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文化产品,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引导,给青少年提供丰富高能的精神营养,创设一个健康高尚的人文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关键词】文化产品 人文素质教育
  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人活得更自在、更高尚、更高雅,使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的文化产品,是影响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原因之一,是影响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现感情茺漠化的原因之一。文化产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它一般表现为有形的文化产品。有形的文化产品是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化的,如书籍、电视等。隐形的文化产品是隐性的,没有显现,没有物态化的,如生活环境、人的集体无意识……即是一个人文文化环境,目前教育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与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不无关系。在新世纪里,青少年是大有作为的。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创造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并呼吁全社会关心下一代,提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文化环境。
  一、文化产品的影响。
  文化产品是关系到人的人文素质“系统工程”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文素质教育要扎实的贯彻,就必须加强文化产品的管理,使其对青少年正面影响最大化、对青少年负责影响最小化。
  1、优秀文化产品作用。
  优秀文化产品,不仅提高了人的素质和修养,而且转移了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落实了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身心和谐、自由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有审美、认识、道德、教育、思想启迪、娱乐消遣、宗教感化正治宣传、社会干涉等多元功能。它有审美功能。如四大名著,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激发起内心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美的享受,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终级关怀。它有认识功能。能从文化产品中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了解自己从未经历的事物,增长见识、开明眼界。《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历史资料。巴乐扎克小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矛盾《子夜》概括了中国资产阶级历史全程。它有道德教育功能。它提供了典范和楷模,指出了道路和目标。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如托尔斯泰《复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引导读者进行道德自我完善。优秀的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多元的。它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净化了人的灵魂、洗涤了人的心灵、培养了人文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
  2、文化产品的不良影响。
  文化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并理想,尤其是文化产品。大肆渲染权力、暴力、色情及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充斥荧屏、报纸、书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徇私舞弊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青少年耳濡目染。这样手怕的泣汲文化产品。毒害了青少年,消弱了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更有一些“三厅”、黄赌毒及一些带有释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东西,毒害了青少年心身,使青少年坠入了违法犯罪深渊。文化产品不仅有负责影响,而它的发展不平衡也影响了人文素质的提高。电视、电脑、游戏机以及良莠不齐的卡通正以强大的势头占领青少年的阅读空间,使他们的阅读文字的兴趣与日巨减。减几乎与文字疏远,已成了一些孩子心理、性格以及知识深度等方面出现了不良影响。另一极端,没有电视、电脑……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没有小人书、报纸。这样极缺乏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文化产品管理,提高人文素质质量。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特征:体态聚变、机能增强、脑神经系统逐步完善、心血管功能稳定、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成熟。又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三强”,即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三易”,即易显露自己、易接受新鲜事物、易轻举妄动。
  这充分说明青少年这特殊群众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宋庆龄曾说:“有些事情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培养不可以等待的”。她强调青少年培养不可等。尤其对青少年所接受的文化产品,要加强规范、引导。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引导,给青少年提供丰富丰富高能的营养,创设一个健康高尚的人文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加强文化产品管理、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做,而且也需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做。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教育部门要做,而且社会也要做”。
  1、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准备丰富高质的精神粮食。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产品的作用,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这要求教育者为青少年多选择、引导。
  2、加强文化产品的管理,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教育并非万能,尤其对人文素质教育。某种意义上,其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社会的影响。社会要承担它的教育职责。要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需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度、组织、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相关的改革。目前特别应注意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治理泣汲文化,净化人文环境。
  3、引导青少年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参与创设优美的人文环境,为其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让青少年在参与和表现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4、要注意挖掘各门学科中的人文底蕴。各门学科是青少年接触最多、最常见的。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用心去挖掘。
  加强文化产品管理,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树立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自由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Z1期
  [2]《学海》1998,02期
  [3]《江苏高教》1998 02期
其他文献
【摘要】《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课老师要勇于创新与探索,积极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教学师资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进行儿童叶贴画教学的尝试。本篇文章主要论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儿童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 儿童叶贴画 能力培养  在乡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那么就需要乡村艺术教
【摘要】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让人触目惊心,使多少个家庭因此而失去了欢乐。培养幼儿的交通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中之重。我们尝试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与方法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帮助幼儿形成初步地交通规则意识,并运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情景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对他们渗透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形成了自觉地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情景教学 培养 交通 规则意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
【摘要】闽南地区许多农村在校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影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无异是多方面。文章以本校为样本通过对农村初中生学生行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现阶段要扭转局面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家庭的配合教育,以及初探应对对策。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学习行为 对策  1、研究背景:现在闽南地区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查。通
【摘要】德育是诸育中的首育。古人云;“修身种德,事业之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能为人的一切行为指明方向,还能成为人一切的最终归旨。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的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目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
MBL系C型凝集素超家族中胶凝素家族的重要成员,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它可识别多种病原体的糖结构,并通过调理吞噬和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来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受感染细
【摘要】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情感才能不断发展,品质才能不断升华。幼儿期是个性形成、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培养建立快乐健康的情感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能够为他一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实践总结通过音乐教育,爱心教育,情绪教诲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从而搭建更好的家园共育桥梁。  【关键词】家园配合 爱心 情感教育  一、幼儿情感教育的
【摘要】部分教师虽然已在素质教育这一思想的影响之下,已一步步地从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消极接受、被动获取知识的教学形式中走出,但在教学中却又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对课堂教育形式管理过于松散、放任的局面。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很多语文教师就干脆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并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从课堂中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素质教育,决不能放弃自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自读课文 学习习惯 契合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立足点是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本人认为应优质减负,培养能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但是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实现。  【关键词】后五分之一 学习负担 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