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脱离家庭、解除婚约、退出学校、步入市井;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试图以此通往“一个最美、最乐的自由世界”……
1920年1月20日,《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刊登《工读互助团报告》,介绍了一、二两组的概况。第一组住址在北大附近的骑河楼斗鸡坑7号,共有团员15人。除施存统、傅彬然四人外,后来的著名共产党人何孟雄、陈公培、张树荣,后来的无政府主义者张伯根等,均在其中。
第一组分为食堂、洗衣、电影三股,“英算专修馆及石印尚在预备中”。其中食堂股七人,分作两班,早班从上午七点到下午两点,晚班从下午到晚上九点。之所以大大超出王光祈计划的“每日每人作工四小时”,是因为开办之初、事多人少,“暂时重工轻读”。此外,洗衣股有四个人,“每日大概共洗六十件”;另四名成员则打算开办英算专修馆、招生授课,地址借北京大学二院讲堂,“学费每人每月收取二元”。
电影股也有四人,“由食堂、洗衣两股分任之”。每天晚上,他们在各大高校轮流放映电影,其中周一在女子高师,“专招待女宾”;周二、周三在北大,周六周日在北京高师。至于周四周五两天,“尚没有一定的地点”。
第一组共支取开办费用523元;而团员共11人的第二组,则支取了345元。他们分为消费公社、小工艺品、“厨房”、洗衣局四股。其中,“消费公社”实际上是杂货店,“现在只有书报贩卖,其余的营业尚需次第举行”;“小工艺品”是一个小作坊,“有洗发剂、擦牙(作者按:牙刷)、润面膏”;至于“厨房”,指的则是他们承包的法文专修馆学生食堂……
第二组地址在西城翠花街狗尾巴胡同。其成员中,也包括了几名早期共产党人,罗汉、李实、匡互生等等。而各类营业渐渐开张、团员们热烈沸腾地实践“新生活”之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了:法文专修馆的十名学生,“因赴法勤工俭学稍有困难”,决定把国外工读变成国内工读。通过每天给他们送饭的第二组“厨房股”成员,他们提出了申请,成立工读互助团第四小组。
难产的第三组
各类营业渐渐开张之际,并不让人意外地,第三组的成立一再拖延。
如前所述,第三组全部由女性组成。早在构想“菜园子”时期,王光祈就反复强调解放妇女、让她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他说,“若是妇女问题不解决,我们新生活园里一定要充满不快的空气”;他说,新社会渐渐萌芽之际,倘若拒绝妇女的参与,“我恐怕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女同胞都要同声一哭”……
正因此,他物色了张人瑞、田维等女子高师学生,作为第三组联络人(作者按:同期报告人还有“致殊”、“冰如”,或为化名);他并联系了影响极大的《晨报》,频繁发布招募消息。然而,仅仅从几则广告的变迁,就可以看出第三组成立的艰难。
1月17日,《晨报》以《女子工读互助团快成立》的标题,刊载了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宣称,“成立伊始,团员大概只十人至十五人,有志入团者不可不先行向该校发起人接洽,以免额满是遗”。但,仅仅四天之后,因为门可罗雀,“以免额满”的自信,迅速变成了说教、宣传和呼唤。
这一天,第三组联络人撰写了一则热情洋溢的广告,《吾亲爱的姊妹们曷兴乎来》。“姊妹们呀!处黑暗的家庭,受种种的束缚,这岂不是最苦痛的事情么?……”在这样感同身受的诘问后,联络人断言:“……我知道我们女子并非甘心受这种痛苦,没有奋斗的精神,实在没有奋斗的机会罢了!现在女子工读互助团已经成立了,就是吾们女子谋幸福的机会到了!……”
接着,联络人以磅礴的热情,反复呼喊、召唤:“你们要知道,二十世纪的新潮流,就是吾们女子能力发展的时代。十八世纪的旧思想断不容于现在的世界了!姊妹们呀!快快下一个决心……由彻底觉悟造就社会的新生活。这是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快快来罢!欢迎!欢迎!……”
即使如此,此后一个多月,冰如和致殊还是先后发表了两篇令人沮丧的报告。
2月16日,在《第三组的经过》一文中,冰如谈起了招募过程的种种怪现象。她说,经费有了,“现在最困难的就是团员”。一个月来,到女子高师来报名的也有二十多人,“但对于‘工’、‘读’两个字,有点把握的不过两三人”;而其余成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冰如说:“穷贫的人以为这是个慈善事业,像女子职业学堂。女儿在家里横竖吃白饭,不如送到团里去吃几年饭……岂不是顶好的事吗?”
正因此,这些父母纷纷委托“穿长衫”、识文断字的人送女孩子来报名,“说了许多请求的话,要我们可怜他”。而贫苦女孩子之外,来的还有几个时髦的太太。
这些太太大多受过新式教育。听说工读互助团是“女子解放的先声”、“谋自由独立的好机会”,她们纷纷前来报名。但,“听说要在团里住,洗衣煮饭都要自己做,读书作工都有一定的时间,他就不愿意来了”……
最后,还有一些读过几年学堂、但考不进女子高师的姑娘。冰如说,“(她们)听说团员可到女高师入学,就要来入团,做个晋身的阶级,想得到个‘女学生’的美名”……
招募困难之外,还有社会的阻力。谈到这一点,冰如似乎颇为伤感。她说,因为担心逃婚、离家出走的女成员招惹麻烦,房东们都不愿把房子租给她们;“我们这两个星期内,向女高师附近寻房子。……听说女学生佃,都以为是靠不稳的事,高抬房价,不肯借给我们”……
如果说,冰如还反复强调,“第三组无论如何是要成立的”、“要是有畏心,事事都做不到成功”、“我们是一心一意做下去”……那么,3月24日,致殊发表的《工读互助团第三组情形》,则流露了悲观、忧虑重重的态度。致殊说,“现在房子已经租好了,团员也来了几个,不过当这初办的时候,不免有种怀疑的态度,和研究的性质”;“将来的进行怎样,那也不敢武断”……
各地工读实践
北京工读互助团以喜忧参半、然而清新多于疑虑的节奏进行着。与此同时,各地工读互助实践也风起云涌、席卷一时。
这一年1月6日,与《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并称为“民初四大副刊”之一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刊载了《工读印刷社征求社员启》。如果说,这个在天津发起,宣称并不是为特别有志的青年设立、“和北京互助团不大一样”的社团,很快销声匿迹的话,那么,2月3日,由恽代英发起、一个名为“武昌工读互助团”团体的出现,则意味着工读互助运动步入了它的极盛阶段。
2月5日,在王光祈母校中国大学,一小群教职员工组建了“中大工读互助团”;2月12日,一个叫“毅士工读互助团”的团体在北京悄然诞生;2月27日,包括蔡元培、王光祈、毛泽东在内,26名发起人出席了上海工读互助团成立大会;3月22日,广东“女子工读互助团”宣告问世。最后,4月8日,在写给邵力子的一封信里,张啸尘也谈到,“扬州八中的学生现在也组成了一个扬州工读互助团”。他说,原本以为他们了解工读趣旨、实行工读主义,但经过调查,一行人很快发现,“他们不过于课余的时候,贩卖面包、果品、书报罢了”……
张啸尘断言,这种不完善的工读互助团,“绝对没有存留的价值”。他为此大声疾呼:“应当快快改组!”……
如果说,张啸尘代表着新知识界审慎、“原教旨”的态度,那么,更加年轻的“第三代人”,则以激扬的情绪、不断欢呼的面容,反复赞叹席卷全国的工读互助运动。这一年春天,在列名上海工读互助团26位发起人后,毛泽东在写给友人的书信里几次谈及,“今日到女子工读团……觉得很有趣味”;“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如果说,毛泽东的这些话语,让人想起几十年后的“公社”生活、乃至席卷全国的大跃进运动的话,那么,恽代英的《未来之梦》一文,也让人联想到此后的中国革命,以及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生活。
这一年春夏,在考察北京工读互助团,并效仿少中,将“互助”、“日新”、“健学”诸社的骨干联合而为利群书社后,恽代英的《未来之梦》一文,不断强调乡村的广阔天地。与王光祈的田园咏叹不同,恽代英说,“在书社以外,我们要在乡村中两三年内另立一个根据地……索性丢了书社,干干净净为他谋个结束,大家用全力到乡村的事业上去,将来再图个卷土重来之计”……
“卷土重来”后,如何实现一个共产自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呢?恽代英回答:必须发起共同生活。他说,未来是如此自由、幸福,但在第一个阶段,“每人必须为团体的工厂、商店、农场、学校或其他事业,作每日六小时的工作……自由工作原是极应该的,但我们不可只注意自己得个极乐的生活便满足了。我们宁可多做点工、多挣点钱,为社会谋别样的福利”……
又何止工读互助团?难道,宗白华宣扬过的走进处女地,不能让人联想到“一穷二白、最新最美”之类的话语吗?难道这些表述,“根据地已得”、“不仰求旧社会”、“团体分散各处”、“帮助全世界的人”……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澎湃想象,而不能理解为“第三代人”的共同特质吗?
所谓“历史”,它的独特魅力之一正在于此:它不仅是过往时间的现象叙事;在后来、“今天”的表象里,我们总能够找到它曾经美好、仅仅因为岁月变迁而显得无比斑驳的前身与来路。
1920年1月20日,《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刊登《工读互助团报告》,介绍了一、二两组的概况。第一组住址在北大附近的骑河楼斗鸡坑7号,共有团员15人。除施存统、傅彬然四人外,后来的著名共产党人何孟雄、陈公培、张树荣,后来的无政府主义者张伯根等,均在其中。
第一组分为食堂、洗衣、电影三股,“英算专修馆及石印尚在预备中”。其中食堂股七人,分作两班,早班从上午七点到下午两点,晚班从下午到晚上九点。之所以大大超出王光祈计划的“每日每人作工四小时”,是因为开办之初、事多人少,“暂时重工轻读”。此外,洗衣股有四个人,“每日大概共洗六十件”;另四名成员则打算开办英算专修馆、招生授课,地址借北京大学二院讲堂,“学费每人每月收取二元”。
电影股也有四人,“由食堂、洗衣两股分任之”。每天晚上,他们在各大高校轮流放映电影,其中周一在女子高师,“专招待女宾”;周二、周三在北大,周六周日在北京高师。至于周四周五两天,“尚没有一定的地点”。
第一组共支取开办费用523元;而团员共11人的第二组,则支取了345元。他们分为消费公社、小工艺品、“厨房”、洗衣局四股。其中,“消费公社”实际上是杂货店,“现在只有书报贩卖,其余的营业尚需次第举行”;“小工艺品”是一个小作坊,“有洗发剂、擦牙(作者按:牙刷)、润面膏”;至于“厨房”,指的则是他们承包的法文专修馆学生食堂……
第二组地址在西城翠花街狗尾巴胡同。其成员中,也包括了几名早期共产党人,罗汉、李实、匡互生等等。而各类营业渐渐开张、团员们热烈沸腾地实践“新生活”之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了:法文专修馆的十名学生,“因赴法勤工俭学稍有困难”,决定把国外工读变成国内工读。通过每天给他们送饭的第二组“厨房股”成员,他们提出了申请,成立工读互助团第四小组。

难产的第三组
各类营业渐渐开张之际,并不让人意外地,第三组的成立一再拖延。
如前所述,第三组全部由女性组成。早在构想“菜园子”时期,王光祈就反复强调解放妇女、让她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他说,“若是妇女问题不解决,我们新生活园里一定要充满不快的空气”;他说,新社会渐渐萌芽之际,倘若拒绝妇女的参与,“我恐怕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女同胞都要同声一哭”……
正因此,他物色了张人瑞、田维等女子高师学生,作为第三组联络人(作者按:同期报告人还有“致殊”、“冰如”,或为化名);他并联系了影响极大的《晨报》,频繁发布招募消息。然而,仅仅从几则广告的变迁,就可以看出第三组成立的艰难。
1月17日,《晨报》以《女子工读互助团快成立》的标题,刊载了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宣称,“成立伊始,团员大概只十人至十五人,有志入团者不可不先行向该校发起人接洽,以免额满是遗”。但,仅仅四天之后,因为门可罗雀,“以免额满”的自信,迅速变成了说教、宣传和呼唤。
这一天,第三组联络人撰写了一则热情洋溢的广告,《吾亲爱的姊妹们曷兴乎来》。“姊妹们呀!处黑暗的家庭,受种种的束缚,这岂不是最苦痛的事情么?……”在这样感同身受的诘问后,联络人断言:“……我知道我们女子并非甘心受这种痛苦,没有奋斗的精神,实在没有奋斗的机会罢了!现在女子工读互助团已经成立了,就是吾们女子谋幸福的机会到了!……”
接着,联络人以磅礴的热情,反复呼喊、召唤:“你们要知道,二十世纪的新潮流,就是吾们女子能力发展的时代。十八世纪的旧思想断不容于现在的世界了!姊妹们呀!快快下一个决心……由彻底觉悟造就社会的新生活。这是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快快来罢!欢迎!欢迎!……”
即使如此,此后一个多月,冰如和致殊还是先后发表了两篇令人沮丧的报告。
2月16日,在《第三组的经过》一文中,冰如谈起了招募过程的种种怪现象。她说,经费有了,“现在最困难的就是团员”。一个月来,到女子高师来报名的也有二十多人,“但对于‘工’、‘读’两个字,有点把握的不过两三人”;而其余成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冰如说:“穷贫的人以为这是个慈善事业,像女子职业学堂。女儿在家里横竖吃白饭,不如送到团里去吃几年饭……岂不是顶好的事吗?”
正因此,这些父母纷纷委托“穿长衫”、识文断字的人送女孩子来报名,“说了许多请求的话,要我们可怜他”。而贫苦女孩子之外,来的还有几个时髦的太太。
这些太太大多受过新式教育。听说工读互助团是“女子解放的先声”、“谋自由独立的好机会”,她们纷纷前来报名。但,“听说要在团里住,洗衣煮饭都要自己做,读书作工都有一定的时间,他就不愿意来了”……
最后,还有一些读过几年学堂、但考不进女子高师的姑娘。冰如说,“(她们)听说团员可到女高师入学,就要来入团,做个晋身的阶级,想得到个‘女学生’的美名”……
招募困难之外,还有社会的阻力。谈到这一点,冰如似乎颇为伤感。她说,因为担心逃婚、离家出走的女成员招惹麻烦,房东们都不愿把房子租给她们;“我们这两个星期内,向女高师附近寻房子。……听说女学生佃,都以为是靠不稳的事,高抬房价,不肯借给我们”……
如果说,冰如还反复强调,“第三组无论如何是要成立的”、“要是有畏心,事事都做不到成功”、“我们是一心一意做下去”……那么,3月24日,致殊发表的《工读互助团第三组情形》,则流露了悲观、忧虑重重的态度。致殊说,“现在房子已经租好了,团员也来了几个,不过当这初办的时候,不免有种怀疑的态度,和研究的性质”;“将来的进行怎样,那也不敢武断”……
各地工读实践
北京工读互助团以喜忧参半、然而清新多于疑虑的节奏进行着。与此同时,各地工读互助实践也风起云涌、席卷一时。
这一年1月6日,与《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并称为“民初四大副刊”之一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刊载了《工读印刷社征求社员启》。如果说,这个在天津发起,宣称并不是为特别有志的青年设立、“和北京互助团不大一样”的社团,很快销声匿迹的话,那么,2月3日,由恽代英发起、一个名为“武昌工读互助团”团体的出现,则意味着工读互助运动步入了它的极盛阶段。
2月5日,在王光祈母校中国大学,一小群教职员工组建了“中大工读互助团”;2月12日,一个叫“毅士工读互助团”的团体在北京悄然诞生;2月27日,包括蔡元培、王光祈、毛泽东在内,26名发起人出席了上海工读互助团成立大会;3月22日,广东“女子工读互助团”宣告问世。最后,4月8日,在写给邵力子的一封信里,张啸尘也谈到,“扬州八中的学生现在也组成了一个扬州工读互助团”。他说,原本以为他们了解工读趣旨、实行工读主义,但经过调查,一行人很快发现,“他们不过于课余的时候,贩卖面包、果品、书报罢了”……
张啸尘断言,这种不完善的工读互助团,“绝对没有存留的价值”。他为此大声疾呼:“应当快快改组!”……
如果说,张啸尘代表着新知识界审慎、“原教旨”的态度,那么,更加年轻的“第三代人”,则以激扬的情绪、不断欢呼的面容,反复赞叹席卷全国的工读互助运动。这一年春天,在列名上海工读互助团26位发起人后,毛泽东在写给友人的书信里几次谈及,“今日到女子工读团……觉得很有趣味”;“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如果说,毛泽东的这些话语,让人想起几十年后的“公社”生活、乃至席卷全国的大跃进运动的话,那么,恽代英的《未来之梦》一文,也让人联想到此后的中国革命,以及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生活。
这一年春夏,在考察北京工读互助团,并效仿少中,将“互助”、“日新”、“健学”诸社的骨干联合而为利群书社后,恽代英的《未来之梦》一文,不断强调乡村的广阔天地。与王光祈的田园咏叹不同,恽代英说,“在书社以外,我们要在乡村中两三年内另立一个根据地……索性丢了书社,干干净净为他谋个结束,大家用全力到乡村的事业上去,将来再图个卷土重来之计”……
“卷土重来”后,如何实现一个共产自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呢?恽代英回答:必须发起共同生活。他说,未来是如此自由、幸福,但在第一个阶段,“每人必须为团体的工厂、商店、农场、学校或其他事业,作每日六小时的工作……自由工作原是极应该的,但我们不可只注意自己得个极乐的生活便满足了。我们宁可多做点工、多挣点钱,为社会谋别样的福利”……
又何止工读互助团?难道,宗白华宣扬过的走进处女地,不能让人联想到“一穷二白、最新最美”之类的话语吗?难道这些表述,“根据地已得”、“不仰求旧社会”、“团体分散各处”、“帮助全世界的人”……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澎湃想象,而不能理解为“第三代人”的共同特质吗?
所谓“历史”,它的独特魅力之一正在于此:它不仅是过往时间的现象叙事;在后来、“今天”的表象里,我们总能够找到它曾经美好、仅仅因为岁月变迁而显得无比斑驳的前身与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