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文化家”麦放明

来源 :贵阳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放明(1912-2003),笔名绿之,祖籍广东中山。抗战时期,从江浙流亡到贵州,此后定居贵阳,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对贵阳的音乐、美术和话剧表演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有人这样评价她:“麦先生成长于上海,求学于杭州,最后归于贵阳。其造诣,可谓翘楚,德艺双馨;其治学,可谓桃李遍布,百世流芳。”
其他文献
乌江,贵州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水如奔箭、浪涛惊魂的乌江自古就有“天堑”一说。红军在贵州境内,先后两次强渡乌江,一次北渡,一次南渡,均实现了战略目的。北渡乌江拿下遵义,红军进入贵州后,随着各路敌军的步步紧逼,活动区域逐渐被压缩在长50多公里、宽30公里的狭小地带,只剩下北渡乌江这一条路,一旦成功,就能进入相对富裕的黔北地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林青同志诞生110周年,写此文稿,深切悼念在烈火中永生的林青烈士。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化名刘应生、茅戈),生于1911年,贵州毕节县(今七星关区)人。1926年,15岁的林青跟随一批贵州挑夫,辗转川黔古驿道来到重庆,参加了一个话剧团。此时,北伐战争捷报频传,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贵阳街头大厦林立,千姿百态。每一个地标性建筑改变着贵阳的城市形象,丈量着贵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承载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彰显着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
二十世纪,二战时期,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威震世界,中国也有危机感,当时国民政府便着手原子能研究,由于国家积弱及战争影响,研究未果。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战争威胁。1955年,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64年10月15日深夜,中国西北部某地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1998年9月8日,我的外公秦天真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不幸逝世,享年90岁。追悼会上,中组部发来的悼词对外公作了以下评价:秦天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呈现出崇高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始终坚定不渝地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忠心耿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在贵阳的传播。二十世纪初,随着俄国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贵阳传播。1917年12月11日,《贵州公报》以《俄国第二次大革命要闻种种》为题,报道了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率领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工农政权的情况。接着《铎报》连载了《俄国过激派与德国之关系》等述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