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都特别强调了生活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
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我在讲《让生命之花绽放》中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时,我选择了两个人物,第一位是个花季女孩,她叫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的一名导游,严重的车祸发生后,她拒绝救援,执意要求先救游客。女孩身负重伤,却始终面带天使般的微笑,协助救援。她说“大家坚持住,一定要活着出去”。而在当时,她的腿一动,肉体就会和骨头相脱落,一点一点往下掉。最后,大家都得到了及时救治,她却因为耽误了时间,伤口感染,失去了一条左腿。第二位是我们宜兴的新市民十六岁的陈继娟,她几年前随父母从老家贵州来到宜兴。虽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但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好学、乐于助人的品质。2007年6月29日早上,住在高塍镇范道农场的5名重庆籍中年妇女,在乘车途中突遭车祸,人车一起坠入河中。虽被人救上岸,但其中两人却因溺水且伤势较重,生命垂危,多名路人见状束手无策。路过那里的陈继娟,沉着冷静,利用急救知识,将她们救醒,为医院抢救赢得了时间。两个同龄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的感觉,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这样就能达到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疑惑为信服的目的,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环境。生动贴切的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的设置,把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不仅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追踪热点和焦点,将时事和教材巧妙结合,在课堂开设新闻发布会。即每堂政治课先让2~3名学生上讲台发布一条新闻,要求每个人发布的新闻时间不超过2分钟。内容要真、准、新,并对所发布新闻作简要评论。演讲者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每周评出最佳发言人,同时试着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分析新闻发布会上的材料。
三、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课堂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获取知识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能为生活服务。知识只有进入学生的生活,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产生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新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与目的,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因而课堂教学要注意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课堂回归生活。
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生活。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调查、去探究,让学到的知识贴近实际,运用于实践。例如:在“共筑自我防护的堤防”的主题探究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拟订一个调查提纲,内容包括两方面: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遭受的侵害。接下来,按照归纳出来的项目,分组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有关防范方法的资料,如网上搜集资料、到相关部门调查、征集同学中的好经验,以及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建议等。各组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后筛选,最终共同编写出《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此活动的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马上开始找“伙伴”,建小组,选课题,可谓“课终而思无尽”。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品德学习的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了。■
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我在讲《让生命之花绽放》中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时,我选择了两个人物,第一位是个花季女孩,她叫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的一名导游,严重的车祸发生后,她拒绝救援,执意要求先救游客。女孩身负重伤,却始终面带天使般的微笑,协助救援。她说“大家坚持住,一定要活着出去”。而在当时,她的腿一动,肉体就会和骨头相脱落,一点一点往下掉。最后,大家都得到了及时救治,她却因为耽误了时间,伤口感染,失去了一条左腿。第二位是我们宜兴的新市民十六岁的陈继娟,她几年前随父母从老家贵州来到宜兴。虽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但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好学、乐于助人的品质。2007年6月29日早上,住在高塍镇范道农场的5名重庆籍中年妇女,在乘车途中突遭车祸,人车一起坠入河中。虽被人救上岸,但其中两人却因溺水且伤势较重,生命垂危,多名路人见状束手无策。路过那里的陈继娟,沉着冷静,利用急救知识,将她们救醒,为医院抢救赢得了时间。两个同龄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的感觉,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这样就能达到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疑惑为信服的目的,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环境。生动贴切的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的设置,把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不仅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还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追踪热点和焦点,将时事和教材巧妙结合,在课堂开设新闻发布会。即每堂政治课先让2~3名学生上讲台发布一条新闻,要求每个人发布的新闻时间不超过2分钟。内容要真、准、新,并对所发布新闻作简要评论。演讲者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每周评出最佳发言人,同时试着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分析新闻发布会上的材料。
三、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课堂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获取知识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能为生活服务。知识只有进入学生的生活,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产生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新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与目的,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因而课堂教学要注意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课堂回归生活。
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生活。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调查、去探究,让学到的知识贴近实际,运用于实践。例如:在“共筑自我防护的堤防”的主题探究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拟订一个调查提纲,内容包括两方面: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遭受的侵害。接下来,按照归纳出来的项目,分组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有关防范方法的资料,如网上搜集资料、到相关部门调查、征集同学中的好经验,以及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建议等。各组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后筛选,最终共同编写出《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此活动的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马上开始找“伙伴”,建小组,选课题,可谓“课终而思无尽”。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品德学习的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智慧与灵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生活,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