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处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希望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朝花的美好是学生阅读时所乐于亲近的,而夕拾的现实与思想的深邃是七年级学生所感到隔膜的。由此我想,让学生消除与《朝花夕拾》的隔膜,其着力点恐怕不在于童年生活的趣事上,因为这是学生容易走近并有切身体会常有共鸣的;学生的隔膜处恰在于后者。而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大概不应满足于学生能够欢天喜地地说出小隐鼠的活泼可爱、要去看五猖会时的欢笑蹦跳、百草园里的蟋蟀和覆盆子等。学生阅读的隔膜与困难我们不能回避,名著的深邃与精髓我们不能无视,否则经典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阅读也便降低了应有的品位。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就是能够真正走进名著,读懂文字的意味,体会作者的精神,感受艺术的魅力。批注是阅读品味经典的好方法,它体现了学生阅读审美的个性,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的思想和创见的品质,可以把学生的名著阅读引向深处。
  一、单篇逐层叠加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每篇理解的深处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有十篇。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关注学生单篇的阅读质量。我尝试引导学生运用逐层叠加批注的方法,将其阅读理解引向内容的深处。
  1.初读,符号法标注
  为了不影响学生整体的阅读速度和感受,我让学生在初读时手上拿支笔,随着自己流动的阅读用简单的符号方式给予标注。如用“?”标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用“!”标注自己觉得非常精彩的地方,用“.”标注重点内容,用“
  ”标注关键语句,等等。
  阅读第一篇《狗·猫·鼠》第一段: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一学生在“这‘逻辑’的奥义”旁标注了“?”,在“毫不介意”“有点担心”“危险已极”等词语下加了“.”,在“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旁边标注了“!”,在“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下标注上“____”。
  2.细思,符号处批注
  初读之后,对于标注符号的地方,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标注上读音和意思;不理解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细细推敲,将自己的思考批注在旁边;对于精彩的语句,细想一下精彩在何处,是语言的奥义还是笔法的精妙;重点的词语,提示了什么重点内容;关键的语句,在文中起到了怎样关键的作用,等等。将所有这些阅读时有独特感受的地方都细细地思考推敲,将阅读的领悟加以文字定格,这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训练,也是思维品质的一种训练,借此可以把学生的经典阅读引向内容理解的深处。
  比如,上面那名学生在符号标注的文字旁所作的批注,在标注问号的“这‘逻辑’的奥义”旁批注:“鲁迅在《兔和猫》中说自己是仇猫的,而狗也是仇猫的,所以鲁迅就是狗了。”在加着重号的“毫不介意”“有点担心”“危险已极”等词语旁批注:“随时间的推移,心情也随之改变。”在加感叹号的“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一句旁批注:“表达很形象,显出了鲁迅文字的犀利,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揭露得深刻。”在画横线的“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旁批注:“开头总起,揭出对猫的情感。”
  3.深品,交流后补充
  学生个人批注之后,在小组内彼此交流,分享阅读心得。组内学生对这位同学批注的“这‘逻辑’的奥义”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理解忽略了后面“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一句的意思,所以“这‘逻辑’的奥义”应该是:狗仇猫,鲁迅也仇猫,由此得出鲁迅是狗;而鲁迅还说要打落水狗,故而鲁迅所言就是自己打自己这条狗了。这样理解,这个逻辑链算是闭合了,挺有说服力。然后小组推荐这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谁知一说,又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并没有理解到鲁迅先生话中所有的“奥义”,这逻辑的“奥义”应关联到这段结束来整体理解,这后续的奥义便是:由此“我”便失去了话语权,像“二二得四,三三见九”这样再正确的话也无一字不错了,而与此相对的绅士口中“二二得七,三三见千”这样的荒谬却竟“自然就不错了”。这样的荒谬实在令人心惊,鲁迅先生正是以这样的逻辑奥义来反讽和刺痛这个是非颠倒的社会!
  学生在彼此交流和启发下,逐渐加深了阅读的领悟,体会到了鲁迅语言的犀利、眼光的锐利和笔法的冷峻,由此他们书上的批注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二、多篇串联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整部内容的深处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有些人物是在多篇中反复出现的,如果仅就一篇来看则其形象可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也可能是片面的。对于整部经典的阅读来说,这是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特别关注的地方,它与纯单篇文章的阅读是有所区别的。纯单篇的阅读品味,其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形成一个闭合,个中深意都可借此品得;而由多篇组成的整本名著,则须关注各篇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和彼此间的感情纽带,再把所有篇章中的情形串联起来,这样在整部作品中形成的人物链方为一个闭合,这样的理解品读方能把学生引向整部作品内容的深處而不致偏颇。
  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堂导读引领时,我启发学生去寻找在多篇中出现的人物,在已有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寻找、勾画、记录。经过寻找发现,每篇中都出现的人物就是“我”,另外在多篇中出镜的还有阿长、衍太太和作者的父亲。为了让学生体会练习这样的方法,我让学生课外阅读时选取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串联批注,再有所总结和发现。下面以阿长为例阐述引导学生对整部作品进行深入品读的成效。   阿长在《朝花夕拾》中出镜率很高,十篇散文中五篇有她的身影。
  《狗·猫·鼠》中阿长出现了两次:“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竞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对于这两处的批注,一学生写道:“一个伤害隐鼠却嫁祸于猫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主角,出现的地方自然更多。下面选其中两处的学生批注作个呈现。一处在开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学生批注:“这是《朝花夕拾》第二篇,然开篇如此交代,完全承第一篇而来,彼此关联呼应。但第一篇说到这情节,为专注于猫而未能顾及阿长,这里正为前篇作补充,写到我对阿长此节的感情是‘憎恶’,于是称呼也随之而变,写出了孩子的一片纯真与烂漫。”一处在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批注:“可见对阿长的深情、怀念和祝福!”
  《二十四孝图》中出现了一次:“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学生批注:“这里借已经为读者熟悉的不识字的阿长道出图画的易懂和生动。”
  《五猖会》中也出现了一次:“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学生批注:“看到阿长对我关切的身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在“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一段旁,学生批注:“一个给作者童年带来了美好与梦幻的长妈妈。”另一处:“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这里学生批注:“阿长的不渊博与前面四篇的形象相一致。”
  这个学生在前面各篇品读的基础上总结道:“阿长与‘我’的亲近,对‘我’的关心、热情;‘我’从孩子的心理感受,尽管有对阿长的厌烦、不满甚至憎恶,但是美好、感激与温馨的深情总是占了上风。由此可见,阿长不能不说是鲁迅夕拾之朝花中非常美丽、温馨而永不凋败的一朵!”
  由这个学生批注品读的历程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串联批注时,要提醒他们处理好每篇与整部的关系。每篇中的人物形象有具体特点和定位,应在单篇的闭合中得出正确的品读,而这单篇的形象不能成为遮蔽整部的一叶,应成为组合整部人物之花的一瓣。这样,各篇互为参见和补充,就组成了整部作品完整人物形象的花朵,在整部经典和学生心中都美丽绽放了。
  三、各篇写法品鉴批注,把学生阅读引向表现艺术的深处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写法提炼的批注,体会其艺术表现的高超呢?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的阅读指导不能因为有难度就回避,就不去攀登,否则我们的阅读引领就可能永远处于较低层次,而不能使学生看到经典名著的无限风光。所以这个层面的批注指导,我是在自己首先深入品读、有所感悟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品读鉴赏的“路标”和教师的批注范例,由此降低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难度,使他们有个抓手,可以较为顺利地向高处登攀。
  我给学生阅读品鉴的“路标”是:《朝花夕拾》关注“朝”与“夕”之间的思维穿越和思想深度,体会对比的反差之妙和行文笔势走高与下跌的落差之奇。下面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路标”指引和示范品鉴的批注指导而作的批注。
  1.思维的穿越:犀利的笔锋在朝花与夕拾间自由游走
  学生阅读《狗·猫·鼠》:“现在说起我仇貓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体会到:“这里作者的思维在现在与过去里穿越,在猫的坏性隋与人的坏脾气间游走,笔锋犀利,思想深邃。”
  “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这里看到:“‘天分’是指其矮小,因矮小而显媚态;若大十倍则如何呢?此说‘真不知道’,然亦真知道,因为这在‘理由一’中的残暴行径中已显见。这里作者的思维处‘现在’亦居‘当时’,又怎能分清呢?确已是交融迭出了!”
  这样的“路标”引领使学生看到了《朝花夕拾》作者犀利用笔和思维深邃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作者“夕拾”时的眼光和思虑,才使得这拾起之“朝花”更显娇美,亦更具价值。
  2.“不同”的魅力:对比的反差与层层垫高继而陡跌的落差
  (1)对比的反差
  《二十四孝图》:“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学生品读批注:“将吃小孩的‘麻胡子’拿来与‘妨害白话者的流毒’相对比,可见‘麻胡子’对孩子的危害尚有限,唯尽其一生而已;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则甚于洪水猛兽,非常之广大和长久,它将侵害吞食全中国所有的孩子,‘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这样的对比和用语,是怎样的形象突出而又令人心惊呢!”
  (2)跌转的落差
  《狗·猫·鼠》:“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学生品读批注:“三个‘进步’层层推进,走势渐高,然后忽而一跌,也就‘堕落’。后文所言‘堕落’亦是节节堕落,先为‘说空话’,再至说‘违心之论’,而这‘违心之论’说着竟‘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便真正又跌至谷底了。这样的为人者较之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又怎能不‘颜厚有忸怩’之态呢?!这样由高峰而跌至谷底的落差,真是用笔奇绝,给人以从高空跌落的剧痛之感,可以体会文字的讽刺深刻,作者的笔力雄健!”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可以把学生的名著阅读引向深处,亦可让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品质获得提升。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深圳语文名师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赵老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他所创设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赵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贯穿整堂课的“思辨性”。“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一、村寨、家庭与求学  1. 村寨:习俗的桎梏  我出生在黔西南大山里一个由汉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村寨。当地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长大都要嫁出去,是帮别人养的,不用花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地,读书是女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我母亲说:“我家这孩子要读书。”村里的寨老①还讽刺挖苦:“这孩子如果能走出大山,我从手板心里面抠四两肉给你家烧汤喝。”很多人嘲笑:“一个女孩子跟着男孩上上下下背个书包像什么样子”……小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孩子的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做苦事
只要一提起大草原,人们马上会联想起《敕勒歌》中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对草原的认识,也正是从这首诗开始。那草原上,一派苍茫、单纯、壮阔,仿佛天地就在你眼前慢慢铺展开来。那么,敕勒川在哪儿?这是我们阅读诗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后世学者一直在寻找、定位敕勒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还原历史时空。这首诗最早见于史籍《北齐书》中。公元546年,东魏孝敬帝武定四年,那时北魏早已分
本期我们刊发安杨华老师对毋小利教授《(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一文的讨论文章,意在探讨中学阶段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议论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议论文并写好议论文,以期引发大家对议论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希望能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心得的平台,期待大家的分享和互动。  吴晗的《谈骨气》是在语文教育界争议颇大的经典篇目之一。徐江老师的文章《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
在中小学教师当中,李明新被公认为一位非常“超前”的人物。中师毕业的他,在北京小学工作刚四年就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刚32岁就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N005年,37岁的李明新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可以说,李明新是中小学教师中一位不折不扣的“明星”。  李明新的“超前”,究竟得益于什么?他到底有何等”神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一书,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在笔者看来,
台湾的小学生都少年老成、未老先衰吗?媒体说:“六年级生因为感受到台湾经济的变动与大陆崛起的双重压力而充满了财富焦虑感!针对‘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五大人生目标问卷的调查结果竟然是:将近40%的六年级生表示自己‘一样也没达成’!”民进党执政经济不景,民生凋敝,这是事实,但“六年级”的小学生,总不至于为“结婚、生子、购屋、购车、百万存款”焦虑吧?其实,这里的“六年级生”并非指小学六年级的学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着“变”之美。  随着“课标”的不断落实、“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语文教学研讨的文章再三强调,要改变授课方式,变课堂为学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法倒也出现了不少,比如“以学生展示”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借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创立者,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与运用,似乎也没有
背“三、百、千”不必大张旗鼓    记者:在持续升温的国学热背景下,很多小孩子都在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王炳照:我不主张花那么大力气让孩子背那些东西。为什么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  有人以为,孩子小的时候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早一点记,即使不懂,不理解,也能够背下来,保持很长时间不忘,将来慢慢理解了,有原来背的基础,可以帮助加深印象。但如果以后再让
一、两小儿辩日谁赢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是学生喜爱的课文。其原因在于可爱的童真童趣。因此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了此文,有的放在初中,有的放在小学高年级。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像多数教师那样,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意。有几个同学朗读课文,有几个同学讲故事,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就和他们讨论是不是喜欢这两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