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环境,初手经典——梁启超墓园体验释读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ki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地体验后对梁思成1929年设计的梁启超墓园的简朴、现代、动人特征的3个发问和测绘、研究、思考及若干谜题试解,笔者获得关于这一超越时代和同侪的作品设计特征与梁氏早期关于中国建筑特征之思想表述的密切关联性结论,即以环境空间利用配合实物结构技术,营造动人胜景情境;其中关键之处源于梁氏父子深情与对乃父人品、学问、情怀的深刻理解及表达,并依托和作用于体验者的实地亲身感受和情感共鸣,最终成就出这一经典杰作.
其他文献
| SATU | 您来清华建筑系跟随梁思成先生读书的经历是怎样的?rn|蔡君馥| 1946年考到清华以前,我已经在天津工商学院读过一年建筑系了.因为梁先生是知名的学者、清华也是知名的学府,知道梁先生要在清华创办建筑系的消息后,我毅然决定牺牲一年再考一次,上清华建筑系.1946年是第一班,建筑系只有十几名学生,多数都是男同学,女同学就我和杨秋华两个.建筑系刚刚创办的时候,梁先生作为中国代表正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大厦的设计,林徽因先生在系里,主要是吴良镛先生在指导我们练习基本的建筑制图,等到1947年,梁先生就回
期刊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历史建构、体系研究、理论阐述、学术发展、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历史保护诸方面均做出重大贡献,文章仅就梁先生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两个基本方面: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建筑唐宋与明清两个体系之结构与术语学术阐释方面,所做重要学术贡献加以扼要梳理分析,或可以此初步了解梁先生在近现代中国建筑学术史上所起重要影响与关键作用.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前后史料的研读分析,论述梁思成先生借鉴外国经验,顺应国际新建筑发展潮流,反映本土思考,进而最早且最具系统性地提出建筑教育“体形环境论”的中国模式的历史贡献,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以此在世界范围内寻到了一个锚点,以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建筑学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教育范式之一,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建筑教育迈向未来.
目前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研究大多以混凝土基础底板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其他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因此,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某具体工程项目,开展了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各测点的入模温度较为接近,基本在35~38℃之间,内部温度最高可达87.7℃,出现在1 d之后。同时,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的温度场演化受外界环境温度、边界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其中,入模温度对升温过程影响显著,混凝土导热系数与柱四周的对流系数对降温过程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作品是中国现代建筑学术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1920-1960年代的建成作品、设计方案、顾问咨询等27个项目的 梳理;对其中14个作品的设计和建造经过、重要的时间节点、建筑规模和功能以及保存和使用现状等基本信息做了初步的考证;同时,也简略评介了这些作品在建筑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最后,综合这些设计作品和著作文章,对梁思成的建筑设计观略作评论.
通过深入研究上海金地嘉定新城菊园社区项目,分析标准层施工过程中影响工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合理的改进策略,经项目落实后,标准层工期提效为6 d/层,工期控制效果明显,希望能为同类住宅项目提供参考。
为将BIM技术深入应用于国家会展中心一期展馆区机电安装工程的深化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利用W+GPSLR体系,对建筑的不同区域分别开展机电管线综合深化设计工作,与现场施工工艺紧密结合,保证深化成果质量,并出具高精度的施工图纸,进行可视化的施工交底,实施精细化施工管理模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工期紧张、不同专业间交叉协调联络及提资、商务结算等问题,证明BIM技术可有力助推工程降本增效,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为后期的运维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通过分析高层商务楼及其火灾特点,对高层商务楼消防安全管理及防火对策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意见。总结的经验可供其他高层商务楼管理人员参考。
结合上海某项目,测试沉桩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过程,采用有限差分仿真软件先分别模拟在单一消减沉桩挤土效应措施工况下的出水管位移,再模拟综合消减措施工况下的位移,并对比验证了综合措施工况下的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在单一措施工况下,施加防振隔离沟、钢板桩隔断以及应力释放孔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沉桩产生的挤土效应,应力释放孔工况下的消减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单一工况;而对于施工场地范围内存在大口径出水管等敏感构筑物时,施加上部防振隔离沟+U形钢板桩阻断+应力释放孔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更能保证其安全。
| SATU | 您最早认识梁先生是怎样的情景?rn|吴焕加| 我第一次见到梁先生,是他从美国回来后,在科学馆做的一次公开演讲上.当时他的演讲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这是当时在西方文化界流行的一个概念,指科学技术过于发达,但很多研究科学技术的学者不懂人文的事情、不懂社会的事情,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半个人”,他回国以后首先传递了对这个概念的批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