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指

来源 :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着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的能看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
  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石门槛外。
  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丁一声冬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
  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
  那时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
  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出乎拉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问我怎么称呼。我说别人都喊我操嫂,曹操的操。曾先生连声说,这姓好这姓好。
  这姓怎么就好了呢,奥滋答味的。可姓又由不得人挑,对吧?
  总之,事情就这样三对六面定了。
  第二日天刚擦亮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我出门都踏小三轮,小三轮比脚踏车多个轮盘,骑着安心,还有个车斗,轻便些上街买点小菜,负重时下田畈搁几袋化肥,不大不小,都服帖。从桃源村到曾先生住的廿八都,大约有七八里路,一大半是机耕路,一小半是水泥马路,小三轮就一歇歇工夫。曾先生的住处也好找,后街中段拐进去,一条两边长满青苔的狭狭的弄堂,笔直踏到底就到了。曾先生祖上应该是大户人家,青石板砌的台门一门到顶,门楣上“竹苞松茂”四个砖雕大字有些年份了。给小三轮上链条锁时,我又听到了琴声。曾先生这么早已经起来了?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园,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了,进来吧操嫂。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做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
  我给曾先生沏了一杯茶。递过去时发现案几太小,我就搬了条骨排凳到横头。搁下茶后,我就顾自忙了。
  那天的日头很好,确实是扫扫涮涮洗洗晒晒的好时节。
  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看书。
  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
  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完毕,已到晏饭脚跟。我就问曾先生晏饭想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又问那夜饭呢,曾先生又回对了句随便。没办法我只好问他早餐。这句曾先生回答得倒是细,说是六点光景去大街上吃的,一张大饼两根油条,加一碗咸豆浆。我再问:“那么曾先生,晏饭简单些,放碗麦面,夜里烧饭,一荤两素,侬看好不好?”曾先生说嗯。
  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十个人是吃,一个人也是吃,少了哪件灶间都不是灶间。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
  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操嫂,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
  等我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就看见曾先生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方步。像个小孩一样,曾先生显得有些兴奋。
  清爽,清爽,煞煞清爽梅兰芳。曾先生说。
  这不是大圣遗音过了管平湖先生的手吗?曾先生又讲。
  梅兰芳我知道,曾先生这是在夸赞我。但后面那句我就听不懂了。大圣遗音是啥,管平湖先生又是哪个啊?
  曾先生耐耐心心地告诉我说,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据说管平湖用了数十天的时间擦拭磨褪,一千多年过去,金徽与面漆居然都完好无损。看似灰白无光、漆皮尽脱的琴面,其实只是因长期水沤而凝了一层泥浆水锈。
  呵呵,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


  临近月尾,曾先生就会把工钿放到堂前的八仙桌上。
  钞票是装在信壳里的。一个右下角印着“上海越剧院”的黄色信壳。每次都介。曾先生真是不怕麻烦。曾先生确实不怕麻烦。每次弹完琴,他都会把琴装入那只茄皮色的锦囊,小心翼翼放到搁庋上,然后再在下一遍弹的时候取出来。有一次,曾先生笑眯眯地指着锦囊问我,你知道这个叫什么吗?我当然不晓得。曾先生又笑眯眯地跟我说,人都得穿衣服是不是?琴也一样。所以这个就叫琴衣。这名称取得确实稀刁,我就顺嘴回对了一句,既然是衣裳,那曾先生为什么冬冷夏热的都给它穿同一件啊?曾先生呆了呆,然后哈哈大笑,连连夸我驳得好。接着正色讲道,礼只是一种仪式,心里有、意思到便好。比如节头年尾我们拜天地祭祖宗,也只是一份心意,还能当真计较下饭够不够丰盛,祖宗大人老酒有没有管饱?
  曾先生每月发我工资,我每天做三件事。烧饭,洗衣裳,打扫卫生。
  说打扫卫生,其实并没有多少卫生可让我打扫。曾先生每天一杯茶一本书一张琴,他不抽烟不吃零嘴水果也很少碰。灶间没事是从来不进的,卫生间用过后总是归置得齐齐整整,连牙杯里牙刷牙膏的朝向也是定煞数的。寝室兼书房的书桌,堂前的桌几和琴案,我每天用热毛巾过一遍,面盆里汰出来的水总是清水一样。
  衣裳倒是日日要洗。曾先生不管冬夏每日早起都冲澡,替里布衫隔手便换。热天是一条内裤一双袜,冷天再加一套棉毛衫。对了,曾先生穿白袜,一目光的白色棉质运动袜。运动鞋白袜,皮鞋白袜,落雪天公穿暖鞋,還是白袜。我一直想问问曾先生,总归问勿出口。现在做人爽快,洗衣裳有洗衣机,放放进去,再拿拿出来。不光衣裳服脚,床单被套一塌括子都是洗衣机。也有洗衣机勿会洗的,像换季时脱下的厚衣裳,我都拿去干洗店。
  要花点心思的是一日三餐。早餐我都是大街上去买归来。曾先生点什么我就买什么。大街上哪样没有啊只要你想得出来。冰清水冷的店我不去,我是宁可排队,买归来的早点曾先生总说落胃。中午为得省点时间我不烧米饭。我是榨面年糕麦面日日换,今日放明朝炒后日拌,番茄红番茄团笋嫩团笋草籽出市草籽丝瓜上架丝瓜。偷懒也要会偷,就像曾先生说的,哪怕一碗汤面,心意总归要到。夜饭是正餐,一荤两素,色香味,偷不得懒。曾先生吃硬饭,饭前照例要呷大半汤碗黄酒。曾先生总是夸我手艺好。油盐酱醋的事其实也没那么难,眼睛生了好看,嘴巴生了好问,说到底也还是看你用不用心。   起首的那段日子,我一直是这样踩着小三轮来来回回地跑。早上去一趟,顺道带上早点,然后买菜洗衣裳打扫卫生,晏快去一趟,吃完晏饭匆匆回家,夜发脚跟再去一趟,安顿好曾先生的夜饭,再回家。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曾先生这头顾到,家里的生活又不塌落。小三轮在我脚底越踩越轻。冬天日短,晚上回家天已经墨黑,好在路熟,闭着眼睛也踩不到溪坑里。
  我在天井里择菜,曾先生没事会端着茶杯走过来跟我闲聊两句。
  有一次他问起我家里的情况。我就据实告诉他,男人早没了,有个儿子,成家了,但没在身边。我儿子做小笼包生意,蜒蚰螺一样浪过很多地方,后来在云南昆明落了脚,隔两年老婆孩子都带过去了。生意很忙,过年也很少回家,平时每两月打归来一只电话。曾先生知道小笼包。说是在上海的时候常去光顾,都是夫妻店,打着“杭州小笼”的招牌,进去听听口音熟,问哪里人,说是会稽,问会稽哪里,说是瞻县,问瞻县哪里,剡源长桥堰底马仁八郑棠头溪廿八都什么地方都有。
  “原来你也是独个人啊,”曾先生颇有点意外,“看你每天急出乎拉地往回赶,我还以为——”
  “田稻是老早判给邻舍隔壁了,还留有一块地,种点瓜果蔬菜,地里也不是日日有生活做,倒是屋里的鸡啊鸭啊,早晚都要有人饲。”
  “一年到头,有多少收入啊?”曾先生问。
  “算钞票的话,倒也没多少。”我说,“可人活着,总得弄点事情忙忙,是不是?”
  “操嫂啊,要我看,你就安安心心一门心思在我这里做吧——”曾先生说。
  “房间现成有,吃饭添条筷,你呢省得起早落夜来来回回跑,我呢也多个闲讲闲话的人。”曾先生讲。
  看我不响,曾先生又说:“地里的收成我每月贴给你,好不好?讲句实话,我的退休工资多落来,也带不到棺材里去。”
  我说:“让我想想吧。”
  “嗯,跟儿子商量商量看。”曾先生说。
  “这倒勿用。”我说。
  我自己的事从来都是自抲主意。那年去上海做保姆,事先我也没跟儿子商量。


  曾先生里间,我外间。这样夜里有事,随时喊得应。
  不过曾先生倒是从来无事。
  晚上困觉前,我照例要看两集连续剧。搬被铺的时候,我把家里的电视机也搬来了。机子搬来,却没地方搁。曾先生家没电视,自然也没电视机柜。曾先生搔搔头从里间移出来一只矮柜,电视机搁上去倒也落位。在自家屋里,我没事也会把电视机开着,有戏文咸咸淡淡听两句戏文,没戏文声音响着也闹热。曾先生喜欢安静,所以我平时不开电视,夜饭吃过后看连续集也会把声音拧得很小。曾先生在里间看书,我在外间看电视。曾先生三勿知头喊一句:“操嫂,你把电视开响些,勿可做忌!”我连声说好的好的,当然声音并没有拧大。曾先生这是客气,我不能当福气。
  曾先生每日弹琴,但也有定规。一般都是早饭前弹一阵,夜饭后弹一阵。听得多,我也能辨出来了。今日空腹弹的是《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和《阳关三叠》,昨日夜里奏的是《渔歌》《忆故人》,还有《普庵咒》。曾先生心耐,我问一句,他会答我五句十句。《平沙落雁》是他跟张先生学的第一支曲,《渔樵问答》是吴先生教的,《阳关三叠》《普庵咒》是卫先生教的,《渔歌》是跟刘先生学的。我说《普庵咒》好听,曾先生说,那我再弹给你听。他就调调息又从头开始弹了。曾先生有心,我这样讲过后,每日夜头就都能听到《普庵咒》了。听曾先生讲解,《普庵咒》是一首佛教题材的琴曲,《神奇秘谱》上有记载,在佛教里“普庵咒”是禅门日诵的科目,相传为南宋临济宗普庵大师所创,念此咒可消灾解厄,令蛇虫百脚远离,凶神恶煞走避。曾先生每夜弹《普庵咒》,屋里的蚊虫果然就少了不少。
  有时候曾先生白天也抚琴,只是声音时有反复,疙里疙瘩不成调。那是曾先生在打谱。什么叫打谱?曾先生顺手拿几上的一本古书给我看,上面印的字稀奇八古,像是字又不是字,反正我一个也看勿懂。曾先生讲,以前没有简谱五线谱,老祖宗聪明,所以发明了这种以字记谱的方法,叫减字谱。“喏,这就是减字谱的曲谱。”曾先生随意挑了一句,用指头一个字一个字掐到弦上。这谱不是直接能弹吗,为啥还要“打”呢?曾先生又耐耐心心讲给我听,所谓打谱,就是按照琴谱还原出琴曲的过程。琴人需要反复弹奏,揣摩曲情,直至句读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打谱时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因为减字谱记录的弦位和指法一清二楚,但节奏却是粗疏的,大模光景的,有很大的伸缩空间。那么标准的节奏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没人知道,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这是减字谱的缺陷,也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嗯,确实,我一个外行人听听也蛮有趣的。
  除了弹琴和看书,曾先生还写字。用毛边纸对着一本法帖一笔一画地写。第一遍写小字,第二遍再在小字上写大字。曾先生写字不用墨汁,都是现磨。先在砚盘里注些清水,再用墨碇一圈一圈地磨。曾先生讲,墨水新鲜,写出来的字才鲜洁。每次砚盘里的墨写完,曾先生就收手。毛边纸不还空着大半张吗?急什么,还有第二日啊,墨会干掉,纸又跑不掉!毛边纸写過曾先生会把它收起来,四角齐齐整整地摞在桌脚边。
  日子悠悠长长,桌脚边的墨纸越摞越高。
  早上去菜市场前,我都会讲一声,曾先生我买菜去了,曾先生会答一声好。那天曾先生答完好后,我多加了一句,你去不去啊?曾先生呆了呆,说,你等歇。曾先生早琴弹过后刚吃完早饭。
  曾先生问天热不热,我说勿热。
  我把小三轮拉出来,让曾先生坐车斗。曾先生坐上去又下来了。怎么了?有点滑稽,曾先生说。我忍不住笑了。倒也是,小三轮太小,曾先生生得长大,苍蝇套豆壳——不相称。那要不走着去?嗯,大不了归来坐黄包车。
  曾先生走路泰悠悠,我得步子放慢些他才跟得上。两个人并排走着,出弄堂过后街再走大街,菜市场买了菜,再原路返回来。这一路上得讲好多话。   曾先生在上海待了四十年,从来没上街买过菜。问他吃什么,他说食堂。一直吃食堂?一直吃食堂。休息日起得晚会上街吃个早点,偶尔也会跟同事下次馆子,但这样的事一年到头也没几回。我上海做保姆那几年,曾先生也还在上海。曾先生笑说,不定在大街上碰见过呢。额角头撞着也不认识啊!这倒也是。曾先生一直在越剧院做伴奏。越剧是从我们瞻县沿剡溪曹娥江唱到黄浦江去的,本地人从小看到老,曾先生说的伴奏,我们叫后场头。早些年的草台班子,前台后场并不隔开,那些伴奏的乐器大多也认识,锣啊鼓啊,笛啊箫啊,二胡啊琵琶啊,但不记得有曾先生在抚的乌漆墨黑的古琴啊?曾先生跟我讲,他在团里奏的就是琵琶。曾先生讲,琴只是个人喜好,琵琶才是他的吃饭家生。怎么从没见你弹琵琶啊?我都退休了,还抱着那吃饭家生做啥?
  曾先生说,改变他命运的就是一把琵琶。
  曾先生的琵琶最早是跟父亲学的。曾家在当地也算大户,不忧衣食的父亲喜好丝乐,尤其是琵琶。耳濡目染,十几岁时曾先生已将琵琶弹得非常娴熟。忽一日,有人捎来口信,说是青溪的张先生想见见这位琵琶童子。张先生在当地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三考出身,科举废除后就读上海震旦大学,肄业后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任教,后来退休于商务印书馆。张先生擅弹琵琶和古琴,被马一浮认为是那个年代数一数二的“善工琴者”。本地玩丝竹的都知道,张先生家里藏有一把前明陈圆圆的琵琶。“当天晚上,张先生真的就登门了,灯烛之下,他让我弹,我就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讲实话,在他面前我不大放得开。听完后,张先生问我学过《十面埋伏》没,我就放胆又弹了一曲《十面埋伏》。两曲下来,张先生只说了句‘不错不错’,略坐一坐就回去了。张先生非等闲之辈,眼法自然高,我也就死了心。谁知一周后,又来了个口信,这回是张先生主动问,愿不愿意跟他学琵琶。这还用问吗?自此,我就成了张先生的徒弟。那年我14岁,张先生65岁。开始是每天都去,后来变成每周一次,再后来是一月一次。每次学完,张先生都会亲自把我送到村口。张先生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张先生曾经吐过口,想收我为义子。但我母亲板,勿肯答应,张先生只好罢了念头。”
  那后来曾先生怎么又去了上海呢?我听得性急。那已经是菜买归来的路上了,我们没坐黄包车,挈了菜继续一路走。
  “后来就是解放了,琵琶童子也成了琵琶后生。我21岁那年,张先生应马一浮先生之邀离开瞻县去了杭州文史馆。此前为谋生,我已做了几年小学教师。正当我苦闷之际,半空掉落来一只绣花鞋。由傅全香带队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越剧院)考察队忽然来了瞻县,当时是周总理提出越剧要‘男女合演’,考察队就是专程到越剧故乡来招男演员的。其中金采凤带队的一支驻在廿八都。考察队原本没有演出计划,但老乡们的盛情拒绝不得。队里只来了一位鼓板师傅,于是会弹琵琶的我便被荐了去,给金采凤配《楼台会》。结果金采凤对我很满意,就又把我介绍给了傅全香。这真介叫拔萝卜带出泥,就因为这一次非正式的演出,半年后我便来到上海,做起了剧团的琵琶伴奏。剧团先后来瞻县招过两批男演员,因为变声、合腔和观众口味等原因,几年后一个不剩全都改行转业,反倒我这个救急的却被留了下来。”
  “谁想得到呢,阴差阳错的,这一留便是四十年。”曾先生叹了口气,把菜袋子从顺手换到了借手。


  之后,上街买菜便成了俩人的事情。
  菜市场里,摊贩们把菜蔬都码得崭齐,萝卜白,茄子紫,红的是番茄,黄的是菜心,茭白雪白蕈嫩,芹菜梗青滴绿,水产区鱼活虾鲜,熟食摊鸡糟鸭酱。曾先生这个看看,那个问问,欢喜勿煞像个蒙童。
  菜市场每日走,一日三餐一荤两素之外,岁时节令也跟着讲究起来。元宵节烧亮眼汤,清明节包青饺,立夏吃健脚笋,端午插菖艾吃五黄,重阳做重阳糕,腊八喝腊八粥,大年初一搓汤团。吃食归吃食,曾先生倒是照旧不祭祖不敬神。
  曾先生日日陪我买菜,我也隔三岔五陪他出门。去药店配药,去书店看书,去剃头店理发,去商场添置换季的衣裳服脚。
  有时无事也出门看闹热。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每日同进同出,一路有讲有话,曾先生的肤色越发红润起来。
  曾先生不大提父母,倒是常常讲起张先生。
  在张先生家,曾先生看到了神秘兮兮的前明陈圆圆的琵琶。琵琶还是琵琶,一式斯样,看不出有什么稀奇。吸引曾先生的是另一樣东西——琴。
  张先生有两床琴,一床唤“晦庵”,另一床称“虎啸龙吟”,都是宋琴。
  教徒弟弹琵琶间歇,张先生自己操琴。
  曾先生头次听就着了迷。
  “琵琶的好只在皮肉间,琴的声音却入骨沁心。”
  曾先生提出要改学琴。张先生很生气,“学一样,像一样。我最讨厌的,就是朝三暮四之辈。”
  张先生不肯教琴,曾先生只好继续学琵琶,却于张先生抚琴时,刻刻心记手摹。这样过了大半年。有一次曾先生去得早,张先生出外未归。看见几上那床琴,曾先生手痒难忍,便私自除去琴衣拨弄起来。也不知过了多少光景,等曾先生惊觉,张先生早已立于身边。“我以为铁定要吃先生的栗凿了,居然没有。有了第一次,我的胆子就大了。每次琵琶学完后,我就磨蹭着不走。张先生忙别的去了,我就坐下弹他的琴。张先生屋里坛场小,张先生‘剁剁剁’在灶间切菜我能听到,我‘丁冬丁冬’在堂前弹琴张先生也能听到。张先生到底听不下去了,攥着薄刀走出来,跟我说,这里这里指法错了,那里那里节奏快了。就这样,死皮赖脸的,我跟张先生学起了琴。”
  后来便是师徒分隔沪杭,但关系并没有断。曾先生随剧团赴杭演出,不愿出门的张先生也会兴致勃勃前去观看。剧团在杭州停留,张先生就会带着曾先生逛西湖,访名胜。晚上又会支开师母,师徒促膝讲大半夜的话。“那时,张先生已经弹不动琴了,他就听我弹,听完了还是初见时那句话:‘不错不错。’史家一向称张先生为‘新浙派’,但张先生说自己没派,有派也是‘山林一派’。张先生一生狷介,如闲云野鹤。陈果夫请为幕僚,他说自己只会教书。赵观涛请他为其父写墓志铭,他直接回绝说:马屁文章我勿会写。北京大学音乐会邀他,礼堂门口看见‘一张票时价两毛’,张先生抱着‘晦庵’返头就回来了,说是‘我的琴不卖票。’张先生有些老派,瞧不入眼白话文,反对简化字,又说西医是石板医驼背。”   曾先生翻出一张照片给我看。邮票大小的黑白照片上,曾先生正在抚琴,面容清秀,一身中山装笔挺,笔袋里插了支钢笔。照片背后用蓝墨水记着:1967年3月摄于上海。曾先生说,张先生就是这一年在杭州去世的,享年八十六岁。令人遗憾的是,曾先生没能见张先生最后一面,他见到的是一纸遗嘱——张先生把“晦庵”留给了曾先生。
  曾先生总跟我讲张先生的旧事,我其实更想听他自己的故事。曾先生人生得长长大大,貌相好,又有才学,怎么年轻时就没婚配呢?俩人谈天时我有意扯起话头,曾先生总是轻描淡写三话两句答对。说是没碰上对眼的人。说是人跟琴一样,有缘分才能走到一起。说是早些年也有同事做介绍,总是琴弹着弹着就忘了约会时间,热心人也就一个个冷了。
  有一年落雪天公,我陪曾先生游大佛寺。山脚碰到一对高鼻子蓝眼睛的游客问路。不晓得是不是触景生情,曾先生主动讲了一桩事体。
  曾先生说他在上海时,曾经碰上过一个丹麦女孩。由人陪着找到越剧院来,说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留学生,想跟他学琴。“我没有直口答应,让她先来听听。那时我的单身宿舍里每天都有人跑来听琴,有时椅子不够,地上、床上甚至书桌底下也坐人。她会说中文,除去一些专业术语,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女学生来听了几次后,越剧团的领导被惊动了。他们专门派了一个人到我宿舍,告诉我跟外国友人接触要注意分寸,不该讲的话千万不可讲,临走时还说‘你宿舍里的卫生要好好搞搞了’,意思大概是我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女孩来我宿舍听琴的时间不长。当时国内正搞运动——‘清除精神污染’,大街上不时有游街之类的事发生,我们越剧团原来自发跳交谊舞的人都不敢再跳了。她可能是担心出事情吧,就回丹麦去了。”
  那后来呢?我问。
  哪里还会有后来啊?!曾先生说。
  大佛寺的老蜡梅开得很旺,鼻头都要烂掉了。
  也不晓得曾先生为啥要跟我讲这个。


  开春时,曾先生生了一场病。
  一开始是感冒,我去药店给他配了些药。吃一段时间,喉咙不痛了,鼻头清水也没了,却干咳起来。到后来整半夜腾腾腾地咳。我起来摸伊额头,滚烫。
  曾先生也顾不得体面,虾米一样坐我小三轮去了镇卫生院。
  片子出来,急性肺炎。
  住院手续各种碎烦,柜窗里面的人都像吃了生米似的。没办法,只能热面孔贴冷屁股,“侬个同志侬个师傅”客客气气地问,然后一趟一趟跑脚头。照顾病人,在我是明份。看我上上落落跑,曾先生却过意不去了。一遍遍讲:“亏得侬,亏得侬。”
  病房是三人间。病友都把我们错成了夫妻。护士进来查房不见人,也问我,你老头子呢?头一次忙乱中迟得一迟疑,之后就没有了辩解的机会。有家属揶揄曾先生老婆讨得嫩相,曾先生被弄成红脸关公。我坦坦荡荡替他回了句:“是啊,他做人做得好,前世修来的。”
  每天下午打完吊滴,我都会陪曾先生在院内走两圈,再在花坛的紫藤架下坐一歇。
  有一天曾先生问起了我的丈夫,问年纪轻轻得的什么病。
  我男人的事,我从来不跟人讲,自己也尽量不去想。一提起来,我的胸口就会发堵,一口气悬着半天咽不下去。当着曾先生的面,我忽然就想讲了。
  “哪是什么病,我男人壮得像头牯牛,连个头痛发热都从来没有。他是被人活结结害死的。”才开个头我的眼泪水就不争气地氽了出来。
  “你要不想讲,我们就不讲。”曾先生有些着慌,他是只见过我开开心心的样子。
  我说我想讲。
  曾先生给我递餐巾纸:“那你慢慢讲。”
  我就一五一十原原本本跟曾先生讲。
  那天我男人半早上出门,等他吃晏饭等到晏过不现身,我便让儿子出门去寻。不多久,儿子妈啊妈啊声音异样地喊着跑回来。
  一走出屋门,抬眼望见村口大晒场乌泱泱的人头,我的脚就先软了。
  晒场数丈高的坎下是整畈整畈的香草地,我男人的尸首仰天躺着,像只翻背的乌龟。
  操场边有条毛狗路,我跌跌撞撞地跑下去。香草腥烈的气味野狗样扑过来,一浪头高过一浪头。就像梦魘似的,在我眼前,香草开始拔节生长,密密匝匝,无边无际。香草越长越高,男人的尸首被吞噬了。我厥倒在田坎边。
  后来公安入村调查,我直指吕家。
  吕姓在我们村是大姓,那吕家有五兄弟。老村长去世后,吕家老大做了村长,吕家五兄弟在村里越发横强。我男人看不入眼,仗着从部队带归来的一身腱子肉,事事做出头椽子,于是自然而然就成了吕家的眼中钉。
  公安的人说,想当然没用,要有证据。我说我有证据。我男人那天半早上出门,跟我提过一句,说是吕家老大找他谈事情。公安就找到了吕家。吕家老五站出来挡事。最后的调查结论是,我男人与吕老五因言谈不合起争执,不小心失足坠崖。卵话三千,我头皮割掉都不信。找我男人的明明是吕老大,谈事情也不会到大晒场去谈,个对个动手,掉崖的更不会是我男人。
  结果呢?结果是吕老五因过失杀人被判了十多年的刑。七八年后,长一身膘归来了。邻舍隔壁都说吕家县里省里都有人。
  你儿子就是因为这个才出远门的吧?嗯,村里的路狭,抬头不见低头见。
  人在做,天在看。嗯,后来吕老大被村里人举报,因为贪污问题,头发花白也进了牢房。
  放下吧,事情过去这么多年,饶得别人饶得自。我也不是想翻案。人都死了,翻了案又怎样?我就是想知道我男人当年到底是怎么死的。对,人都要死,可死也不能死得不明不白啊?
  这倒也是。可真相只有吕家五兄弟晓得,如果他们烂在肚皮里,那就真当只有天晓得了。
  曾先生不再言语。风吹过来,不时有紫藤花瓣掉落到脚跟。

少宫


  梅雨季节,曾先生的屋顶漏雨了。
  开始只是外间有一处,后来出现了好多处,外间有里间有,家里的坛坛罐罐都对付不过来了。   等天放晴后,我去找了个泥作师傅。泥作架梯上墙,折腾半天,下来说,可能还得找木作。我又去找了个木作师傅。木作上去折腾半天,下来说,屋顶年久失修,好多椽子都烂了,要长久打算的话,得把所有瓦片揭去,重新钉椽子,而且梁有没有坏还是个未知数,总之是个大工程。
  曾先生未置可否。我做不了主,木作就先回去了。
  晴天筑漏,越筑越漏。
  于是,樓上雨滴丁丁冬冬,楼下曾先生的琴丁丁冬冬。
  曾先生无事一样。
  可总不是一个事吧?
  有一日,曾先生开口了:“秀琴,要不,我们搬你家去住吧?”
  曾先生起初叫我操嫂,不知哪天起,突然改口叫我秀琴了,我还是曾先生曾先生的叫他。曾先生也不用信壳了。有一天堂前八仙桌上放信壳的地方多了张银行卡。我有点着慌。曾先生还是那句话:我多落来的钞票带不到棺材里去。曾先生又说,以后你自己支用吧,密码我改过了,你的生日。
  我家的屋倒是空着。可曾先生也真想得出来。
  曾先生曾经去过我家。我去收地里的庄稼,曾先生没事跟了去。桃源村在半山脚,我家的屋地势更高。曾先生回来连连称许,说我家的房子轩舒,开门见山又朝南晒阳,不像他的老宅压闷压气。
  “曾先生就不怕别人讲闲话?”
  “有什么闲话好讲?”
  我一时舌短。
  曾先生又说:“各做各的人,别人的闲话哪听得过来啊?”
  看来曾先生也不是随口出。既然曾先生不在乎,那我还有什么好讲究的呢?
  怕我反悔似的,曾先生说,择日不如撞日,干脆明朝搬。
  后街的墙弄角落有许多搬家公司的红戳子。一个电话打过去,一架中型卡车一早便准点停在了弄堂口,车上下来两个厚皮厚肉的后生哥。
  就这样,半日工夫,我和曾先生干手燥脚地挪了窝。
  日子还是原来的日子。
  我继续打算我的一日三餐。曾先生照旧丁丁冬冬弹他的琴。
  搬家后,还是曾先生里间,我外间。
  曾先生夜里从来无事。有一夜却喊脚冷。我说我给你冲个热水袋吧。曾先生说要不侬帮我焐焐。我就帮曾先生焐脚。之后,我和曾先生就在一起了。
  日子还是原来的日子。
  我继续打算我的一日三餐。曾先生照旧丁丁冬冬弹他的琴。
  曾先生的琴案还是摆在堂前的近檐处。我家是三间两层楼房,没有围墙和院门。天高地旷,声音便传得远。村里人都被琴声吸引过来。秉堂老汉有几个字眼,懂一点三脚猫的星相,评论说,曾先生抚琴的样子,颇像戏文里演空城计的诸葛孔明,就是少了把鹅毛扇。猪革也好牛革也罢,看过一遍西洋镜,村里人也便各忙各的田畈生活去了。
  唯有孩子们,却像蚂蚁见了出土的蛐蟮,日日一下学便聚拢到我家堂前。
  曾先生面相和善,没大没细,有时还散零嘴,孩子们都欢喜他。
  有一个孩子也来,只是每次都不近身,站得远远的,像落单的雁。
  曾先生注意到了,问我是谁。我告诉他,是吕家老五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吕家五兄弟生了大大小小一堆囡,就老五这一个是麻吊拖门槛的。吕家老五出来扛事时,并不知道他媳妇怀了孩子。否则,出来扛事的估计也不会是他。
  曾先生噢了一声。
  隔两日,我无意间发现,那孩子也夹杂在小孩堆里听琴了。吃夜饭时,我就问曾先生,你主动招呼过来的?曾先生笑笑,这事你别管。
  虽然看着碍眼,可大人是大人小人是小人,这个道理我还是晓得的。
  曾先生抚琴时,螺丝屁股们都嘻嘻哈哈,有时还相互打闹。吕家那孩子却听得入神,痴痴呆呆的,零嘴抓手里也顾不上吃。
  有天傍晚,等别的孩子散去,曾先生把那孩子单独留下了。
  我正把灶间的菜朝外端,就留意看着。
  曾先生把那孩子招到身边,指着琴问:想不想拨一拨啊?
  孩子看一眼曾先生,伸出食指拨了一拨,又烫着似的缩回手。
  曾先生说,没事,你胆大一些。
  孩子这回把两只手都伸到了琴面上,声音零零落落。
  “你想不想学啊?”曾先生又问。
  孩子答得很轻,但我看见他的头像鸡啄米。
  曾先生又耐妥妥加了一句:“学琴这件事情,得你屋里大人来讲,才好算数。”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格顿了一下。赶紧放下手上的菜碗进了灶间。
  夜里,曾先生呷酒,我吃饭。曾先生没说什么,我也没有问什么。
  接下来的几日,那孩子没再现身。曾先生问起,有孩子答说,那谁谁谁已经好几天没去上学了。
  又过了三天,曾先生等的蛇出洞了。
  但那日夜里上门的不是孩子爹,而是他的大伯——吕老大。斩头胚的头发全白了,一张脸干姜瘪枣皱皮打裥,再也没了往日的威势。他要找的人是曾先生,我正好避进灶间,眼不见为净。
  曾先生客客气气请他坐,问他何事登门。
  “曾先生侬晓得我为何事来。”吕老大说。
  曾先生笑笑,侬不讲我哪会晓得。
  “我也晓得我没脸皮来求恳,但是为了孩子,死马活马我都得来试试。”
  “孩子怎么了?”
  “不肯去上学,爹做规矩,干脆勿吃勿喝了。”
  “那孩子是想学琴吧?”曾先生不再绕弯子了,“我确实不带学生。但这事——也不是不可商量——”
  “曾先生,只要能学,条件侬开——”
  “那我直讲了——我就想晓得操嫂的丈夫是怎么死的。这事你跟公安讲过,但我想听的是另一个版本。”曾先生说。
  于是。
  斩头胚在堂前一句一句地讲,我在灶间一句一句地听。
  我才晓得,这么些年过去,我眼眶里蓄的眼泪水,竟然一滴也没有少去。   “秀琴,你出来。”曾先生喊我。
  我收声走到堂前。
  “你都听到了吧?”曾先生问我。
  没等我答对,旁边的斩头胚忽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对不住啊操嫂,对不住你操嫂,是我们兄弟寻事作孽——”老头嘴里念叨着。
  “其实我们只想让他服个软,可他就是不松口,一步逼一步,死活不松口——”老头边哭边念叨着。
  “事情做了我也懊悔啊,越老越懊越老越悔——”老头哭着念叨着连连以头磕地。
  后来,老头终于像个女娘一样哭哭啼啼走了,似乎连替小孩求托的前事都忘记了。
  “晓得真相有什么好啊?”曾先生说,“旧事重提,反倒害你难过一场。”
  “哭一哭,我爽快多了。”我跟曾先生说。
  事实也是,经这一哭,我心里头的那个结似乎就此化解开了。
  “那,我弹琴给你听吧。”曾先生说。
  弦声切切如流水。曾先生弹的是我欢喜听的《普庵咒》。

少商


  好像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吧,来看曾先生的人忽然多了起来。除了弹琴的弄音乐的,还有搞书画的,自称作家的,报社电视台的,后来甚至还来了当官做生意的。
  各种回绝。曾先生有点烦。
  我宽解他,别人欢喜琴,你应该高兴啊?
  你看他们是真心喜欢琴吗?一个个穿戴得今不今古不古,三不像六样生,架子十像淘镬冰冷。曾先生说。
  还有,我什么时候变成大师了?一夜之间我怎么就生出这么多的徒子徒孙啊?还不是拉虎皮扯大旗,行坑蒙拐骗之实?曾先生说。
  一只手明明有五个指头,为什么要立一个禁指,他们知道吗?曾先生说。
  为什么啊?我问,我也好奇。我只知道禁指就是小手指,曾先生从来不让它碰琴弦。
  《说文》上讲,琴者,禁也。立一禁指,就是告诫世人,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曾先生说。
  生气归生气,人来了,曾先生照例还是客客气气。
  这其中,小余于曾先生是个例外。曾先生在上海时,读大学的小余是琴听得最多的一个。曾先生一人一琴回乡后,俩人便断了音讯。某一天,小余忽然寻到了桃源村,问他说是辞掉银行工作回会稽开了家琴行。之后小余就成了常客。每年中秋过年两节必到,平时来也从不空手。小余来曾先生都留饭,我得加一荤一素,曾先生也会多喝一汤碗黄酒。一老一小端着酒碗,不聊别的,就聊琴。
  讲得最多的是“文王操”。
  曾先生这些年翻来覆去在打的古谱就是“文王操”。据曾先生讲,古籍中就有周文王渭水之滨访吕尚而作《文王操》和孔子向师襄学弹此曲的记载,之后历朝历代文士琴人的诗作琴论中每有提及。重奏此三百多年前的绝响,一直是近世琴人的梦想。但《文王操》有据可考的曲谱有十多种,各种版本曲名不一、段数不同、曲调相异,或有辞或无辞。这中间的甄别、择选和糅合,远非简单的打谱所能一言道尽。面对这块无处下嘴的硬骨头,诸多琴人不是望而却步便是半道折返。这抱憾的琴人中,就有曾先生时時念叨的张先生。曾先生总说自己是在混吃等死,要说有什么心事未了,那大概就是“文王操”了。
  小余每次来都会带一些空白的五线谱。喝完酒听完琴,临走的时候,两个人总要抱一抱。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礼数。曾先生跟我说,他去杭州看张先生,每次分开也会抱一抱。曾先生又说,七老八十的人了,谁知道下次还能不能见面啊?曾先生这话让我难过了好几日。
  西哈努克去世后的某一日,曾先生终于把“文王操”打好了。
  我所以能记得,是因为那个奇出古怪的名字。电视里在播新闻,我带眼看到,嗳,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啊?后来想起来,是曾先生闲谈时提起过。八十年代时这个叫西哈努克的国王曾经看过曾先生他们的戏,谢幕时还上台跟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呢。
  曾先生呷好夜酒,我收碗盏。曾先生做手势让我等等。说是要给我听一首曲。
  曾先生从楼上拿下来一叠谱,我就放下碗盏净了手坐下来听。
  曾先生抚的就是“文王操”。
  收声后曾先生问我好听不好听,我说好听。
  可我说好听有什么用啊,我又不会弹琴?
  曾先生笑笑,说,会弹勿会弹不要紧,琴是弹给会听的人听的。
  道理我是掰摘不过曾先生的。反正看见伊高兴,我也便开心。
  过几天,小余来把那叠谱拿走了。
  同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体。
  我陪曾先生去体检,曾先生说一带两便,让我也做做。曾先生执意,做做就做做。过几天去拿体检结论,曾先生没事,倒是我查出了问题。曾先生拿了我的化验单去问主任医生,问了很长时间。出来曾先生只说有几个指标不太好。
  小医院靠不住,我们去上海看看。曾先生说。
  我会吃会睏上好贴通一个人,空劳劳去什么上海啊?我不答应了。
  我带你去嬉嬉外滩,看看东方明珠塔,曾先生说,顺便查一查,放心些。
  曾先生平时不太用手机。这次找出电话本打了不少电话。
  小余开的车。对了,吕家孩子后来曾先生托的就是小余。
  送到医院,一切就都由不得我了。曾先生托了熟人,住院部住下来后,胸透CT核磁共振生化全套胃镜切片一样一样做。我虽然字眼少,阵势还是看得出。是癌吧,我问曾先生。曾先生倒也不瞒我:问题出在胃里,好在发现得早。我请了上海最好的医生给你做手术,侬勿要怕,胃跟韭菜差不多,割了就长。临了大事,曾先生照旧泰悠悠,不慌不张。我要给我儿子打电话,曾先生拦我,忙就让他忙着吧。手术前后,曾先生一步勿脱守在床边,怕不周到,还请了个陪护。虽然请了陪护,事情曾先生还是抢着做。
  原来曾先生也不是只会弹弹琴。
  “这倒好,变成你服侍我了。”我对曾先生说。
  曾先生把手上的书放下来,笑眯眯回对我:“不着慌不着慌,等你病好了,还让你原模斯样服侍我。”
  “这么久没摸琴,你郁屈煞了吧?”我问曾先生。
  曾先生呆得呆,说,还好还好。
  手术很成功,院前前后后住了一个多月。曾先生没食言,出院后真当带我去嬉了外滩,爬了东方明珠塔。在塔前,我俩还合了个影,是曾先生提议的。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曾先生也是第一次爬东方明珠塔。
  归到家的那个晚上,曾先生破例没有弹琴。
  第二日一早掸尘时我才发现,搁庋上的琴——不见了。
  我慌急慌忙喊曾先生。曾先生关了门在卫生间冲澡。
  洗得干干净净出来,曾先生无事似的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
  什么???我杵在那里。
  “秀琴啊,”曾先生喊我一声,“人也好,琴也好,总有一天是要脱手的。”
  我的眼泪水又一次不挣气地汆了出来。
  那天早晨,曾先生又跟我提起了张先生。他说张先生惜物却又不恋物,文革初期,前明陈圆圆的琵琶被砸,“虎啸龙吟”被盗。别人问起来,张先生淡然一笑:“世间都今天你明天我的,一张琵琶一床琴又算什么?”曾先生说,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持赠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
  我问哪两句。曾先生破例用普通话吟了出来——
  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
  之后,一直到过背,曾先生的手指再也没有碰过琴弦。
其他文献
春去秋来,又到了“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晚”的时节了。惊喜连连的中国电影市场又刚给我们献上了一个山花烂漫红红火火的夏季,这样描述大概不算为过吧?沉浸陶醉之余,我们也不妨小小地回顾一下此前大片横行却一地鸡毛的年代,免得耽搁了前边的行程。  自李安凭借《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内地开始疯狂掀起中国式大片热潮,一系列重磅制作呈现荧幕。这类大片的特点是明星阵容强大、名导执导、导演自我意识概念强,但看
3D电影越来越多,它在银幕上给观众带来电影的沉浸感,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并了解3D电影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为此,本刊采访了拍摄过《大闹天宫》,《一步之遥》,《美人鱼》等多部作品的资深3D摄影师海宁,请他来讲解3D摄影的方方面面,相信这篇采访可以解答观众对于3D电影带来的种种困惑。  3D摄影师和传统的摄影师都有哪些不同?  传统摄影师主要是用画面来讲故事,用镜头语言把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表现出来,3D摄影
摘 要:上体育课已经第6年头了,正好两届毕业生。每当我回想起七年级第一节课时,我总百感交集、印象深刻、激动不已。当我提问小学体育课都学了什么,做了什么的时候?两届学生更多告诉我的是小学体育课基本上是在跑步和玩,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是在自由活动。我并不确定学生说的都属实,但我更希望有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老师,我是在锻炼身体!”该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从正确认识体育课堂、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教学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脱节,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基于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模式的运用,提出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实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考核标准与岗位任务考核标准对接、校企师资双元指导,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措施,分享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一、 引言  目前,我国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
自政府宣布查韦斯去世后,委内瑞拉国内通讯系统几乎崩溃,很难拨打和接收电话。另一边,在反对党集中的区域,有人燃放鞭炮。  2013年3月5日,在与癌症斗争2年后,反美斗士、政坛“不死鸟”查韦斯终于还是彻底离开他所钟爱的祖国与人民了。  虽然世界对他的死亡早有预期,但这个消息传来时,世界还是有些措手不及的不适应感觉。随着委内瑞拉政府一条又一条新闻的释出,各方力量都在骚动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查韦斯的
摘 要 首先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病床安排模型的优劣,然后根据某医院眼科部门对5种不同疾病治疗的实际情况,从分析现有模型存在的问题出发,优化出新的病床安排模型.最后,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和已有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并使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病床安排模型;评价指标;数据模拟  中图分类号 F224.7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医院就医排
摘 要:文章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了黔南自治州长顺县马路乡屯堡地戏相关方面,并从体育文化角度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该乡地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关建议。认为马路乡屯堡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剧种要加大剧种的保护力度、加强地戏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同时也应对其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地戏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
摘 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冰雪运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文是基于冰雪运动发展大背景下,对辽宁省朝阳市冰雪资源环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学校体育“重夏轻冬”的教学现状,认为结合当前朝阳市冰雪场地建设与冰雪运动发展趋势,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小学阶段推广冰雪运动进校园,对于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朝阳市小学 冰雪运动 校企合作 可行性  中
开始和终结  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20世纪的水银少年,永远17岁的样子,在中国,是一个多少被低估的作家。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圣保罗市,他14岁之前,家境还不错,不善经营的父亲给了他最初的文学教育,13岁的时候,就在他上学的圣保罗私立中学校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所以,看菲茨杰拉德,很容易想到张爱玲。  一样的天才,一样的年少成名又快速淡出,一样的在死后,
摘 要:本文基于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思想重视不够、课堂教学情境性不足、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等做出了分析,同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程;思索;建议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教育学》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范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