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礼的书写者

来源 :史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礼”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不过,当它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使用时,关于家礼的熟悉事实却包含着不完全被了解的复杂性.在宋代家礼文本的制作过程中,书写者往往不只是制礼者、注礼者,而是多种角色并存;他们并不隐身于礼规之下,而是在书写中标识着自己的立场、态度;他们安排着每一位演礼者的动作,将每一个礼文中的行动塑造成一种类型,使之变成一个可重复的事件.当书写者积极置身于意义系统与各种象征的制造时,也在亲属关系与性别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思考.
其他文献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绅士化实证研究文献,系统回顾与整理其特征与议题,有以下发现:①我国绅士化实证研究逐渐被关注并重视,案例地区主要聚焦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扩展到东北及西部重要省会城市和旅游景区等;研究机构则主要集中在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等主要中心城市;②研究内容涉及多类绅士化现象、绅士化与公共政策、绅士化群体与文化驱动、绅士化与多种城市现象、绅士化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影响以及教育驱动的绅士化等六大议题;③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研究注重与中国语境和特殊制度及城市现象的结合,逐渐形成“本土化”特色,但仍存在“有广
传统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建立在均质人、机械人的假设基础上.游客时空行为作为客观制约和主观选择的共同结果,对其展开研究时加入游客情感变化分析有助于理解行为环境与游客行为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关注游客时空行为过程中的保护教育感知,以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展开游客时空行为跟踪调查和控制教育环境线路的实验组调查.分析发现:①游客行为分为正面解说型、负面解说型、正面互动型、负面互动型四类.其中,参观正面情绪的场馆会提升游客到访多类型教育场馆的积极性,体验互动活动则会延长游客在教育性场馆中停留的时长.②游客在不同情感环境下进
人类的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这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与纯粹的自然演进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作为主体对社会规律的认知以及运用社会规律对社会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既是党自身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成长发展的“自然史”,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史”,这个“自然史”和“政治史”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重塑了中国社会结构、构建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创造了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党的百年史又成为一部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中国社会变革史、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与“图像转向”的出现,图像入史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而图像之所以能入史,与图像是历史信息的直接承载者紧密相关.就图像入史的路径与方法来说,既可以图证史,亦可以史解图.此外,不论对图像内在本体的分析,还是对图像外围内容的讨论,本质上都是图像入史的路径与方式.在此过程中,为避免落入图像入史的陷阱与误区,必须要加强图像考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图像本体及存在语境,处理好图像文献与文字文献二者的关系.整体来看,图像入史,绝不仅是一个局限于历史学学科内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更是
在美国学者柯文提出“中国中心取向”二十多年前,日本学者增渊龙夫就从内藤湖南的中国研究中“发现”了基于中国历史内在脉络的“内在理解”方法.重新解读《支那论》和《新支那论》等文本可以发现,内藤从冯桂芬、梁启超等清末改革论者的论述中获取灵感,从“内在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上下悬隔、官民疏离等问题.然而,他依据近代西方和日本民族国家的“外在标准”,认为中国不具备推进变革的条件和内在动力,因而无法成为近代国家.内藤一方面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强调中国的改革必须依靠外力,尤其是日本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从超越民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和相关概念时,并未新造出一套名词,而是沿用当时习用的名词并赋予新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概念从西义“封建”演化而来,但并没有被西方狭义的“封建”概念所束缚,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将“封建”视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大大超越了西义“封建”,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理论工具,“封建社会”也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一环.社会形态学说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封建”概念的适用范围并非仅局限于西欧一隅.
期刊
瞿林东主编的七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第一部通史.①这部著述出自众人之手,却富有学术个性,是一部具有个人专著性质特色的多卷本学术通史.rn一、“总序”的指导意义rn《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每卷由瞿林东的一个或两个学生合作撰写,且大多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这样形成的多卷本通史,具有瞿林东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风格.瞿林东学术的理论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学术研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思想深度;二是重视学科研究中的宏观性、理论性问题;三是善于对所从事的研究进
期刊
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形态学说传入中国开始,就曾引起社会形态划分的讨论.近年来有关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中,“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⑤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五种形态还是三种形态,以及能否以“三形态”说取代“五形态”论是争论的核心内容.这些讨论多集中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历史学者参与讨论的相对较少.笔者试图通过对“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的提出及其传播进行学术梳理,以此为基础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澄清两者自20世纪七八十
期刊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史研究形成了试图摆脱传统民族—国家话语与突破西方中心话语藩篱的两种重要趋向.全球史研究致力于打破传统民族—国家话语,推动当代史学发生卓有成效的变革,但并未改变全球史话语构建者内在的民族—国家身份及其特定的文化诉求.除英、美、德、法等主要发达国家外,当前非西方国家的全球史研究和书写,反映了全球史领域突破西方话语藩篱的新趋向,是世界多极化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我们所追求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全球史,不仅仅是研究空间上的拓展与历史主体多元化的刻意塑造,而是通过不断发掘人类历史时空内涵的文化积淀构建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