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玩笑埋单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磊和卢亮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两家离得也近,两个小伙伴一起长大。每到周末,邓小磊都会和卢亮聚在一起,有时是聊发生在各自学校里的好玩的事,有时是上网打游戏,但更多的是凑在电脑前看欧美电影。
  一晃邓小磊和卢亮都升入了高中,学习越来越紧张,双方家长把他们盯得比较紧。邓小磊和卢亮为了放松,经常谎称探讨学习上的问题而去对方家里,实际上是在一起看一场外国电影。每次看完之后,都会让邓小磊和卢亮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轻松,让他们暂时忘了自己是学生,而总是将自己融入电影的情节中。
  离高考的日子近了,双方家长为了让他们全力以赴地冲刺,不仅禁止他们上网,周末也不让他们出门。邓小磊和卢亮被暂时剥夺了一起玩的权利,虽然心里有怨言,但迫在眉睫的高考让他们只能将自己埋在书堆里。
  日复一日的备考中,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眼神、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自己紧张焦虑的心态,让邓小磊有了逆反心理。一个周六,父母去参加邓小磊表哥的婚礼,却让他放学后在家里复习功课。邓小磊和表哥的感情非常好,连表哥的婚礼都不让他参加,邓小磊的心里充满了极度的不平衡。他拿起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越发地焦躁,他打算放松一下。
  邓小磊想上网,可家里的网线被父母拆了。他觉得上网是唯一的放松方式,索性去了网吧。邓小磊想起自己好久没看电影了,于是看了一部好莱坞大片。這是一部讲述警察和罪犯斗智斗勇的警匪片,内容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邓小磊完全沉浸在了影片恢宏大气的场景中。在回家的路上,邓小磊的脑海中还不断地出现片中爆炸的场景,这时他想到了卢亮,想到了两个人曾经一起看电影,讨论电影情节的场面。如今很久没见面了,邓小磊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打算给卢亮一个“惊喜”。
  邓小磊回家列了一个清单,利用学校中午休息的时间,分别购买了收音机、锂电池、灯泡、铁钉以及爆竹等物品,经常在晚上父母已经睡觉后偷偷爬起来组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邓小磊竟然将购来的物品成功组装成了一台爆炸装置,但从外表看来就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机。
  邓小磊将这台收音机匿名邮寄给了卢亮,心里想着卢亮收到后一按开关键,“嘭”的一声爆炸了,他会是什么样的狼狈相。卢亮收到快递后很是诧异,他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人会给自己寄东西。卢亮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是一台收音机,他刚想按下开关,手突然缩了回来。卢亮想起曾经和邓小磊一起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爆炸装置就是安装在收音机里的,当时他们对组装这个爆炸装置充满了好奇,相约等高考后一起研究一下。想到这儿,卢亮的手缩了回去,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收音机后盖,发现里面不仅构造奇特,还附有八宝粥罐、铁皮、铁钉以及电线等物品。卢亮瞬间觉得自己的担心是正确的,便立即报了警。
  经警方鉴定,这台“收音机”被认定为是具有强杀伤力的爆炸装置。按照卢亮提供的线索,警方将嫌疑人锁定为邓小磊。在民警的问询中,邓小磊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但他说只是想和卢亮开个“玩笑”。
  最终,邓小磊因非法制造和邮寄爆炸物,构成了非法制造、邮寄爆炸物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由于卢亮的警惕,邓小磊的这个“玩笑”虽然没有酿成大祸,然而却彻底毁了自己的前程以及和卢亮多年的友谊。邓小磊在铁窗中望着父母沮丧的眼神,他才知道自己这个“玩笑”开大了,但已经追悔莫及,邓小磊只能在同学们踏入理想大学校门的脚步声中,默默地为自己的“玩笑”埋单。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王军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哥哥能继续上学,他毅然放弃了学业,决定到小饭馆打杂挣钱供养哥哥。在饭馆里,他扫地、洗碗、掏地沟,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但换回来的却是一点微薄的工资。一次,他感冒发烧,误了一天工,第二天就被老板无情地辞退。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看到了一家大饭馆门前,贴着一张招刀削面学徒工的告示,尽管三个月试用期没有工资,王军还是决定留在这家店当学徒,为的是掌握一门技术
他们想要把我变成最优秀,给予我很高的期望。然后,我就慢慢把自己变成优秀的孩子,给他们最深的欣慰。  小学的时候,我是他们最好的夸耀,我能清楚的记得他们说起我的成绩,脸上有从心底里溢出的喜悦。初中的时候,我会因为一道数学题解不出而闷闷不乐,他们会因为看到我不够理想的分数心生失望。高中了,他们习惯了失望,但是仍然心有不甘。于是,女人开始聒噪不休,男人没有表情地站在窗边。  我常常想,人们会不会用缄默伪
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人种多,在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人的类型统一,拍电影乐于讲历史。  ——跨国娱乐传媒集团DMG首席执行官丹·密茨  你一天没刮胡子,别人不吭气;三天不刮,问你是否太忙;五天不刮,大家会私下议论你有事。你如果说只是想留胡子,八成的反应是丑死了。但是当你坚持不刮,隔一阵有人会说看来顺眼了;再隔些时候有人开始赞美其实挺有个性呢!时间久了居然还有人模仿
距离2012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长沙市有个女孩儿已经提前被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耶鲁大学正式录取,一时间,令同学们羡慕不已。这女孩儿叫陈韵伊,是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长大了,我一定要去美国的常青藤盟校念书。”这是陈韵伊3岁时在小朋友们面前的宣言。后来上了学,通过翻阅资料,她才知道,要想进入常青藤盟校,必须通过两道大的关口:一个是学习成绩关,申请入学者的高中成绩至少GPA3.5(相当
“青春叙曲”栏目是一个广大中学生展示文学天赋的平台,是一个彰显自由和个性思想的空間,贴近校园、贴近青春、贴近成长,以单纯且干净利落的叙事,青春且文采飞扬的表达,全面展现真实、健康、向上、温暖的校园生活和成长时光。具体的约稿要求如下:  (一)作品内容紧紧围绕校园生活和成长,关乎梦想、情感、交际,讲述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经历,展现多姿多彩的青春世界。作品创作无论是叙事、抒怀、评论,都要求语言时尚,
你总是很讨厌我的格子衫,笑我是个“格子控”。  你总是颇不耐烦我左一句“老师说”,右一句“妈妈嘱咐我”,说我“没有自我”。  你甚至不屑于我的钢琴十级证书,“优秀班干”的奖状,贬我“宁信度,无自信”。  你常常在我埋头前进却一直弄不清方向时,给我一个白眼,说我是一个被父母、老师“格式化”了的人。  你总这么不同寻常,特立独行,是大人们口中的“叛逆”“另类”。  还记得,你虔诚地用小刀在书桌上刻下“
“一滴热血,一份关爱。爱的奉献,汇聚生命之源。”这是90后女孩陈根重的座右铭。可能没有几个人想到,这个外表纤弱个头瘦小的女孩子,竟然在短短3年半的时间里无偿献血23次。当面对面坐在陈根重的跟前时,我忽然就感觉到,这个外表普通的女孩子,身上竟散发着一种骨子里特有的坚强和冷静。  2007年,陈根重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多次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帘。  霜浓欺日淡,裘敞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  这时的胡适,完全一副反面教材嘴脸,正如20世纪70年代,某些批判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个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小混混”。  那时候的胡适具体表现,就像他自己在《藏晖室
“最后”的你,会是优秀的你  在学校图书馆,萨拉总是最后一个把她要借的书拿到借阅登记处。“小姑娘,我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借书你都要磨蹭这么久?”图书管理员丽迪太太不高兴地问。“我把阅读角的书都整理了一遍。”萨拉微笑着答道。“哦,原来那个做好事的人就是你。真是太感谢你了,萨拉。”丽迪太太不好意思地说道。  数学测验时,萨拉总是最后一个交卷。“萨拉,几乎每次考试你都是满分。”列奈老师说道,“你的成绩这么
我的一个好友,是独唱演员。台上一站,美艳无敌;嗓子一亮,倾倒四座。仿佛她与“压力”二字是彻底绝缘的。但一次小坐,她向我吐露了不为人知的心声。  大幕关着时,舞台上那么多人在我眼前晃——调话筒的、理妆容的、忙这忙那的。但很快,我一个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舞台中央。逃吧!这个声音蛊惑着我,我的双脚,登时就像悬了空。大幕拉开,千万道目光紧紧盯着我;聚光灯、柔光灯、回光灯一起打向我。巨大的孤独感一下子吞噬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