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论够用”的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人体工程学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基于“理论够用”原则下重构本课程理实一体化内容,并探讨将“课程思政”内容隐性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突出高职艺术类学生的自身特色。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实际设计案例,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学习和实操运用中,在符合新时代对职业技术人员素养提升的要求下,增强学生日后成为职业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观。
  [关    键   词]  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人体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88-02
   一、课程分析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的专业定位
   产品艺术设计主要是利用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科学、合理、严谨地设计产品造型、结构和功能的一门专业,本专业自身就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工程理论教育的特点。而人体工程学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使产品设计符合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是本专业学生认识产品和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性课程。
   目前的教学内容是针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先修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计划编写。人体工程学课程属于工程技术领域,故其理论体系内容占比较大,涉及面广,这就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单调。
   (二)人体工程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本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中,教材、教法受到本科教学体系的影响,高职讲授的课程内容也往往存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另外,又因学时少、授课任务重,教师通常采用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少,让学生产生课程深奥枯燥、乏味单调之感,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材方面,选用的人体工程学相关教材、书籍多数是参考本科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或环境艺术设计的人体工程学为基础,不同教材涉及的側重点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目前专门针对高职艺术类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学生适用教材很少,无法完全满足实际教学的多样化需求。
   在教法上,目前课程多是单纯地注重理论讲解,很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培养为目标,并且没有注重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这就造成尽管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使学生建立足够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意识,且很多情况下,教师讲解的知识流于表面,也并未与人体工程学做到真正的“互融”。按照目前课堂上采用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是沉默、被动接受,程序化地完成课程作业,很少有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教师在整个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引导。因此,高职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存在“四难”,即难学、难记、难理解、难应用。
   此外,就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而言,本课程在此之前涉及较少,且教学形式多以“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即通过教师单纯讲授职业道德的相关准则等内容完成,并没有针对人体工程学课程特色进行思政内容的设计,没有将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因而学生也往往表现出冷漠甚至厌恶的情绪。
   二、基于“理论够用”原则的课程重构
   使用“理论够用”原则为指导,重构课程内容,着重解决目前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存在的“四难”——难学、难记、难理解、难应用,需要突出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特色,通过项目化实践设计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任务实践,自主参与到理论知识的拓展学习和实操运用中。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针对艺术类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对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分析,使用“理论够用”原则为指导,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
   (一)合理选取知识点重构课程体系
   对传统的章节性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契合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根据“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用实际产品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改变纯理论的授课方式。将传统书本知识点重新解构成高职艺术生能理解的层次,并植入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应用设计项目中,结合产品设计中的典型案例,收集相应案例,所选取的案例既需要覆盖课程主要知识点,又具有设计实操性,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侧重在理解产品与人的交互关系实现上,因此可以剔除如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等倾向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着重选择产品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关系进行理论讲解。
   (二)项目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并行
   解构传统教材的内容,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推行项目化教学及小组合作。改变传统人体工程学课堂授课后,学生虽然经过了理论学习,但是不会运用、不会分析,无法结合到具体的产品设计实践中,所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理解理论。
   通过项目化实践设计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实践,自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项目中的实际设计问题(图1-2),既能加深对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与基础技能应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具体的设计实践项目,自主探索使用人体工程学进行优化和创新设计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会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改革目标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项目化设计案例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载体,以分小组的设计实践任务为理论实践的基础,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三)强化课程思政内容的“隐性教育”
   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更倡导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引导和浸润,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而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无缝对接,以此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从而通过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多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四)建立完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考核方式
   调整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评价,结合课程知识点,如是否在设计时考虑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三、“理论够用+项目化教学”指导下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方法
   (一)课程核心知识群的重构
   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组知识点,使用“理论够用”原则,解构传统教材的内容。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以常见典型产品为对象,以人机功能的实现为目标。在课程传统教学中,常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点,但又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切身体会知识的精髓。因此,针对专业特色,需要通过引入具体案例,使用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的实操性。
   在核心知识群的选择上,通过教学团队,对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和要点进行评估与篩选,选择符合艺术类学生能够学习、产品造型专业亟需掌握的课程内容,并与具体行业代表和课题组教师共同研究,选择出适合高职艺术类学生的课程知识点,如对人体测量数据在设计中的运用、手持类产品人体工程学分析实例、家具产品设计的人体工程学等几个专题进行理论内容的分析与讲解。综合考虑学生认知,在内容排序上做到:理论结合案例,案例结合设计实践,由单一的教师满堂灌的讲解到学生团队合作实践操练的过程。
   当然,在课程知识点的开发和重构时,考虑到项目内容的容量、范围等因素,以及课堂教学时间和场地上的限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选择了其中1~2个可实现项目作为学生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设计项目。
   (二)引入设计实践实现项目化教学
   强化案例化教学,优化选取教学案例,突出应用性与专业性。以典型产品的人体工程学为载体,同时融合线上和线下课堂教学,解决空间、时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增设的设计项目任务,内容表现为多门课程的综合与交叉运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调组内合作、组间合作,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注重实验数据的有效性评价。把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行为,增强主动探索能力,这对于日后要从事创新性工作的产品设计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课程思政的“隐形”融入
   选择本课程中蕴含德育素材的教学内容,如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并以“隐性教育”的形式融入,自然渗透。具体结合本课程,可以从学生日后成为职业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在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两方面入手进行构建。
   (四)优化考核方式,实行全方位的过程与结果的教学评价
   人体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但对于人体工程学的实际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很难通过考试来准确反映出来。因此需要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并结合分小组设计任务,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又可以防止出现学生懒思、惰思现象。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课堂成果参加比赛,以赛促练,增加学生的比赛经验和实践能力,以积累更丰富的设计作品,为学生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此外,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评价,结合课程知识点,如是否在设计时考虑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需要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常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行为,增强主动探索能力,充分理解“理论够用”原则的教学理念,结合引入实际设计案例的项目化教学手段,调整课程结构、改变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以重构课程知识点与本专业特色的融合点。同时,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感和责任担当,培养职业素养与技能,是教师完成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梦.《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5,31(10).
   [2]郑琦凡.TPRS教学法在人体工程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7(21).
   [3]韩满林,谢飞飞,张裕荣.工业设计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何灿群.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6]宋莎莎,万千.家具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2):72-74.
   [7]周静波,等.高职新学制中的专业课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栗国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高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提出从教育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评价、经费保障五个方面创新国防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摘 要] 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改革着手提出系统化整体推进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的思路与举措,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对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新情况和一些不足,从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着重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品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满意度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69-02      高校图书馆是高
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返校,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基于线上教学基础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将信息技术和线上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高职建筑CAD线上翻转课堂"三环节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复课后无缝对接顺利开展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提升,面对职业院校的校园欺凌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社会危害不断增强的现状,在对职业院校校园欺凌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职业院校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入手,从建章立制、健全机构、法治教育、家校联动、特殊预防五个方面开展校园欺凌防范综合治理。  [关 鍵 词] 职业院校;校园欺凌;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精神情志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将其纳入神的范畴。形是神的基础,神是行的生命表现,形神一体,阴阳和合,更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情志养生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古典文坛上,宋代文学家苏轼,堪为情志养生达到几乎尽善尽美的楷模,在他的辞赋作品中,浓缩了他的情志养生文化思想与实践经验。苏轼无论穷达都心系国家,胸中充斥着浩然之气;因排挤诬陷而外任和贬谪之际,苏轼融合佛道、协调情志,做到随缘旷达,如
[摘 要] 发挥高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的关键内容。高校党组织要本着有利于组织活动发展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原则,科学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开展党性教育,完善党员考核机制,为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学校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 键 词] 高校;党员教师;先锋模范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