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与西沙设防、南沙夺礁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x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后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晚年时曾经说过,对于南海问题,他着力推进了兩件事:一是修建西沙机场,二是研制空中加油机。其实,研究者普遍认为还有一件事也与刘华清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就是南沙夺礁。而这三件事情,都和1974年刘华清到南海的调研有着直接关系。
  一次非同寻常的西沙之行
  1974年10月6日,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带领司、政、后机关联合工作组登上西沙永兴岛。这是一个由司、政、后机关的二级部部长、处长、参谋、干事等10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当时海军首长赋予他们的任务是赴西沙进行现场调研,以解决执行驻防守备任务存在的问题。
  其实,这次调研与8个月前中国海军与南越海军发生的那场激烈海战有着直接联系。身为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参与了这场海战的指挥工作,连续几个昼夜在海军司令部作战室值班。此役,经过54分钟的殊死较量,中国海军编队成功击沉南越“怒涛”号护航炮舰,重创“陈平重”号等3艘驱逐舰,击毙、击伤敌军200余人。后经毛泽东批准,解放军乘胜收复了一度被南越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俘虏侵岛敌军49人。此役以解放军完胜而告终,从此中国牢牢控制西沙群岛。
  刘华清登上永兴岛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调研工作。
  这里远离大陆,除了阳光和空气,人所需要的一切,全靠补给船补给。由于高脚屋太小,一次不可能补给得很多。淡水成了最为珍贵的东西。每人每天一茶缸水,刷牙洗脸全是象征性的;井水不能饮用,只能用于洗涤,毛巾用不到一个月就烂掉了,衣服等也很容易被冼烂。由于岛上炎热,高脚屋的气温常常高达40多℃,身上的背心、裤衩儿总是汗淋淋的。大汗过后,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痛痛快快地洗一个澡,然而这洗澡的奢望,只有等老天爷下雨才能实现。由于岛上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这里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守岛官兵一日三餐全是罐头、酸辣菜、萝卜干,战士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觉得反胃。不仅如此。供应的米饭还常常有一股子霉味儿。单一的饮食结构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战士们的体质可想而知。
  在听取了巡防区主任刘喜中等的汇报后,刘华清又深入到基层、阵地、哨位,听取干部、战士们的意见。他被当地基层官兵们不畏艰苦、坚守岗位、保卫边疆、建设西沙的顽强意志和崇高信念,感动得落下泪来:“你们不容易啊!我为祖国和人民能够拥有你们这样一群坚毅之师保驾护航,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谢谢你们!”
  由于时值深秋,工作组一行的到来,正赶上了岛上台风多发季节。准备离岛时,遭遇台风来袭,返航时间只好一拖再拖。在工作组逗留西沙的17天里,除了继续走访岛屿和阵地外,刘华清还利用这个机会开始着手撰写给海军党委的汇报提纲。
  1974年10月23日,正好赶在两次台风的间隙,刘华清一行人乘护卫舰离开永兴岛。航行中,舰艇在靠近琛航岛等岛礁的区域行驶,使得他们有机会从海上观察了解这些岛的礁盘、澙湖和海域情况。
  一路上,虽然没遇到台风,但南海海区气压低,有九级风浪,一路上大多数人都因不适应海浪的颠簸而晕船,随行的一些警卫员、工作人员吐得很厉害。这偏偏应了海军战士调侃时的话:官越大,越不晕船。刘华清反而丝毫未受风浪的影响,还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娃娃呀,身体还比不过我一个老头子,今后还怎么指望你们来保卫祖国的海域边疆啊?”
  工作组于第二天凌晨回到榆林基地,刘华清立刻与十几年来坚持在西沙巡逻的猎潜艇、扫雷艇部队的指战员进行了座谈,并到南航部队听取了对西沙巡逻情况的汇报。这对于完善工作组给海军党委的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到北京后,刘华清很快写出了《关于西沙巡防区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11月14日,海军党委常委开会,专门听取刘华清的这个报告。据参加会议的人说,刘华清的汇报可以用“慷慨激昂”来形容。
  《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几十条,大到将西沙守卫任务由广州军区移交海军的重要战略考虑,以及修建机场、码头等国防重点工程的建设,小到岛上守卫部队主副食供应、农副业生产和官兵休假等具体事务的细枝末节。既宏观又具体,都是从保卫西沙、建设西沙的角度出发的,语言中肯、切实。
  这个报告,得到了海军党委常委的一致赞同,会议当即决定转发《报告》,要求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并就西沙的情况立即向中央军委递交了报告。
  一项举足轻重的南海工程
  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前后,再次认真研究了南沙的历史和现状。
  南沙自古就属于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南海航行,并发现一群珊瑚岛礁,这就是今天的南沙群岛。明永乐三年(1405年)6月,郑和舟师扬帆远航,揭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在南沙群岛,郑和对地理环境进行核实、定位和命名,使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得到实质性的佐证,巩固了对该群岛拥有的主权。当时,南沙群岛周边国家没有远航能力,不可能发现南沙群岛的诸多岛礁,更不用说拥有主权。
  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南海诸岛主权屡受侵犯。1933年7月,法同非法占领南沙群岛中的9个小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强占了中国南沙群岛。1951年8月15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西沙群岛和南威岛正如整个南沙群岛及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向为中国领土。”
  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同组织了一次从黄海到南海的科考活动,认定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此后,东海、南海的不少周边国家都陆续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开始出兵抢占中国南沙群岛的岛屿。至1973年8月底,南越当局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的6个岛屿。20世纪80年代,南海的资源被更多的国家凯觎,一些岛礁逐步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截至2005年,中国在南沙群岛仅控制8个岛礁(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太平岛),其他44个岛礁基本上被周边国家所瓜分。其中,越南29个,菲律宾10个,马来西K5个。此外,越南还对中国实际控制下的西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问海洋学委员会的年度会议,要求中国国家海洋局在中国领土主权范围内建5个海洋观测站,其中4个站(西沙海域1个、大陸沿海3个)已经建成,需要在南沙海域新建1个站。
  刘华清等军队将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扭转南沙局面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由解放军海军协同建站工作团队,进驻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开展工作。
  1987年11月,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2月12日晚,中央军委一位主要负责人找到刘清华谈话,就南海问题想要听听刘华清的意见。当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南海出手,侵占中国岛礁甚至公然挑衅。这不能不引起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严重关注。
  刘华清认真汇报了他所了解到的南沙群岛的现状。关于南沙,刘华清说:“保卫南沙是海军的任务。近些年,海军曾多次派出舰艇、飞机前往南沙巡逻、训练。今年上半年,我们还要应联合国的要求,完成永暑礁建设海洋观测站的任务。从军事斗争角度来看,我海军兵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优势。不利条件是,我们远离基地,防空、补给和守护岛礁都不容易。不过,这些困难是完全能克服的。我的意见就是: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形势看,都需要快速发展海军和空军装备。”
  随后,他们认真探讨了在西沙修机场的事情。其实早在1974年,邓小平就讲过,西沙机场以后一定要搞,那里位置重要,可以前伸到东沙、南沙,并控制南沙。刘华清对军委领导说:“现在我们的机遇来了,关键就是拍板和落实。”
  对此,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的态度也很坚决:“我们要表明严正立场,南沙的领海主权是我们的,并在南沙加强我们的军事掌控。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巡逻,以显示我们的国威、军威。对这个方向的斗争,要加强哪些力量和建设,你尽快研究写个报告给我。”
  这次谈话之后,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斗争,刘华清同洪学智副秘书长、迟浩田总参谋长,以及总后张彬副部长,海军张连忠司令员和李耀文政委等进行了多次研究,把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都作了预想,一切应该采取的措施都进行了周密筹划,最后形成了一份建议,以总参谋长名义呈报两位军委副主席。1988年2月29日,军委主席邓小平阅后批示:“同意。”
  根据军委领导的意见,刘华清等人又一次研究调整了建议内容。3月10日,迟浩田总参谋长代表军委向中央政治局常委请示,并得到了最终批准。
  关于西沙机场的建设,刘华清同海军的领导同志几次交换意见,拟出了一个初步方案:在西沙的永兴岛,建立一个平时可以担负运输任务、战时可以执行战斗任务的机场。
  永兴岛北距海南200多公里,南距永暑礁800公里,西距越南400多公里,位置适中。它的建成,使解放军海空作战能力向南推进几百海里,对防护西沙和支援南沙作战,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讲,都有大陆机场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
  很快,这个机场的建设工程上马了。
  在西沙建机场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经测算,这个机场共需要沙石200万吨,如果从海南送到西沙,每吨约需70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施工部队采取炸礁填海,就近挖取沙石的办法,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减少了工程的运输量,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在建设机场的同时,还利用炸礁取石之机,扩大港湾面积,改善巡逻舰艇的停泊补给条件,一举两得。西沙机场的修建得到了刘华清的赞赏。
  1991年5月,西沙机场建成通航。海军航空兵部队立即进驻,解放军空战能力向南推进了几百公里。
  解决解放军飞机“腿短”的技术难题
  在修建西沙机场的同时,刘华清积极推进空中加油机的研制,以解决解放军航空兵远距离奔袭时空中加油的技术难题。
  由于南沙距大陆1000多公里,当时中国飞机的作战半径有限,难以在那里执行作战任务。用刘华清的话说,我国的飞机“腿短”啊!油料问题,成为制约解放军在南海执行保卫国土任务的一个瓶颈。
  刘华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真有战事,我们的飞机鞭长莫及,保证不了海空优势,保证不了战斗的胜利,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发展航空装备的工作,刻不容缓。”
  1988年3月29日下午,刘华清召集航空工业部、海军、空军、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多家领导,以及飞机研制厂家的专家、技术人员,就如何使解放军航空兵装备适应南沙斗争的需要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是上马空中加油机工程,这是从解放军装备的实际出发,解决歼击机去南沙作战的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
  刘华清说:“关于这个工程,过去议过多次,一直没搞成,现在不能再拖了。不论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哪怕挤下别的项目,这个工程也要上。它不仅可以加强南沙斗争,而且可以解决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机动作战问题,战略意义极大。”
  这项工程,从1989年1月开始启动。1994年11月全部通过设计定型审查。加油机的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国产飞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填补了中国航空技术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解放军航空兵远程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实现了解放军航空兵装备的一次飞跃。
  回忆起上述两项工程,刘华清曾经说过,已经记不清和有关方面打过多少电话,开过多少次会。对西沙机场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那里的气象情况,施工人员的生活情况,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也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和航空专家们一起研究航空技术的突破。这两件事情落实以后,他如释重负。
  意义非同一般的赤瓜礁之战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在中国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之后,中国便派驻专员在永暑礁准备建造一个有人驻守的海洋气象观测站。这时,越南外交部突然宣称:“要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进行干预。”
  1988年2月2日,中国施工船编队的九艘船从湛江起航,7日晨抵永暑礁施工现场。为防止意外,海军派出了三四艘护卫舰担任周围海域的巡逻警戒。
  2月18日15时,中国海军五名官兵登上南沙华阳礁,插上了中国国旗,驻守该礁。
  随后,越南当局无视国际组织的要求和中国的严正立场,多次派船抵近永暑礁侦察、骚扰,并企图派人登礁与中国海军对抗。
  3月13日下午,在赤瓜礁西北10海里处发现三个目标向中国军舰驶来,确认是越南505号登陆舰、604号武装运输船和605号运输船。越南三艘舰船到达赤瓜礁后,在附近海域抛锚。
  中国海军编队指挥员当即向越军喊话:“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你们立即离开!”同时立刻向中央军委报告。
  刘华清得到报告后,对海军指挥员说:“只要对方先开第一枪,就坚决歼灭他!”
  双方一直对峙到14日清晨,越南604号武装运输船见中方人员已经登上赤瓜礁,不顾中方一再警告,悍然派出几名特工人员,携带绳索,游到礁盘上。
  既要将敌方侵礁人员驱赶开,又要坚持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中国登礁人员反复进行喊话:“这里是中国领海,你们立即离开!”越军士兵非但不听劝告,反将越南国旗插到中国官兵面前。面对挑衅,反潜班长杜祥厚一步跨上前去,一把将越南国旗拔起扔进海里。敌方护旗人员挥拳朝杜祥厚打来,由于动作过大,身体前倾,被杜祥厚顺势卡住脖子,按倒在水里。
  旁边的一个越军士兵端起枪,瞄向杜祥厚,就要开枪时,502舰副枪炮长杨志亮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其枪管猛地往上一托。这时,另一个越军士兵开枪将杨志亮左手手臂的骨头和动脉打断。
  枪声一响,中方礁上人员立即开始反击。
  同时,双方的舰船也开枪、开炮。越南604号船很快中弹起火,其余两舰中弹后逃走。中国海军击毙敌登礁人员20余人,俘虏9人。战斗只进行了28分钟便告结束。
  海战过程中,刘华清一直与海军张连忠司令员电话连线。刘华清一再强调:“能上的岛、礁、沙、滩都要上,没有人的礁也要上,不能仅仅满足刚夺回来的6个岛、礁。咱们夺得越多,就能为今后解决南沙问题增加更多的筹码!”
  3月15日,中国海军官兵夺回了东门礁;3月25日,又夺回清碧礁。至此,中国海军在6个礁上进驻了部队,打破了中国在南沙没有立足之地的局面。
  赤瓜礁一战,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欢欣鼓舞。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只夺回了6个岛礁,但就是这几个岛礁,使中国在南沙有了立足之地,意义非同一般。
其他文献
【正】人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见,生活的积累和广泛的阅读对写作是多么重要,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积累生活和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会感
非指导性倾听是鼓励来访者自由开放地说出任何想到的内容的一门技术。心理咨询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倾听是所有咨询反应和策略的先决条件。咨询师不能很好地倾听,来访者便
为了更好地推进EEPO有效教育实验,教育局、教研室经过探讨,决定在玉州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作为有效教育在基层学校实验的“种子”。2009年,一个以自愿报名为原则的有效教育骨干
记得在《美诺篇》中,美诺和苏格拉底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如果美德是知识,那无疑是可教的;如果美德是善,那也是可教的,因为好人并不是天生就好,必定是由于教育产生的。  自此,“品德可教吗”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观点是,品德不但可教,也可学。受哲人启发,从现实出发,这里要追问的是“品德可评吗”。  近段时间,人们非常关心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这种关心饱含评价;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不
本文旨在探讨中职体育课程体验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中职体育课程体验对修习体育课程意愿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改变我国法学教育无法培育法律人的困境,我国引进了不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但由于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于2009年又新增了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培养
我国的开发区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重经营轻管理、重指标轻文化、园区文化与运营商文化不分、短期行为、政府干预较多、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尽管如此,从
近日,美国海军完成了由雷锡恩公司研发的激光制导型幼畜导弹的研发与作战试验。这使得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实现在城区环境中空中精确打击快速机动目标更近了一步。研发与作
2007年末我有一个驻留计划,在匈牙利首都做了几周短暂的停留。这里已看不到过去游牧民族的痕迹。还能体现其过往辉煌的是那些巨大的浴场,这些浴场如同皇宫殿堂,依旧保持着雄
姓名是个体体验的“有意味的形式”①,也是作为社群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②。就宏观角度上看,同是区别性符号的姓和名,由于标有固定氏族血缘的姓具有固定的传承性,容不得半点的主观臆造,自然而然名就成了更为典型更要规范的区别性符号形式。  名的产生比姓氏晚得多,如果说姓氏是群体意识觉醒的标志,那么名就是对这种群体意识的分解,使本来凝为一体彼此无差别的社群组织变得松散而有距离。“名”是氏族对部落成员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