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程目标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都特别切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通过几年体育新旧课程的教学和比较,我对体育新课程的再认识如下。
一、新课程目标的创新理念
新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学生能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新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传统的体育课程过于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多元化;过于注重两率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标准从五个领域出发,确保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前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高高在上,说出来的话,学生要言听计从。在课堂上,学生始终跟着教师走,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朋友,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放下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活了,就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统一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与考核标准。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在这框架里很被动,学生的学也完全处于被动,教师的教无兴趣,学生的学无兴趣。新的教学不再是以项目为本,而是“以人为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造的天地,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技术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首要金科玉律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唤起自豪和自尊感。”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施新课标的原因,它让我们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使我们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三、体育成绩评价的方法
体育课程的特点,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任何单一的体育成绩评价都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前根据“新课改”的体育成绩评价要求,教师应结合各种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的特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以使体育成绩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生的兴趣、情感,这些指标是难以量化的。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体育成绩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种评价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将二者相互结合,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2.标准化评价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成绩的评定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且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进而超越自我,乐观向上,建立自信。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体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每学年或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进行一次性综合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其它方面所获得的进步,这样就能提高信息的反馈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四、解决好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不能有机整合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的问题。实质上三维目标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了课程的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三块,不是一节课要分成三大环节,逐一完成,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只不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外显的,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外显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它既不是通过硬性的讲授来实现,又不是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依附贯穿于体育课堂的各种活动,即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学校体育教育、人文滋养、教师师德影响和学生自身生长、成长的丰厚回报。解决的办法依然是从解读课程标准做起,吃透课标,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标,并将之分解到所教的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去解构知识,用已有的经验、体验、情感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每一节体育课都要均衡地凸显,而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去整合,有机渗透。
一、新课程目标的创新理念
新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学生能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新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传统的体育课程过于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体能的多元化;过于注重两率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标准从五个领域出发,确保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前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高高在上,说出来的话,学生要言听计从。在课堂上,学生始终跟着教师走,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朋友,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放下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活了,就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统一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与考核标准。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在这框架里很被动,学生的学也完全处于被动,教师的教无兴趣,学生的学无兴趣。新的教学不再是以项目为本,而是“以人为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造的天地,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技术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首要金科玉律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唤起自豪和自尊感。”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施新课标的原因,它让我们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使我们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三、体育成绩评价的方法
体育课程的特点,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任何单一的体育成绩评价都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前根据“新课改”的体育成绩评价要求,教师应结合各种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的特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以使体育成绩评价更合理、更科学。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生的兴趣、情感,这些指标是难以量化的。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体育成绩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种评价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将二者相互结合,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2.标准化评价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成绩的评定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且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进而超越自我,乐观向上,建立自信。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体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每学年或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进行一次性综合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其它方面所获得的进步,这样就能提高信息的反馈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四、解决好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不能有机整合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的问题。实质上三维目标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了课程的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三块,不是一节课要分成三大环节,逐一完成,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只不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外显的,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掌握的外显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它既不是通过硬性的讲授来实现,又不是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依附贯穿于体育课堂的各种活动,即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学校体育教育、人文滋养、教师师德影响和学生自身生长、成长的丰厚回报。解决的办法依然是从解读课程标准做起,吃透课标,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标,并将之分解到所教的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去解构知识,用已有的经验、体验、情感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每一节体育课都要均衡地凸显,而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去整合,有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