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雨”的意象对比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在分类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来探讨中日“雨”意象特征以厘清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古今和歌集;雨;意象对比
  作者简介:胡琪琪(1994-),女,汉,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李谊,女,汉,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3
  前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在我國文学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唐诗三百首》是众多唐诗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的编撰和歌集,其文之流畅与优美奠定了其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中日诗歌意象的比较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是从月、水、风等意向进行对比研究,将“雨”这一意象进行对比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以“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的对比来考察中日“雨”的意象的异同。
  1、《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意象的分类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当中,诗人的心境不同,“雨”所带有的意象也是不一样的。
  1.1《唐诗三百首》中含“雨”的诗句
  清朝蘅塘退士孙洙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仅占全唐诗的1/160。将《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的诗句按题材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惜别赠别⑵山水田园⑶咏景⑷咏史怀古⑸思乡怀人。根据统计,含有“雨”的诗共33首,约占《唐诗三百首》总数的11%。
  1.2《古今和歌集》中“雨”的诗句
  《古今和歌集》全20卷,收录约130人的歌。有1111首歌,长歌5首,旋头歌4首,其余皆为短歌。其编撰方法不同于《唐诗三百首》,按题材分为春、夏、秋、冬、贺、离别、羁旅、物名、恋、哀伤、杂歌、杂体(长歌、旋头歌、俳谐歌)大歌所御歌、神游歌等。其中,含有“雨”的诗句的和歌共36首,约占和歌全集的3.3%。其分类如下: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题材 各数
  春歌 4 秋歌 7 离别歌 3 哀伤歌 3 长歌 3
  夏歌 2 冬歌 1 恋歌 11 杂歌 1 旋头歌 1
  2、《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表现特征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在文化文学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相似之处。汉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学文化便对日本的文学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借鉴中国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独创性。《古今和歌集》中的“雨”表达的意象虽然较少,但是体现了日本和歌的细腻哀婉、余情幽玄。
  2.1《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纪初)醍醐天皇下命,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日语中关于“雨”的词汇数量很多,但是在和歌中常用的词有“时雨”、“夕立”、“五月雨”等。通过统计和分析,《古今和歌集》中“雨”拥有以下几个意象:
  2.1.1季节象征,叙景为主
  “雨”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日本四面环海,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更因日本人纤细的感受性,所以在日语中有大量关于“雨”的词汇。而日本的文人在创作和歌和俳句时,也会因季节和降雨方式等不同而用到不同的词语。
  从以上1.2可知,《古今和歌集》中春、夏、秋、冬四个题材的和歌中,带有“雨”的和歌共14首。春夏秋冬四季的和歌中,以写景为主,结合季语,如:春―桜、夏―ホトトギス(杜鹃鸟)、秋―紅葉、冬―雪等,从而描绘出了一幅雨水过后的清凉爽快、生机盎然的图画。这一点,我们从下述和歌中便可窥见一斑。《奉命作歌时作》(第25首):我が背子が 衣はるさめ 降る毎に 野邊の翠ぞ 色増さりける(紀貫之)
  外子有青衣,洗时如降雨。雨淋草上春,草绿添娇妩。(杨烈译)
  这首和歌描绘了因一场秋雨,红叶的颜色更加鲜红明亮,连往来行人的衣袖都被染成了红色的景色。
  2.1.2传情达意,爱恨情愁
  《古今和歌集》共二十卷,其中恋歌部分占了五卷。并且由上述统计可知,《古今集》中含有“雨”的和歌共36首,其中恋歌中含有“雨”的和歌有11首。因此,和歌中的“雨”,不仅仅只是一种纯自然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用以传达主观情感的符号。如:《无题》(第587首):真菰刈る 淀の澤水 雨降れば 常より事に 增さる我が戀(紀貫之)
  淀泽水澄澄,真菰隔后升。雨来加倍长,我恋亦同增。(杨烈译)
  这首和歌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同下雨时涨水一般,下雨天自己的思念会越加强烈。
  作者非常隐晦婉约地表达出了一种煎熬地眺望、期盼的感情。“「ながめ」に「長雨-眺め」を掛けている。”(日语中的“长雨”是“眺望”一词的双关语)因此,绵绵春雨又表现出了一种眺望等待的郁郁之情。
  《藤原敏行朝臣与业平朝臣家某女相知来扎有言今欲走访奈雨如注敬烦稍待闻此代女咏答》(第705首):數數に 思ひ思はず 問難み 身を知る雨は 降りぞ增される(在原業平朝臣)   思我真诚否,难猜奈尔何,知心唯有雨,所以泪滂沱。(杨烈译)
  这首歌写出了一种忧愁,恋人以下雨为借口,不来赴约,“忧”对方是否真的在思念自己,“愁”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也迟迟等不来恋人。这里的“雨”是一个答案,恋人没有想念自己的答案。这首和歌中“雨”是表现出了在爱情中的幽怨的意象。
  2.1.3离情别绪,哀从中来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文人总会将离别时的不舍与悲痛写入诗歌当中。下雨是阴暗的天空,更能引起诗人的离愁别绪,所以“雨”这一自然景物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感情。《古今集》中的离别歌和哀伤歌是歌人在送别朋友或者与亲人生死离别时所做的歌,这两个题材含有“雨”的和歌共6首。“雨”在这些和歌中表达了歌人离别时的不舍与哀伤。《思母时咏》(第840首):神無月 時雨に濡るる 紅葉は 唯侘人の 袂也けり(凡河內躬恒)
  十月降時雨,水淋红叶寒。伤心人落泪,衣袖似枫丹。(杨烈译)
  这首歌中“雨”的意象是非常悲哀的,通过这一意象表现出了对母亲的思念。
  2.2《唐诗三百首》中“雨”意象的表现特征
  从第一部分里对《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诗句的统计分析来看,其创作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2.2.1咏景自况,渲染悲情
  《唐诗三百首》含有“雨”的诗句中几乎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其中通过“雨”来写自身的境遇并且渲染一种凄清悲凉氛围的诗歌共7首。李商隐的《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这一首诗是作者对自己的处境自伤,慨叹羁旅漂泊、怀才不遇的苦闷。颔联承上文之典故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用“黄叶”以自喻,“风雨”一词,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2.2.2山水田园,向往归隐
  《唐诗三百首》中含有“雨”的诗句里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喜爱的诗词共8首,通过对雨后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表达出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归隐之心。例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草色……晚窗里”一联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同时表达出来作者对着幽绝景致的歆羡,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写出来因寻隐不遇却兴尽而返之事。
  2.2.3咏史怀古,感时叹物
  咏史怀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人常用的一种诗歌创作题材,主要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唐诗三百首》含“雨”的诗歌中,“雨”所表达咏史怀古意象的诗歌共3首。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鸣。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首联中“江雨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江”、“雨”、“草”三者交衬相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的兴衰巨变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景调,是台城所特有的景貌。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充满了惆怅迷惘。
  2.2.4思乡怀人
  古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相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唐诗三百首》中“雨”的意象来表达思念亲人的诗歌也不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虚实结合,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将异乡游子思家、思亲、思友的情绪全方位烘托出来。
  2.2.5惜别赠别
  与朋友分别时,雨中阴暗的天色,难免会引起文人的离情别绪。在《唐诗三百首》中,通过“雨”来表达惜别这一意象的诗歌共4首。有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也有情深意长的勉励,更有坦陈心志的告白等多种感情。王维的《渭城曲》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联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朝雨”洗刷出了笼罩蒙雾的柳色,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离别之哀被景物所冲淡,反倒透露的是离人的远大前程值得祝祷。
  3、《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雨”意象异同点的分析
  《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诗歌中“雨”所体现的意象更是代表了“雨”在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雨”意象在和歌和唐诗中有共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的。
  3.1“雨”意象的相同点
  “雨”是中日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季节的象征,滋润着万物。通过上述分类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日“雨”的意象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惜别赠别、表达思念和爱意等方面。主要原因是7世纪左右,随着遣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儒家思想、文学理念等都在日本得到推广。在文学方面,和歌效仿唐诗,唐代诗人的高雅艺术手法和唐诗的高雅意境都是日本歌人仿效、借鉴的对象。因而,在意境塑造及表现手法上展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另外,“雨”这一意象所渲染的氛围也会根据人的心境而变化。心情舒畅,看到眼前的雨会觉得充满生机,周围的景物也是活力盎然的。心情低落且充满哀伤时,下雨时的灰暗的天空也会使人心情压力,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所以在“雨”在一意境中,中日诗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感受性。   3.2雨意象的不同點
  通过上述比较,《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有被赋予了一些独特的寓意。《唐诗三百首》中的“雨”还有讥讽时弊,借古讽今的意象。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就会以某种意象或直白或婉约地对黑暗的政治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又担忧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例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和韦庄的《金陵图》中的“雨”都具有这一意象。另外,《唐诗三百首》中一些诗人会通过“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处境,从而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气。例如李商隐的《风雨》通过“雨”表达出来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心理。借古讽今、忧国忧民这些已经在和歌中极为少见,而在《古今和歌集》的“雨”意象中更是踪影皆无。《古今和歌集》的和歌更多的是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意象也相对单调很多。所咏的关于“雨”的和歌除了四季歌之外,主要集中在恋歌和离别歌等不表达个人情感的和歌部分。
  3.3原因分析
  对于中日诗歌中“雨”意象的不同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追究到文学上,“文以载道”、“以诗言志”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文人的思想当中,文人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苍生。所以在《唐诗三百首》含“雨”的诗句中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意象。而《古今和歌集》诞生的背景是复兴和歌,确立其作为日本文化的正统地位,主要主张“言心”的特征。所以《古今和歌集》中的雨意象侧重于个人情感。②中日两国的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感悟、理解视点的不同。日本大和民族崇尚佛教禅宗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对大自然变化的变化敏感而细腻的心理。另外,“物哀”思想是日本文学创作的重要理念,是和歌的创作核心。这一点在《古今和歌集》的“雨”意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唐诗三百首》与《古今和歌集》是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中国诗人和日本歌人为人类奉献的经典,因而广为流传。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文学理念的影响,且带着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为人们展现不同异域风情的“雨世界”。通过“雨意象”的对比来感受各自不同的心境、情感、意趣下的爱恨情仇及东亚汉字文化圈各自特有的文人气质。
  参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烈译.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小岛宪之 新井荣藏.古今和歌集[M].东京:岩波书店,1989.
  [4]刘利国.中日“日暮诗”的意象分析:《唐诗三百首》与《新古今和歌集》之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42-45.
  [5]闫秀.中日思乡诗的意象文化论考:以唐诗和《万叶集》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1):38-47.
其他文献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以《呼啸山庄》為例,简单概述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描写和性格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和《圣经》进行多次的对比的方式对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加深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英美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感受到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的多元化和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文学;宗教文化;呼啸山庄;小说  [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煙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摘 要:张爱玲是一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多产的影剧作家,她的剧本创作中虽多以家庭伦理为主,却常常可以看到一股女性意识的觉醒。早期的作品《太太万岁》就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问题中的揭露和深层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剧本中少奶奶陈思珍的扯谎、婚姻、自我表达的三个方面,来切实探究人物的三层觉醒,以探究形式传递张爱玲创作本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女性;扯谎;婚姻;自我表达;觉醒  [中图分类
摘 要:青年时代的苏童,都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奇特的想象,“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伤感的传奇。”[1]但在经历了人世的浮沉与沧桑,苏童开始寻求不同的创作风格,在2002年推出了《白雪猪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童。  关键词:转型;温情;女性  作者简介:宋智(1993.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
摘 要:本文从地域主义的文学视角出发,对赵树理作品在内容、思想、语言,以及文章构思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乡土风格进行分析,以彰显其表现的中国晋东南地域风格,从而使读者深化对赵树理作品地域主义风格的认识。  关键词:赵树理;乡土作品;地域主义  作者简介:程苑(1987.5-),女,汉,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根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国产校园青春剧呈现的模式化、异化、巨婴化特征,使其本质上已经沦为一种单向度的文化产品,青春剧“单向度”的商业运作通过建构一类想象性的青春主体,有意地抹除了青春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它按照观众熟知的既有形态和固定模式摄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受众已经成为“受控制,不会反抗”的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单向度;青春剧;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苏明奎(1995-),男,苗族,出生
摘 要:韩语语法中“-??”作为叙述格助词一直被大家所熟知。本文主要从形态特性方面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普通的叙述语不同,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语法特性。首先“-??”本身很难具有自立性,只有在假定“???”的前提下,才能够独立使用。从对“-??”的活用形式的分析来看,“-??”的活用形式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之外,其他与形容词的活用形式相同。从而得出"-??"具有独立的单词特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作者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世纪美国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角色在美国遭受的种族偏见书写揭示处于该时期华裔移民遭遇的困顿,是文化创伤的表征。笔者将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该小说,通过分析詹姆斯遭受的文化创伤,透视文化创伤产生的历史根源,最后指出文化自信和沟通是文化创伤的救赎之路。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如今正遭受
摘 要:与常见的通过外在因素分析来理解《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构成和命运探究不同,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悲剧发生在“生命残缺”与“自救渴望”这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这组矛盾也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悲剧内核的基本构成。同样,《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根源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表面的人际矛盾和社会背景之中,在每一个人物内心存在的自我认知的茫然、无知和绝望,才是更本质的悲剧因素。本文认为,《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样的悲剧
摘 要:《芳华》从小说到电影,用碎片化的个体记忆缅怀了特殊年代的青春芳华,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生体验转化为怀旧影像和文工团情结。电影文本暗合着商业文化语境中大众对身体和暴力的消费诉求,最大程度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剖析和文化反思精神,反映出电影叙事改编过程中的文化折损现实。  关键词:青春;怀旧;叙事改编;文化折损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