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也可以解释为初中科学课的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将取代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
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内容上的繁、难、旧,以及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加了大量丰富新颖的插图,增加了“活动”、“阅读材料”、“讨论”、“阅读”、“探究”、以及“思考”等栏目,使教材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启发性大大增强,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初中科学新编教材中不是每节都有“探究”、“思考”,但教学实践告诉我,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知识
“探究”都有正确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不过方式不同,有的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来体现;有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来实现。如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节后,提出:这些图示的各种情景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是通过观察、思考来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节中,“探究”提出:人们分别用什么措施来增大或减小摩擦?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实例吗?此部分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又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余地与空间,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增长知识
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如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一节中,插入“一战中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故事”。提出:你认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吗?理由是什么?到这里,学生们便开始了积极的讨论与思考,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根据“探究”、“思考”提出问题,采取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增长知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训练思维
在学生学过“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一节后,教材中安排“探究”提出:为什么活塞式抽水机,通常只用于7—8米深或更浅一些的井中抽水?在学过“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又提出:节日放飞的气球,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热气球和飞艇,它们是如何实现在空气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呢?这些问题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认识了科学与生产、科技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扩大了眼界,加深了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用的学习理念。这些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设置的“探究”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着眼于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中的多边活动,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既然“探究”是初中科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是要不断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想、能议,动脑动口;二是要恰当安排,让学生边想边议,学习知识;三是要适当启发,让学生多想多议,放开思维。“探究”可使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得到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针对每一个“探究”还要作研究,作充分准备,估计学生在探究中的思想苗头,并考虑如何去引导,及时去总结,记下学生探究中提出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思考”栏目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框架正是“探究学式习”特点在初中科学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是现代理科教学应有的方式。
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内容上的繁、难、旧,以及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加了大量丰富新颖的插图,增加了“活动”、“阅读材料”、“讨论”、“阅读”、“探究”、以及“思考”等栏目,使教材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启发性大大增强,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初中科学新编教材中不是每节都有“探究”、“思考”,但教学实践告诉我,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知识
“探究”都有正确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不过方式不同,有的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来体现;有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来实现。如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一节后,提出:这些图示的各种情景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是通过观察、思考来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节中,“探究”提出:人们分别用什么措施来增大或减小摩擦?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实例吗?此部分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又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余地与空间,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增长知识
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如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一节中,插入“一战中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故事”。提出:你认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吗?理由是什么?到这里,学生们便开始了积极的讨论与思考,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根据“探究”、“思考”提出问题,采取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增长知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训练思维
在学生学过“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一节后,教材中安排“探究”提出:为什么活塞式抽水机,通常只用于7—8米深或更浅一些的井中抽水?在学过“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又提出:节日放飞的气球,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热气球和飞艇,它们是如何实现在空气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呢?这些问题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认识了科学与生产、科技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扩大了眼界,加深了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用的学习理念。这些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设置的“探究”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着眼于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中的多边活动,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既然“探究”是初中科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是要不断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想、能议,动脑动口;二是要恰当安排,让学生边想边议,学习知识;三是要适当启发,让学生多想多议,放开思维。“探究”可使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得到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针对每一个“探究”还要作研究,作充分准备,估计学生在探究中的思想苗头,并考虑如何去引导,及时去总结,记下学生探究中提出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思考”栏目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框架正是“探究学式习”特点在初中科学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是现代理科教学应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