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民进”与公有制为主体

来源 :财贸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退民进"或者说"公退私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它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中具有充分合理性,但不是改革的标志和不变的趋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应该在公、私经济之间,或者国有、民营之间找到某个目标区间,任何两极化的调整目标,不仅无助于公平,也不利于效率。在非公经济繁荣与发展中,应当从更多视角全面理解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突出,对我国市场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
选取2007-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索当前愈演愈烈的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负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为"脱实向虚"而非
利用2005—2011年间中国204个城市数据,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模型考察城市集聚与出口的共生机制,结果发现:城市集聚产生的外部性有利于出口,而出口扩张会推动城市的进一步集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