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Q是烧烤的意思,据资料说,Barbeque(烧烤)这种烹调方式,是源于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时遇到的第一个原居住民族,该民族叫阿瑞瓦克族(印第安人),就是这些印第安人教会了第一批欧洲来的水手们烧烤的方式及技巧,其实也就是在户外燃烧木板条,然后在火堆中间放置石头并在其上面烤肉。英国的库克船长在开辟新大陆时顺便把烧烤带到了澳洲,澳洲人又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了。在澳大利亚,BBQ就是把食品放在一块加热的铁板上烤熟,烧烤的食品主要有灌肠、牛排、羊排、鱼片、明虾等等。这些东西预先都在调料中浸润数小时,烤时还伴有洋葱爆香,食时再佐以各种烧烤酱,再配些生菜、黄瓜、西红柿和各种水果,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人讲究吃得不同,讲究的是独出心裁的个性,而澳洲人却讲究吃得相同,讲究的是人人平等的共性。中国有家宴国宴,锅碗瓢盆可以奏出交响乐,而澳洲待客却像单轨火车一样一条道跑到黑,是处处都可以进行的BBQ,上至总督首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就是美国总统来访,也是在首相官邸吃的BBQ。别误会我的意思,在澳洲可以吃到世界各地风格迥然不同的饭菜,而且,如果你胆大妄为的话,还能吃上鳄鱼肉、袋鼠肉等等地方特色。不过,澳洲没有什么菜系流派,能够真正称得上是澳洲特色的还是BBQ。
毫不夸张地说,澳洲几乎家家都有烧烤设备,有用电的,有用炭的,有用煤气的。在许多国家公园内、海边也都有公共的烧烤设施,自己家的烧烤设施无非就是一个铁架子,上面有盖子,盖子下面是平锅,用煤气或电来加热,在上面进行烧烤。公共场合的烧烤设施大部分都是用水泥砌好的台子,在上面的平锅里可以进行烧烤,有的地方要付钱才能通电或通煤气。有朋友来访或家人出去郊游,可以自带食品,在公园里或海边BBQ,自助自乐,形成了澳洲一道独特的风景。生活在澳洲的人们,在海边,在公园,在自己家的后院里常常可以闻到BBQ的香味。
我所在的公司每个月都有一次BBQ,算是联谊活动,牛肉、香肠是常项。我每次都是吃客,因为鬼佬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好像这是件建功立业的大好事,不抢到手不甘心,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尽情品尝。公司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渐渐地就没有了新鲜感,好像一切都陷入了老套子,觉得也不过如此,就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烤烤大虾,或者海鲜什么的,总是比香肠、牛肉要强。遗憾的是,我住的地方小,没有BBQ的烤架。所以我一次也没有亲手做过BBQ。不过,我想BBQ也没什么难的,没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跑吗?不就是把肉放在烤架上烤就行了呗。
一次我去墨尔本旅游,朋友夫妇俩人刚刚从国内来到澳洲,公司给他们租了一栋房子,里边的设施还齐全,楼上楼下满宽敞,可是院子里没有BBQ的烤架。我们住在他们家里,本来并不想打扰他们,简单吃点儿就算了,可是,我的朋友非常热情,一定要款待我们,说是入乡随俗,澳洲人怎么待客的,咱们也怎么待客,身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嘛。我举双手赞同,妻说什么都没有准备,没有BBQ的烤架,也没有什么海鲜,还是别麻烦了,再说谁来掌勺烧烤呢?我说咱们怎么也算半个澳洲人,还是烧烤好吃,而且也不用准备什么,简简单单就行,你们家冰箱里有羊排,就烤羊排吧!我会烧烤,没什么难的,不就是烤肉吗,跟烤羊肉串差不多,朋友说你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听你的,吃烧烤!
为了给朋友增强信心,我就给朋友讲起了我第一次吃烧烤的经历。说来有趣,我第一次吃BBQ并不是在澳洲,而是在德国。当时的我还在国内的一家公司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到德国洽谈一笔生意,我们一行三人老中青,都是典型的中国肠胃,吃了几天牛排炖肉,就没精打采了,问我们吃得怎样,我们点头假笑,好好好,中国人好面子,委屈自己也不愿意伤了主人的一片好意,可是心里却直叫苦。两位经理总是恳求我,你能不能点一些咱们能吃的菜,别总是土豆炖牛肉,尽开洋荤。我说我都不知道菜谱上是什么,我点的也不一定就好吃。干脆,不好吃就剩下,慢慢地他们就明白了。剩了几次饭菜,大概主人看明白了我们默默的抗议,一天下午领我们几个人到他的家里去吃烧烤,只不过是几根香肠,几片牛肉加面包,加了一点儿烧烤酱,可是,我同行的经理们却说这是他们出国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那烧烤真是好吃,就像是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朋友说不是饿糊涂了吧。我说不是,哪能呢。
没有烧烤架,我就建议把羊排放进烤箱里烤,也不知道应该烤多长时间,反正算是烤上了,然后,就买了啤酒和一些蔬菜,等着吃羊肉了。不知道是我们时间没有设好还是温度没有设好,过了很长时间,羊排也没有什么动静,于是,我们几个人又开始研究烤箱,调好了温度,设好了时间,以为万事俱备了,就在这时,洗碗机又开始“呼噜呼噜”吐沫了,本来我们想给餐具消毒,没想到我们在洗碗机里放了太多的洗涤剂,碗还没洗好,泡沫可是吐了不少。我们刚刚给洗碗机做好人工呼吸。总算是不吐沫了,这时屋顶上又“滴滴答答”地下起了雨,原来妻在楼上洗澡,浴室的管道漏水,大水冲了龙王庙。没办法,给管理处打电话,他们建议我们换一个房间,这时天色已晚,我们只好抱着羊排,拎着大包小裹的行李来到了另外一栋房子里。一切从头开始,羊排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好像也在抗议似的,烤了好长时间也不熟,我吃不惯半生不熟的东西,就说还是让它们在烤箱里多呆一会儿吧,反正早出来也没什么奖励。可是,没多久,我们就闻到了一股糊巴味儿,打开烤箱一看,羊排都冒烟了,上面有一层黑乎乎的东西,我说糟了糟了,这可怎么办呢?这不是遭“羊”罪吗?还是妻出来解了围,她用刀把羊排上面的黑糊刮掉,我们只好勉强吃了中间的一部分,羊排是吃了,可是,我再也不敢说自己会烧烤了。朋友说我们永远都忘不了这样的BBQ,你今后别给澳洲人丢脸了,我心里不服,如果有烧烤架,我的手艺一定会不错的。
BBQ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的是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复杂的是要吃出情趣,吃出花样。而最关键的是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吃,我可以为了友情吃烤糊的羊排,因为,朋友不会怪我,我也不会怪朋友。如果是社交.就要讲究什么时候请人,请什么样的人,男女搭配,种族搭配,性取向搭配。我在澳洲是少数民族,所以,常常也属于搭配的首选,不得已也参加了不少洋人们举行的BBQ。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生菜,是西红柿,是饭后甜点,但是,没有一次是生猛海鲜。
这次吃BBQ是在北悉尼的一所豪宅里,说是豪宅主要是在北悉尼海边的房子都很贵,因为能看到海景,看到歌剧院,所以,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所房子,也是上百万澳元。我的一位学友的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财务总管,所以他们在北悉尼买了房子,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吃BBQ。我和妻子开车一起去,不熟悉 路,事先看好了地图。可是地图只是纸上谈兵,现实总是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我们到达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车只能单行,根本无法停车,可是已经开进去了,车又无法转头,只好一个人下去充当交通指挥,一个人倒着把车从胡同里开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车停好,心里一直在想,这地方究竟有什么好呢?
进了房间才觉得景色迷人,透过大玻璃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我们同女主人一起进的家门,她刚刚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而男主人加班还没有回家,女主人进门后就一溜小跑直奔冰箱而去,我心里说看人家多热情,肯定是给我们找吃的去了。只见她从冰箱里拿出了几个瓶瓶罐罐,我刚想伸手去接,她却都倒在了地上的一个盘子里,一条小狗欢天喜地跑了过来,我只好把手不尴不尬地收了回来。原来是给狗吃的,对狗都这么好,对人肯定没说的。我自我安慰道。我们的主人喂完了狗,就领着我们楼上楼下地参观,又是咖啡又是茶,我们看完了相册,看完了房间,夸完了孩子,夸完了美景,却发现我们的BBQ一直没有着落。我们按照规矩,买了酒,买了小礼物,规规矩矩地拱手送给了人家。可是显然这家的男女主人都太忙,他们居然事先什么都没有准备,这时又来了几个鬼佬,他们倒是好对付,拿瓶啤酒,就着一个胡萝卜或芹菜杆,“咔哧咔哧”就海侃上了。这时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只是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些平时吃的东西,找了一些牛肉随便烤了起来,烤好的第一块肉居然还是给了那条小狗。我是中国人,如果有客人来家里做客,我想我是要准备的,至少也要想一想自己该做什么菜,就算BBQ简单,那肉总得先腌上吧,好吃不好吃就另当别论了。
鬼佬们倒是不把我们当外人,一直到很晚我们才胡乱吃了几口烤牛肉,喝了几瓶啤酒。可是我总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好像热脸碰到了冷屁股。也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对鬼佬来说,谈话是第一重要的,胡萝卜加芹菜生吃就是最好的下酒菜,又绿色又健康,每个人都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你必须得去过亚非拉,跳过蹦极,爬过喜马拉雅山,否则的话,一切都是boring(无聊的)。每个人都在显示自己的不同,使尽浑身的解数吸引别人的注意,吃不吃都无所谓。而对我来说,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林清玄在散文《食家笔记》中介绍过这样一位艺术家兼美食家陈瑞献,他说:“吃好菜的时候总要把心情回到最初,好像是第一次品尝,让蓓蕾含苞待放,这就像和情人接吻,如果真爱那情人,不管接多少次吻都有不同的滋味,真正的吃家对待食物要像对待情人。”我喜欢这样的比喻,但是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我并不在乎能吃到什么,也不在乎和谁在一起吃,中国人外国人都无所谓。而且,我也不是没吃过情趣盎然的烧烤,比如说在墨尔本的那一次。只是觉得如果请人吃饭,无论是穷还是富,都要有所准备,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就好像没洗脸穿着睡衣来接待客人,自己损害自己的形象事小,伤了别人的肠胃事大,要是吃什么都行,也就没必要大张旗鼓地请人到家里来吃饭了,不如去饭店吃更省事,还不落埋怨,毕竟饭菜不是自己做的。
澳洲电视上总把烧烤作为澳洲的一种文化来弘扬,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记者随机采访大街上的行人,问他们周末干什么,最典型的回答是和朋友一起BBQ。我想无论是哪里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和朋友一起共度美好时光,烧烤也罢,中餐也罢,不过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无论你漂泊在什么地方,也无论你扎根在什么地方,一日三餐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当初,我们带着洒在身上的咖啡芳香降落在澳洲大地的时候,什么都觉着新鲜,什么都想试一试,尤其是吃的,我和妻曾经立下誓言要把商店里所有的东西都品尝一次,可是,这世上的事十有八九事与愿违,不是囊中羞涩,就是胃肠水土不服,再加上商店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吃,所以至今这个“理想”也没能实现。不过,我们还没有放弃,仍然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领域。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儿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当吃饭已经不是人们的第一需求时,你才能体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境界,哪怕是粗茶淡饭,只要有好友相伴,人生还有什么可求呢?如果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共同的语言.再好的风景,再好的饭菜,也只不过尔尔。我想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像对待情人那样对待关食。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味,都不能总去亲吻,亲吻次数多了,嘴唇也发麻,无论吃什么,要吃出好的心情才算是真正的美味。毕竟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中国人讲究吃得不同,讲究的是独出心裁的个性,而澳洲人却讲究吃得相同,讲究的是人人平等的共性。中国有家宴国宴,锅碗瓢盆可以奏出交响乐,而澳洲待客却像单轨火车一样一条道跑到黑,是处处都可以进行的BBQ,上至总督首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就是美国总统来访,也是在首相官邸吃的BBQ。别误会我的意思,在澳洲可以吃到世界各地风格迥然不同的饭菜,而且,如果你胆大妄为的话,还能吃上鳄鱼肉、袋鼠肉等等地方特色。不过,澳洲没有什么菜系流派,能够真正称得上是澳洲特色的还是BBQ。
毫不夸张地说,澳洲几乎家家都有烧烤设备,有用电的,有用炭的,有用煤气的。在许多国家公园内、海边也都有公共的烧烤设施,自己家的烧烤设施无非就是一个铁架子,上面有盖子,盖子下面是平锅,用煤气或电来加热,在上面进行烧烤。公共场合的烧烤设施大部分都是用水泥砌好的台子,在上面的平锅里可以进行烧烤,有的地方要付钱才能通电或通煤气。有朋友来访或家人出去郊游,可以自带食品,在公园里或海边BBQ,自助自乐,形成了澳洲一道独特的风景。生活在澳洲的人们,在海边,在公园,在自己家的后院里常常可以闻到BBQ的香味。
我所在的公司每个月都有一次BBQ,算是联谊活动,牛肉、香肠是常项。我每次都是吃客,因为鬼佬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好像这是件建功立业的大好事,不抢到手不甘心,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尽情品尝。公司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渐渐地就没有了新鲜感,好像一切都陷入了老套子,觉得也不过如此,就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烤烤大虾,或者海鲜什么的,总是比香肠、牛肉要强。遗憾的是,我住的地方小,没有BBQ的烤架。所以我一次也没有亲手做过BBQ。不过,我想BBQ也没什么难的,没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跑吗?不就是把肉放在烤架上烤就行了呗。
一次我去墨尔本旅游,朋友夫妇俩人刚刚从国内来到澳洲,公司给他们租了一栋房子,里边的设施还齐全,楼上楼下满宽敞,可是院子里没有BBQ的烤架。我们住在他们家里,本来并不想打扰他们,简单吃点儿就算了,可是,我的朋友非常热情,一定要款待我们,说是入乡随俗,澳洲人怎么待客的,咱们也怎么待客,身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嘛。我举双手赞同,妻说什么都没有准备,没有BBQ的烤架,也没有什么海鲜,还是别麻烦了,再说谁来掌勺烧烤呢?我说咱们怎么也算半个澳洲人,还是烧烤好吃,而且也不用准备什么,简简单单就行,你们家冰箱里有羊排,就烤羊排吧!我会烧烤,没什么难的,不就是烤肉吗,跟烤羊肉串差不多,朋友说你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听你的,吃烧烤!
为了给朋友增强信心,我就给朋友讲起了我第一次吃烧烤的经历。说来有趣,我第一次吃BBQ并不是在澳洲,而是在德国。当时的我还在国内的一家公司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到德国洽谈一笔生意,我们一行三人老中青,都是典型的中国肠胃,吃了几天牛排炖肉,就没精打采了,问我们吃得怎样,我们点头假笑,好好好,中国人好面子,委屈自己也不愿意伤了主人的一片好意,可是心里却直叫苦。两位经理总是恳求我,你能不能点一些咱们能吃的菜,别总是土豆炖牛肉,尽开洋荤。我说我都不知道菜谱上是什么,我点的也不一定就好吃。干脆,不好吃就剩下,慢慢地他们就明白了。剩了几次饭菜,大概主人看明白了我们默默的抗议,一天下午领我们几个人到他的家里去吃烧烤,只不过是几根香肠,几片牛肉加面包,加了一点儿烧烤酱,可是,我同行的经理们却说这是他们出国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那烧烤真是好吃,就像是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朋友说不是饿糊涂了吧。我说不是,哪能呢。
没有烧烤架,我就建议把羊排放进烤箱里烤,也不知道应该烤多长时间,反正算是烤上了,然后,就买了啤酒和一些蔬菜,等着吃羊肉了。不知道是我们时间没有设好还是温度没有设好,过了很长时间,羊排也没有什么动静,于是,我们几个人又开始研究烤箱,调好了温度,设好了时间,以为万事俱备了,就在这时,洗碗机又开始“呼噜呼噜”吐沫了,本来我们想给餐具消毒,没想到我们在洗碗机里放了太多的洗涤剂,碗还没洗好,泡沫可是吐了不少。我们刚刚给洗碗机做好人工呼吸。总算是不吐沫了,这时屋顶上又“滴滴答答”地下起了雨,原来妻在楼上洗澡,浴室的管道漏水,大水冲了龙王庙。没办法,给管理处打电话,他们建议我们换一个房间,这时天色已晚,我们只好抱着羊排,拎着大包小裹的行李来到了另外一栋房子里。一切从头开始,羊排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好像也在抗议似的,烤了好长时间也不熟,我吃不惯半生不熟的东西,就说还是让它们在烤箱里多呆一会儿吧,反正早出来也没什么奖励。可是,没多久,我们就闻到了一股糊巴味儿,打开烤箱一看,羊排都冒烟了,上面有一层黑乎乎的东西,我说糟了糟了,这可怎么办呢?这不是遭“羊”罪吗?还是妻出来解了围,她用刀把羊排上面的黑糊刮掉,我们只好勉强吃了中间的一部分,羊排是吃了,可是,我再也不敢说自己会烧烤了。朋友说我们永远都忘不了这样的BBQ,你今后别给澳洲人丢脸了,我心里不服,如果有烧烤架,我的手艺一定会不错的。
BBQ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的是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复杂的是要吃出情趣,吃出花样。而最关键的是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吃,我可以为了友情吃烤糊的羊排,因为,朋友不会怪我,我也不会怪朋友。如果是社交.就要讲究什么时候请人,请什么样的人,男女搭配,种族搭配,性取向搭配。我在澳洲是少数民族,所以,常常也属于搭配的首选,不得已也参加了不少洋人们举行的BBQ。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生菜,是西红柿,是饭后甜点,但是,没有一次是生猛海鲜。
这次吃BBQ是在北悉尼的一所豪宅里,说是豪宅主要是在北悉尼海边的房子都很贵,因为能看到海景,看到歌剧院,所以,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所房子,也是上百万澳元。我的一位学友的丈夫是一家大公司的财务总管,所以他们在北悉尼买了房子,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吃BBQ。我和妻子开车一起去,不熟悉 路,事先看好了地图。可是地图只是纸上谈兵,现实总是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我们到达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车只能单行,根本无法停车,可是已经开进去了,车又无法转头,只好一个人下去充当交通指挥,一个人倒着把车从胡同里开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车停好,心里一直在想,这地方究竟有什么好呢?
进了房间才觉得景色迷人,透过大玻璃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我们同女主人一起进的家门,她刚刚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而男主人加班还没有回家,女主人进门后就一溜小跑直奔冰箱而去,我心里说看人家多热情,肯定是给我们找吃的去了。只见她从冰箱里拿出了几个瓶瓶罐罐,我刚想伸手去接,她却都倒在了地上的一个盘子里,一条小狗欢天喜地跑了过来,我只好把手不尴不尬地收了回来。原来是给狗吃的,对狗都这么好,对人肯定没说的。我自我安慰道。我们的主人喂完了狗,就领着我们楼上楼下地参观,又是咖啡又是茶,我们看完了相册,看完了房间,夸完了孩子,夸完了美景,却发现我们的BBQ一直没有着落。我们按照规矩,买了酒,买了小礼物,规规矩矩地拱手送给了人家。可是显然这家的男女主人都太忙,他们居然事先什么都没有准备,这时又来了几个鬼佬,他们倒是好对付,拿瓶啤酒,就着一个胡萝卜或芹菜杆,“咔哧咔哧”就海侃上了。这时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只是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些平时吃的东西,找了一些牛肉随便烤了起来,烤好的第一块肉居然还是给了那条小狗。我是中国人,如果有客人来家里做客,我想我是要准备的,至少也要想一想自己该做什么菜,就算BBQ简单,那肉总得先腌上吧,好吃不好吃就另当别论了。
鬼佬们倒是不把我们当外人,一直到很晚我们才胡乱吃了几口烤牛肉,喝了几瓶啤酒。可是我总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好像热脸碰到了冷屁股。也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对鬼佬来说,谈话是第一重要的,胡萝卜加芹菜生吃就是最好的下酒菜,又绿色又健康,每个人都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你必须得去过亚非拉,跳过蹦极,爬过喜马拉雅山,否则的话,一切都是boring(无聊的)。每个人都在显示自己的不同,使尽浑身的解数吸引别人的注意,吃不吃都无所谓。而对我来说,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林清玄在散文《食家笔记》中介绍过这样一位艺术家兼美食家陈瑞献,他说:“吃好菜的时候总要把心情回到最初,好像是第一次品尝,让蓓蕾含苞待放,这就像和情人接吻,如果真爱那情人,不管接多少次吻都有不同的滋味,真正的吃家对待食物要像对待情人。”我喜欢这样的比喻,但是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我并不在乎能吃到什么,也不在乎和谁在一起吃,中国人外国人都无所谓。而且,我也不是没吃过情趣盎然的烧烤,比如说在墨尔本的那一次。只是觉得如果请人吃饭,无论是穷还是富,都要有所准备,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就好像没洗脸穿着睡衣来接待客人,自己损害自己的形象事小,伤了别人的肠胃事大,要是吃什么都行,也就没必要大张旗鼓地请人到家里来吃饭了,不如去饭店吃更省事,还不落埋怨,毕竟饭菜不是自己做的。
澳洲电视上总把烧烤作为澳洲的一种文化来弘扬,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记者随机采访大街上的行人,问他们周末干什么,最典型的回答是和朋友一起BBQ。我想无论是哪里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和朋友一起共度美好时光,烧烤也罢,中餐也罢,不过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无论你漂泊在什么地方,也无论你扎根在什么地方,一日三餐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当初,我们带着洒在身上的咖啡芳香降落在澳洲大地的时候,什么都觉着新鲜,什么都想试一试,尤其是吃的,我和妻曾经立下誓言要把商店里所有的东西都品尝一次,可是,这世上的事十有八九事与愿违,不是囊中羞涩,就是胃肠水土不服,再加上商店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吃,所以至今这个“理想”也没能实现。不过,我们还没有放弃,仍然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领域。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儿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当吃饭已经不是人们的第一需求时,你才能体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境界,哪怕是粗茶淡饭,只要有好友相伴,人生还有什么可求呢?如果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共同的语言.再好的风景,再好的饭菜,也只不过尔尔。我想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像对待情人那样对待关食。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味,都不能总去亲吻,亲吻次数多了,嘴唇也发麻,无论吃什么,要吃出好的心情才算是真正的美味。毕竟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