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彰显个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要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拥有了这种精神,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孜孜不倦地去发掘知识的宝藏。但是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教与学方面的矛盾,它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阻碍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如:学生学习很被动,强制性依赖性明显,训练机械呆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等。要转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入手,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意识,积极营造探究氛围,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抓住文本内容潜在的冲突
  
  研究文本潜在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东西,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有的文章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来展现一些矛盾而体现其本质的。我教授《登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那条小路满是悬崖峭壁,使列宁感到头昏目眩,那么回来时他为什么不走另外的好路,还要走那条路呢?这不是与生活矛盾吗?”听到这个问题,我顿觉很欣慰,因为他把同学们的学习引向了“柳暗花明”,直指文章的主旨,也引起了大家对人生的思考。后来我们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效果很好。
  
  二、构建文本与已有认知的碰撞
  
  实际上,文本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一种近距离的挑战。学生在研读文本时会产生和已有认知的矛盾冲突。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文本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也就有差别,必然会产生歧义,教师的引导应该具有层次性。如: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为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要做一个好学生,在家要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要做一个好公民。这时我发现有些学生有了抱怨情绪。王闯说:“星期天,我和奶奶去儿童公园,车上人挤得满满的,不但没有人给奶奶让座位,而且下车的时候,我奶奶的50元钱也不见了。我奶奶难过地说,现在的人呀!……”唐飞虎接着说:“上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的5元钱也被陌生人抢去了……”说完一脸的沮丧。见此情景,我先是一片茫然:现代社会个体道德的沦丧没想到对下一代有如此深广的影响,看来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的社会”是历史的必然……很快,我以灿烂的笑容和风细雨般的教诲,给他们带去了缕缕煦风和阳光,荡去了他们心中的阴霾。
  
  三、利用字里行间的想象空白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留有空白处,这些空白好似余音缭绕,细细品味,让人回味无穷。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问学生:“‘他挖了3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女生回答:“我好像看到许多父母挖了一阵子后就放弃了,可这位父亲仍然坚持挖了38小时。”我接着说:“对于阿曼达在废墟中漫长的等待,你最想问什么?”一男生问:“我最想了解在废墟里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一男生又问:“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是怎么生存的?”见学生们的探索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动情地说:“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先说给同学们听。”这位男生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猜测,然后在活跃的探索氛围下,大家各抒己见,他们的一些见解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甚感惊讶。通过发现和研究这些空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探索之门,任思维自由翱翔。
  
  四、勤学善问,是自主探究的关键
  
  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就变以往“要我问”为“我要问”。如我教二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压岁钱怎么用》时,一位学生说:“除夕之夜,爸爸、妈妈给我两百元压岁钱。我把有的钱用来交学费,有的钱买了学习用品,还有的钱捐助给边远山区的小孩子。”话音刚落,班长就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想对他提个问题,他只有两百元钱,交学费就用了两百多元,哪还有钱买学习用品和捐款呢?”我立即表扬了他认真倾听和勇于批判他人的精神。那位同学被他一问,也意识到刚才的话不符合实际,马上改了过来。可见,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自主探究学习成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五、培养探究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万事万物总爱问个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质疑。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认为,课文中用桃子等物与花生作对比不合适,因为它们同样有用,只是用处不同而已。桃子外表好看也有用,他觉得桃子等物比花生更可爱。学生的观点独到,但与教师的预想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也会打消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探究的成功。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探究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探究中的错误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先导。
  
  六、搭建学生探究创新的平台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应该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校内走到校外,就像“跟着课本游绍兴”一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求真求实。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办起红领巾广播站、办起春蕾文学社、开展小记者学校等等。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前,我组织学生测试部分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指数,到工业园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及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究、认识和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许多问题就引刃而解,让学生亲眼看到如果不保护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大家纷纷举手,提出建议。这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小讲究卫生、自由探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其他文献
期刊
Objective Neuraxial block is the most common anesthesia method for cesarean section (CS). However, for some urgent and high-risk cesarean delivery, general anes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探究教学还是停留在公开课、示范课、比赛时的作秀,没有成为教师发自教学需要的常见教学方式的现状,从正确认识探究教学与三维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探究教学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常见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 三维目标达成 有效途径    经常听有些教师说上公开课时某某课题要用探究性教学。这使我想起上世纪末教师开公开课时要用多媒体是何等的相似。如今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师生创设教学情景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课程改革要求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教学质量不能下降,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我想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谈谈本人拙见。    一、教师的“教”    1.四种能力相互作用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依赖的。《牛津英语》把这几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不过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强化训练,培养习惯和技巧
一般说来,英美学校比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而中国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几乎压倒了任何形式的学生讨论.前者鼓励“群言谈”,后者习惯于“一言谈”.本文目的旨在对
摘 要: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关键词:曹魏 教育    曹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两晋隋唐文化之先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