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 慎思笃行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x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博学无以致远,非审问无以明理,非慎思无以明辨,非笃行无以明志。”在当今提倡“深度学习”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精湛渊博的知识储备、勤学善问的学习热情、钻研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付诸实践的学习行为,方能达到深研教材的目的。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和教学心得来谈谈深研教材的四种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博学;审问;慎思;笃行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纽带”,是实现课标、实现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积极开发者。在当今提倡“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深入研究教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一、为人师,博学之
  在新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已大量存在其中。其包含《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孙子算经》、机器证明、黄金分割等,以及关于刘徽、杨辉、祖冲之等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还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以此为途径学生可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受到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
  作为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本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課堂的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古今中外的数学研究不断学习,以此拓宽自身的数学视野,增长自身的数学见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内涵,沉淀自身的数学素养,方可在教学上得以发展。
  说到博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应龙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的认识”。华老师的整节课摒弃了传统教学流程,让我们耳目一新。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华老师在总结圆的一些特征时,并没有用上教科书上的原有语言描述(原文: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而是运用《墨子·经上》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来概括了圆的特征,这是古代数学文化在现代数学课堂中的初次绽放,既形象又精准,用经典的语言展现出了中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让孩子,也让听课的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不由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深度的老师,他的课堂自然富有文化底蕴,生成出数学美感。
  我时常学习课外数学知识,尤其喜爱读《孙子算经》白话译文,里面的许多数学题非常有趣。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便引用了《孙子算经》中雉兔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语言精练易懂,叙述清晰利落。孩子们对古书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满怀神秘感和好奇心,都想去挑战一番。这样的课堂不仅强化了孩子们的挑战意识,激发了兴趣,同时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科书上多采用假设法或方程加以解决,等到孩子们探讨结束后,我呈现出《孙子算经》中古人的解决方法:“术曰,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此时无须学生读懂,老师动画讲解:半其足,意思是鸡兔各取一半脚,那么鸡剩一只脚,兔剩两只脚,总脚数47只脚。鸡兔再取一只脚,共有35只脚,47-35=12(只),多的12只脚,是兔子的,故而兔12只,则鸡为23只。通过动画解读,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古人思考问题的机智,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对学生渗透了数学文化,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文化深度。
  二、为人师,审问之
  审问之,意指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深度去问,方能对知识“明其理”。数学教师要有这样—种“善审问”的精神,才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吴正宪老师教学基本上是从“审问”开始的。“平均数”这一课她一共上了3次,每上一次她都会产生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第一次上“平均数”是在20世纪,吴老师思考的问题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当时的她对平均数的研究只停留在计算与方法上,是—种浅表性的研究。到了课改初期,吴老师第二次上“平均数”,经历了前期的研究和探索,她对平均数教学的理解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在这次教学中她探索的问题是“平均数是在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下得到的?平均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此时吴老师开始初步思考平均数的本身意义和作用,更注重了平均数的应用性。而到了2018年吴老师第三次上这节课时,她对平均数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本节课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平均数的统计特性是什么?平均数的本质是什么?研究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这节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正是吴老师3次深入研究的追问,为我们确立了平均数教学的研究方向。为了上好这节课,她自述自己询问了许多专家教授,甚至还请教了统计局的局长以了解统计数据的有关情况。可以说吴老师对知识的审问不可谓不深,对教材的研究不可谓不钻啊!
  “审问”给我的教学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帮助。“数字编码”这一课我在区级研讨课中展示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09年参加区级的课堂教学评比时,我选用的就是“数字与编码”这一课,当时我设计这节课时,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弄幢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信息,所以一节课我始终是以讲述和呈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们虽然最终弄明白了两种号码的数字内容,但是却对编码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体会。
  到了2019年,我担任区级课题汇报会授课任务,再次选择这个课题,我开始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和审问:什么是编码?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编码?编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对数字与编码的学习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和体验?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重新思考和设计这节课。我查阅了编码的有关资料,总结得出编码的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唯一性;二是位数相同;三是所含信息内容和顺页序也相同。我开始围绕这三大特征实施教学。我以身份证号码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编码的三大统一规律。掌握了编码的三大特征,学生在独立建立编码模型时就有了依据,在接下来自己设计学校足球队队员号码时就有了参考性,设计任务变得异常简单了。   三、为人师,慎思之
  “晨兴资本”的刘芹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他是从投资的角度,由切身的感受得到的人生體验——天道并不一定酬勤。殊途同归,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研究并不是将教材多读几遍,就能达到深度思考的目的,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有可繁殖性,可繁殖知识量的概念来源于天使投资人李笑来,他将知识分为两种,—种是可繁殖,—种是不可繁殖。那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的可繁殖性呢?
  在数学学科中,可以再繁殖的知识不可谓不多,关键就看老师能否深入挖掘教材,能否做到慎思。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时,第三节的环形面积引起了我的思考。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满足于此,我展示出了更多的变形图,让学生思考这些图的阴影面积如何去求,鼓励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探索,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促使他们寻找知识间的共性,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变异性繁殖。
  四、为人师,笃行之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同样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行为中不断积淀自己的收获和经验,继而将自己的再思考付诸教学行为,方能展现深研的成果。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初次出现,它是对学生六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广角的数与形进行的一个提升练习,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建模思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阶段性铺垫。我将这节课大胆地设计为一堂实践课,并将知识进行了拓展,重点放在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全过程衍生为“探索-猜测-验证-建模”。
  首先我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的前提下,进行设问:“谁知道五边形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自行研究探索,学生设计了割补法、测量法等多种方法,大大超出了教材中限定的—种方法。其次,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我利用电脑插件制作了动态图,多维度地展示了学生的思考结果。再次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过程,猜测六、七、八边形的内角和,并请学生选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加以验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形成体系,建立模型,得出(n-2)×180°的规律式。正是依据自己对教材的深刻学习,对知识体系的深度把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深切理解,我才敢于大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行为中践履所学。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一方面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做到对教材内容外的博学,知识本质上的审问,知识体系间的慎思,教学行为中的笃行。教师只有不断追随知识变化、信息增量的脚步,才能达到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境地。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教育指导思想指出,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和职业生涯方面引起重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让学生更有方向地开展学习。对此,在当前高中阶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成长手册的引入优化育人方式。  【关键词】生涯规划;高中生;成长手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德育专项课题“高中生生涯规划中‘成长手册’的校本化应用研究”(立项编号:DY20
期刊
【摘要】“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课”是一节部级优课。本文借助TPACK框架,对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应用及教学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旨在深度挖掘本课亮点,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使部级优课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TPACK;数学思维;问题设计;小学数学  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融入生活的今天,与时俱进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TPACK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TPACK是Tec
期刊
【摘要】当前,学生交流能力的弱化日渐明显,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小学中学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至关重要。鉴于此,研究小學中学段有效交流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促进小学中学段课堂交流的规范、有序、有效,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本文结合小学中学段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通过树立交流意识、了解交流方式、明晰交流要领三大必备前提条件,提出激发兴趣、运用比较、说写结合的三大有效交流策略。  
期刊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德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关联,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学校开展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发展。行为习惯作为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外显形式,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学校德育工作又常常是以行为规范为准则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指导和规范学生自身行为的“指
期刊
【摘要】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承担教育学生的全部责任。我们应当分析当前的教育状况,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寻家校共育的有效样态,从顶层设计着手,结合学校实际,明晰家校联盟必要性,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营造家校交流活氛围,构思家校共育新路子,实现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重大转变,真正做到家校同行。  【关键词】家校同行;生活教育;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
期刊
【摘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建构小学区域绿色学业质量评价框架;实施动态多指标关联性监测;加大学业监测与区域专题现场调研的综合分析;加强对发展状态的纵向分析,强化增值评价。  【关键词】绿色评价;关联性监测;综合分析;增值评价  一、基于全方位育人,树立绿色质量评价理念,建构区域评价框架  科学的质量观与科学质量评价息息相关,京口区教育局认真贯彻《中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师也需要深入地开展探索与实践,努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姿态转变,在美术课程中既注重美学的传授,又注重德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程;德育;教学实践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教育话题。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如何实践和实现?笔者以为,从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期刊
【摘要】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国务院、中办、国办、教育部等五部委连续就中国教育改革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直接吹响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集结号。如何执行教师培训、信息化、共建共享关键词,“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文章从新—轮智慧校园建设、教学管理可视化两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智慧校园建设强调实时数据互动为先、师生互动个性点播、智慧教学管理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进而通过深入剖析,发现困扰学生发现问题之原因,最后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教会学科方法,培养学科思维,提供发现环境三大应对策略,期望可以借此指导实践。  【关键词】发现问题;道德与法治;路径  一、问题发现之背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指在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障碍”这三部分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粗心大意等,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错误,这些错误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对于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巧,降低数学错误率,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促进数学精准教学有效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平时学生纠错过程中所得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以“错”带“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