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巩固和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教师要“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要设法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服务于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上述理论都表明,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逐步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 进行师生情感的沟通,以愉快的情绪、情感为学习铺设道路。即:以情施教,激发兴趣
理论表明,情感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情绪的激发者,因此进行“情感教育”就要“以情施教”。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学习。
教师要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产生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课堂上,在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后给予“good!well done!”之类的肯定,我还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以致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
教师还要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非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的便是一种交际环境,这便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这可在课堂上形成英语氛围,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但即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也有些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发挥教师的“微笑教学”,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地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产生了。
二、创设情境,设置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感知并运用语言。即:以情促知,提高效率
要学会英语,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情境相一致的各种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角色朗读、分小组表演、自编自演小对话等。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当他们怀着兴趣学习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最佳状态。因此,一定要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感兴趣的活动。教学中,还应通过游戏、竞赛、猜谜、唱歌、英语角等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之,创设情境,设置活动的英语课堂极为生动,学生也极为乐学,教学效果也极富成效。
三、注重情感交流,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即:情知互促,和谐发展
情感教学充分发挥了情感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成绩自然不错。而良好的成绩又会起到稳定和升华情感、情绪的作用,从而产生更强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教师毫不吝啬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成绩,这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认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非智力因素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也被学生较好地吸收,他们获得的感恩、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促教,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进而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要设法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服务于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上述理论都表明,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逐步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 进行师生情感的沟通,以愉快的情绪、情感为学习铺设道路。即:以情施教,激发兴趣
理论表明,情感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是学生情绪的激发者,因此进行“情感教育”就要“以情施教”。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学习。
教师要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产生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课堂上,在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后给予“good!well done!”之类的肯定,我还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以致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
教师还要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非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的便是一种交际环境,这便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这可在课堂上形成英语氛围,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但即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也有些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发挥教师的“微笑教学”,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地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产生了。
二、创设情境,设置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感知并运用语言。即:以情促知,提高效率
要学会英语,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情境相一致的各种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角色朗读、分小组表演、自编自演小对话等。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当他们怀着兴趣学习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最佳状态。因此,一定要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感兴趣的活动。教学中,还应通过游戏、竞赛、猜谜、唱歌、英语角等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之,创设情境,设置活动的英语课堂极为生动,学生也极为乐学,教学效果也极富成效。
三、注重情感交流,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即:情知互促,和谐发展
情感教学充分发挥了情感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成绩自然不错。而良好的成绩又会起到稳定和升华情感、情绪的作用,从而产生更强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教师毫不吝啬地赞扬他们取得的成绩,这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认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非智力因素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也被学生较好地吸收,他们获得的感恩、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促教,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进而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