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创作及其宗教情结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antoni198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生活的时代是封建专制与宗教把德国推入黑暗的时代。他信奉基督教,他一生的大半时光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在他千余首作品中,有四分之三是宗教作品。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300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52位音乐家。而在巴赫家族的所有音乐家中,巴赫更是光芒四射。巴赫家族世代居住在德意志神秘主义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盛行的地区。巴赫家族信仰马丁·路德教。这使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念、至深的虔诚精神,以及纯洁和质朴的信仰,而这一切后来都强烈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
  
  一、巴赫的创作
  
  巴赫在世时,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而在他去世后却不被人重视,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校指挥了《马太受难曲》,巴赫的音乐才开始复苏。
  (一)管风琴作品
  由于巴赫是杰出的管风琴家,管风琴音乐便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把十八世纪的管风琴艺术推至顶峰,重要作品包括《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他为管风琴写的6首三重奏鸣曲是他把意大利室内乐三重奏鸣曲的形式移植到管风琴上的一种尝试。
  (二)羽管键琴及楔槌琴作品
  巴赫为羽管键琴及楔槌键琴写了大量的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每首各包括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他用24个大小调证明了平均律在平均律键盘乐上的可行性和艺术创作的优越性。为羽管键琴写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乐的一个杰出范例。
  (三)小型 、大型合奏曲
  巴赫为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创作的奏鸣曲,为维奥拉甘巴和羽管键琴创作的奏鸣曲及长笛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他写过两首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代表作是其6首《布兰登堡协奏曲》。他还共写了4首管弦乐组曲。此外他的《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都是复调艺术的伟大精品。
   (四)康塔塔
  康塔塔本来是一种世俗的音乐体裁,后来运用于宗教,产生了宗教康塔塔,而这种体裁到了巴赫手里却大放异彩。这类作品写了300首左右,还有200多首宗教康塔塔。除宗教康塔塔外,还有一些世俗康塔塔。如《基督处于死亡的枷锁中》等,在今天仍非常著名。
  (五)受难乐
  受难乐也是体现巴赫创作成就的主要领域,据说巴赫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但目前存世的是4首,即:《马可受难乐》、《路克受难乐》、《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完整保存的只有两首,即《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
  (六)弥撒曲
  巴赫一共作有5部弥撒曲,其中包括《B小调弥撒》、《G小调弥撒》、《F大调弥撒》、《A大调弥撒》、《G大调弥撒》。其中《B小调弥撒》是巴赫弥撒曲的力作,是五部中最优秀的一部。
  
   二、巴赫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如前所述,J.S.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世界的和谐。因此,宗教情结就成为巴赫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因素体现在他的所有创作领域。
  
   (一)管风琴中圣咏的运用
  在欧洲音乐史上,管风琴一直是与教堂礼仪和教堂音乐分不开的。在巴赫的时代,管风琴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乐器被用于众多路德教教堂之中,这种礼仪音乐与众赞歌的曲调融合一体即为管风琴圣咏。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一切管风琴曲。巴赫的《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三卷》,实际是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这部曲集的另一名称是《管风琴弥撒曲》,其中所包含的21首都是根据圣咏改编创作的。
  
  (二)康塔塔中的宗教情结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世俗声乐体裁,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宗教内容的康塔塔,然而宗教康塔塔已成为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路德教的众赞歌孕育了这种康塔塔,而巴赫在这些众赞歌的基础上,使康塔塔这种形式得以更加完美。
  
  (三)登峰造极的受难乐及弥撒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曲是为纪念耶酥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
  巴赫并不是位纯粹的教堂作曲家,然而在他的创作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宗教情结,即使是世俗体裁《如布兰登堡协奏曲》也莫不如此。因而深入研究巴赫创作中的这些因素,对深刻理解认识而学习巴赫、继承巴赫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洛特·格雷. 巴赫[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卓新平.圣经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其他文献
感觉统合失调为感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 ,儿童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等症。近期 ,我院引进感觉统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统合失调 ,现将一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 ,9岁 ,好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通讯与传媒的日益完善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流行音乐”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流行音乐指流行风格的音乐,它包括流行歌曲,还有爵士乐、摇滚乐等器乐形式的作品。流行音乐的风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是分时间、空间的。首先从时间这个角度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流行的音乐风格显然不同。在古典时代
留学经历,往往有机会将自己置身于祖国之外,拉长距离去学习、比较、体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之根的差异.这种距离让人清醒、冷静甚至痛苦、迷茫,然而最终化为深刻的理解、热
目前,各行各业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计算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操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的作用是表现人的修养、品格、情感等。习惯上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一般通过美学基础知识学习、审美教育和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社会教育,起到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修养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的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的。    一、将美育渗透到声乐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    如何将美育渗透到
教学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课堂教学信息化是重要的考量点.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审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关键的所在。霍姆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德、智、体、美育等为一炉,充分展示它在感染、想象、陶冶、启迪等方面绚丽的火花,从而铸造跨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    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核心。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有以下
无论在生产一线,还是各职业院校车工、数控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各类车削加工的技能竞赛中,梯形螺纹的车削加工都是重点.它综合反映了操作人员刀具的刃磨和车削加工技巧,操作设备
“神不使”语出,系指由于人体神气的衰微,致使针、药等正常治疗手段不能发挥基本的治疗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迁延不愈甚或无法救治.“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