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山西根据地的演剧活动主要面对广大农村群众。斗争形势的具体需要和受众的文艺欣赏水平共同决定了这一时期敌后剧运必须走大众化道路,如此才能便于受众领悟,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1941年根据地出现了连续搬演大型中外名剧的风潮和忽略现实需要的文艺倾向,戏剧界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文艺观的论争,并确立了"为大众"的敌后剧运文艺观。这一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艺观不仅对根据地的敌后戏剧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形式的文艺创作也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