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源,闪烁数学之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出现。基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从三个维度进行策略探析,寻求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生活化与数学性的有机统一。
  一、知识构筑时引入生活,便于理解
  什么时候是生活资源引入的最佳时机?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和宝贵,盲目地引入生活,搞生活化教学,容易出现课时浪费的现象,导致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识虎头蛇尾。笔者认为,当我们需要教学重要知识点,构筑知识结构的时候,引入生活化教学最合适。新知识点的出现,最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而生活化的内容最接地气,最易于促进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引入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背下分数的基本性质效果一定不好,于是笔者进行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
  师:同学们,妈妈买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三块,给了你一块,那你得到了其中的几分之一呢?
  生1:三分之一。
  师:回答得很好。那如果妈妈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九块,给了你三块,那你是得到几分之一呢?
  生1:得到九分之三。
  师:九分之三是不是可以看成分母3和分子1同时乘以3呢?
  生2:可以。
  师:那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三有什么关系呢?(边说边出示图例)
  生3:它们大小相等。
  至此,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了。通过这样在知识构筑时引入生活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二、练习设计时融入生活,丰富内容
  要学好数学知识,便少不了机械重复的练习过程,而过多这样的练习难免令学生感觉厌烦,导致练习效果不佳。数学源于生活,将练习融入生活,就好像在面粉中添加酵母一般,练习题的内容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不再如之前一般单调无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练习:(85-69)÷2=?如果直接让学生运算,显然比较枯燥,于是笔者进行了巧妙地转换,将练习融入生活。
  师:大家喜欢篮球吗?
  生:喜欢。
  师:现在有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热火对决马刺,现在比赛进行到第四节,热火85分,马刺69分,请问热火领先多少分?
  生1:16分。
  师:如果马刺现在起只投2分球,热火不得分,那请问马刺要投进几个球才能将比分追平?
  生2:16÷2=8。
  像这样将练习融入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学得开心,练得投入,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三、探究实践时结合生活,促进应用
  数学终究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越来越不喜欢被单纯地束缚在练习册上。数学新课标理念也强调学生要动起来,去实践。那要去哪里实践?毋庸置疑,去到生活里。将数学实践活动和生活相结合,通过课堂设置生活情境、课后参与生活实境等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个电子秤。(拿出教具电子秤。因为电子秤常常带有小数,利于练习)假设放在这个称上面的物品一律一斤5元,这盒粉笔值多少钱呢?(边说边把粉笔放到电子秤上,显示0.2)
  生:5×0.2=1,值1元钱。
  师: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把这个秤放在这里,大家都来称一下,看看你们的东西都值多少钱吧。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上自己的铅笔盒、练习册等东西,边称边计算。
  像这样,将课堂实践生活化,不仅学生喜爱,教师省力,教学效果还很好。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摒弃数学性,不能离开教学性,不能超过服务性。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才能真正迸发出力量,起到春风吹拂、百花齐放的数学教学景象。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8页的内容如下: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这次投篮练习中,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笔者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例1时都会将篮球与数学巧妙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挑选一名投篮最准的队员做主罚队员”这一现实任务为驱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
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许多学生在一年级时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但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有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与教师无视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浮于表面有关。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学生数学发展需要,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数学价值观等
接到多媒体赛课的课题《认识公顷》后,我就一直思考:怎样上好这样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如何体现出多媒体的优越性呢?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改、试讲,最终形成了下面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的视频资料,恢弘的场面,浩大的声势,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填写枪口、炮口、坦克占地面积的面积单位,复习旧知,再填写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的面积单
[摘 要]分数是小学阶段复杂、重要的数学概念,但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却出现了学生无法将分数与小数有效衔接的现象。通过从分数的产生、概念构建、拓宽教学维度等方面去思考和实践,有效解决了分数与小数衔接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分数 认识 小数 概念 思考 发展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数学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应该在静静的等待中孕育,在宽容的温床中滋长,在精心的引领下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而获得师生和谐共长的愉悦,我想这就是和谐课堂的要义所在吧。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缔造和谐数学课堂?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多一些等待 少一些催问    教师要尽可能的少一些“自我表演”,少一些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的“穷追猛打”,为学生主动探索留足“弹性空间”,为
[摘 要]要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有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更要关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对教学中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数学教学 细节 预设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8  最近有幸听了徐斌老师教学“认识乘法
估算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渗透和发展的空间,主要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它为精确的笔算服务,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数字结果。可见,估算教学对于计算教学而言很重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估算教学的困惑  加强估算教学的必要性日趋重要,教师需要积极改进估算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估算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学生问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悟得少,教师牵得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  “三阶一链”教学模式,通过“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三个阶梯,形成自主学习链,少教多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师本课堂”逐渐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