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中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善意取得下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中的法律制度,是法律规定取得物权的方式,虽然存在基础行为,但是无论基础行为是否有效,并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效力,所以善意取得是我国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特例。笔者认为,在善意取得下无权处分合同应当有效。
  第一,从物权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由于我国物权立法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立法模式,坚持物权变动的有因性,善意取得是取得物权的方式,仍需有效的原因,基础行为无效必将导致善意取得无法实现。因为基础行为无效,原权利人不仅可以基于债权还可以基于所有权要求受让人返还原物,所有权为物权,同时善意取得受让人又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而有权占有标的物,此权同为物权,基于物权的优先性,在先成立的物权优于在后成立的物权,受让人同样不能取得所有权,存在矛盾。
  第二,基础合同如果无效,必当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之债,如果认为受让人已经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了所有权(存在法律上的原因),其又可以依据不当得利要求无权处分人返还价款(合同无效,无处分权人取得价款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样明显不合理。如甲保管乙的一古董,甲擅自以10000元将其出卖给善意的丙,丙善意取得花瓶,但是甲在事后没有取得所有权或者未经乙追认的情况下,甲和丙的合同无效,丙可依据不当得利要求甲返还10000元,同时依据善意取得拥有对古董所有权,这岂不是鱼与熊掌兼得?交易的安全和公平怎能体现?王泽鉴先生也留意到这个问题,他主张“善意取得可以弥补处分行为中处分权欠缺而使得处分行为生效,而不以作为原因行为的负担行为的有效为要件”,①进一步说,如果原因行为无效,则买受人虽然可以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权,但是对于出卖人构成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即善意取得制度不能终局性的保持该利益的法律原因。对此,谢在全先生亦提出“该原因行为有无效或者其它不存在之情形,让与人应得依不当得利规定对受让人请求返还其受让之动产”。②
  第三,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合同有效是交易安全的最根本的要求。《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111条规定也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之一是“转让合同有效”,“善意取得的正当性就在于保护交易的安全,而当事人存在动态交易的标准正是有效的合同。如果合同无效,那么运用善意取得正当性就不复存在。”③并且善意取得要求支付合理的对价,支付合理对价的义务从何而来?确定标准是什么?是合同。没有有效的合同,善意取得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合同履行的问题,善意取得又如何能得到确保?同时我国物权立法已经确立了质权和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合同,对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的是所有权,还是其它权利?无从判断。对此,张谷先生认为“在我国法律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由于债权合同的是物权变动在法律行为上的根据,债权合同无效,在法律上就等同于不存在,那么相对人取得动产的占有,究竟因此而取得了动产的所有权还是质权?没有当事人的意思作为判断标准,必将陷于尴尬”④还有交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应当按合同确定,所以有效的合同是善意取得的基本要求。对此韩世远先生也曾提出过善意取得是继受取得,认为有效合同是善意取得的当然要求。⑤
  第四,善意替代处分权。弗卢梅(Flume)指出“依关于善意保护之规定,善意人亦得由非权利人取得。善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处分权。”⑥从而为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善意替代处分权”,善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补正权利之瑕疵的功能,当然亦具有补正交易瑕疵之功能,第三人善意取得使无权处分人转为有权处分,债权合同当然有效。
  第五,善意取得系原始取得之质疑。通说认为,善意取得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的原始取得,而不是基于合同的继受取得,陈华彬⑦,王利明⑧,等持此种观点,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善意取得是继受取得,王轶、关淑芳⑨,史尚宽主张善意取得的构成以原因行为的有效为要件,“善意取得权利,虽为原始取得,然占有人与让与人间之关系,仍发生与继受取得之统一效力”。⑩孙鹏先生主张“关于无权处分行为,应解释为效力未定,但效力未定的后果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即让第三人善意补正无权处分行为在处分权上的瑕疵,使其确定地发生效力,并以该无权处分行为之“效力”去支撑第三人标的物之取得,即将善意取得理解为通过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实现的继受取得。也就是说,在第三人善意的情况下,即使权利人不予追认且无权处分人事后不能取得处分权,无权处分行为也确定地发生效力,以便更充分地体现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坚定信念和一贯立场。”豘
  综上所述,善意取得下的无权处分合同应当有效,才能体现善意取得制度的真正价值,实现各法之间的协调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教育系统贿赂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既损害了教职人员的形象,又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系统贿赂案件的频繁发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从贿赂犯罪这一职务犯罪腐败现象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入手,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来查办的该类案件为例,分析当前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现状、特点、发案环节,提出完善立法、加强教育、创新机制、全面监督、依法打击、检教合力共同预防等六个方面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摘要虚假诉讼,指的是诉讼参加人恶意串通,虚构民事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通过诉讼程序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从而谋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行为。虚假诉讼浪费司法资源,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司法权威。  关键词虚假诉讼 案件 非法利益 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87-02    2008年以来,我院民行科共办理申诉案件63件,其中
摘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在十七大上又重申了这一原则,为实现法治,就必须进行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主要标志,已为各国法律所确认,如何保障司法独立就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而司法独立的关键是法官独立。本文以民事诉讼为视角就法官独立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司法独立 司法改革 司法公正 法官独立  中图分类号:D926.2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被害人被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要中国法治走怎样的路才是正确的,一如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般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相对于社会主义理论,法治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思潮、制度、哲学、历史等知识来源,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参考、借鉴和引入,但是问题也随之而发。本文针对本土资源论和其对立的观点做了简要的比较和大致的分析,期望能在这两种对立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关键词本土资源 本土化法治 现代化范示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
摘 要:朗读是中职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然而,现在,在中职课堂很少听见琅琅的读书声,朗读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堂点缀。本文结合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现状,试图通过探索与实践,使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和课堂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关键词:语文 朗读 课堂活力  “书声琅琅”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第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趋势,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塑正确的生态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当前我国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型文明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07-01    城
摘要维护高校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论述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并积极构建快速化解危机,维护校园稳定的框架机制。  关键词高校稳定预警机制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33-02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繁荣,交易形式亦日趋多样化,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涉及预约的应用也屡见不鲜。例如,意向协议、预约买卖、预约租赁等等。预约合同是属于合同缔结阶段的制度,对于订立本约合同具有重要的促成作用。因此,预约合同在实践中对于提供交易机会、指导订立本约和规范交易行为以及为当事人纠纷提供合同法上的救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概述预约合同的概念、特征、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着重从比较法的角度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这个到处充满着变革的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导致犯罪行为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恶性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主体复杂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如何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引下,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立法和司法问题。  关键词宽严相济 未成年人犯罪 社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