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评价”笔谈——汉废帝刘贺新论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e063006300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废帝刘贺是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髀的儿子,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因汉昭帝于公元前74年4月突然死亡而无后嗣,霍光迎其继皇位,时年19岁。但是当了27天皇帝后,被大将军霍光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37页)为由废黜,回到山东。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封为海昏侯,移居到豫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其他文献
有兵斯有财,有财斯有兵,垄断军队与地方财政,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政治的通行逻辑。1928年北伐胜利之后,国民政府逐步施行多项统一政策,实际挑战了这一逻辑。1928年至1930年期间,阎锡山与蒋介石在华北税收权力分配、编遣政策制定及执行、编遣公债的发行与使用等一系列事件上,保持了一种既斗争又合作的微妙互动关系。中原大战之前,财权与兵权的政治博弈,是蒋阎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现代国家中央政权建设的固有矛盾。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交游广泛,三教九流,无人不交;工农兵商学,无界不往,堪称同时代社会活动家之翘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黄炎培日记》手稿中所夹共106张名片,其身份、职业有教师、官员、商人、军官、医生、银行家,也有国外知名教育家(如孟禄),甚至还有下层民众,可视为黄炎培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缩影。黄炎培社交网络的形成、扩展,随着他社会活动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与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解读《黄炎培日记》手稿中夹藏的名片,能够透露给世人很多微妙的信息。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学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到了一个可以而且应该有所反思并期望开辟新时代的时间节点。2015年9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邀请20世纪80年代参与史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与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切身体会,回顾和反思这几十年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学术见解和真知灼见。现选择与会学者的部分发言稿组成两组笔谈,在本刊陆续刊出,以飨读者。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是当下学界同人的共同愿望,每位学者都
我的这篇短文想讲一个"老问题",一个并未过时的老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时代的主题。从史学发展来看,同样需要创新,需要创造出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史学成果,以有助于历史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
一在新千年开始之际,联合国启动了“世界儿童和平与非暴力文化国际十年(2001~2010)”规划。这项规划启动以来,在全球得到了持续而深入的推动,特别体现在以和平研究、和平教育与和平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和平学的发展。通过这些行动,不仅和平倡议已经实现了内在化,而且人们对和平的理解也在发展。只有采取非暴力方式才能实现和平,这个联合国推崇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一引言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常被称为“全球精英主义者的阵地”,然而,该论坛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报告,看起来却像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平等的加剧、失业率的持续增长、领导力的缺乏和民主制度的衰弱,以及环境治理问题与国际政治问题,都被列为十大全球性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如果集合起来将更加复杂、顽固,且更难对付;
殷历是中国战国时期形成的古代历法之一,假托以商汤十三年为纪元之首,并不等同于殷代之历,而且原本早已失传,在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中存有部分内容的叙述。在东汉,殷历又被更改和添加内容,因此更不能作为考订夏商周历史纪年的依据。然而历史学家唐兰、陈梦家皆曾将殷历结合纬书、《竹书纪年》来考证夏商周三代纪年,故此申述所谓殷历的起源、演变及其在历法上的内容实质,辨析所有相关问题之自古以来的谬误说法,揭示了殷历一向缺乏正确体系,指出殷历与《易纬》《竹书纪年》等不能混为一体运用,而《易纬》则毫无历史年代考证上的价值。这是
在欧洲历史上,有不少诏书被称为“金玺诏书”,例如,1136年由教皇英诺森二世(Innocent II.)颁布的“金玺诏书”,1212年由神圣罗马帝国{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称谓,962年称“罗马帝国”,11世纪开始称“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开始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依据赫尔穆特·纽豪斯的观点,
吉长铁路是清末借日资修建的一条国有铁路,曾因工程延误倍受舆论关注。从任职仅6个月的吉长铁路总办李凤年言行切人,发现该铁路开工即是"问题工程":前总办傅良佐用人不当,隐患众多;李凤年接替后草率改革,导致工程近乎瘫痪,不仅与日本总工程师曲尾辰二郎关系破裂,还放任工程腐败。面对日本对吉长铁路的觊觎,以总办为首的吉长路局官员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工程腐败导致决策失当,造成了工程延误。该事件虽然客观上延缓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行动,但与民族主义意识及行为无关,它揭示了并存于中日两国间及清朝官僚体系内部的双重利益纠纷。
1923—1932年度,松江育婴堂、全节堂和普济堂三所善堂的主要经费来源为田租。随着其不断增置田产,田租占其总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加,三善堂的地主色彩更加浓厚。从救助内容看,三善堂出现了近代转型趋势,兴办广育院、幼稚园、松筠女校等一系列新型教育机构,对教育救助格外重视,相关开支随之增加。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破产"的大背景下,三善堂的田租收益降低,收入减少,难以应付当时物价、工薪的上涨和教育开支的增加,最终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种情况表明,"传统"经济资源很难支持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