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gi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质内容,在分析区域化发展问题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观 区域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区域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成为区域化发展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成为衡量中国区域化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①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有重要启示。
  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是依据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主义两大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也是建立在这两大基础之上的,其重要目的是深刻揭示人、自然、社会三者如何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大科学理论论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揭示引起当时生态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以客观物质存在于这个自然中,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社会是有自然人组建起来的自然,自然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资,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自然界,自然界通过某种方式反过来影响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人类所有劳动关系的总和,人类劳动就使得人类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社会实践活动观中人类、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辩证统一体。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揭示引起当时生态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采用的生产实践方式后,提出其生产方式会影响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异己的物质,劳动者生产的很多,占有的很少,这不仅加剧劳动者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更影响到劳动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一边压榨无产阶级,一邊通过劳动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该种行为在破坏了社会关系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规律。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出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统一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对引起当时生态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揭示后,指出构建和谐统一的关系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人类不能满足一次次的胜利,自然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要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我们就需要建立同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人类通过劳动和自然界达成良性发展的局面,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存。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其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在自然生态方面的延伸,其要求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通过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共存的和谐世界、文明世界。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起来,强调物质性,强调人物质性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强调物质性基础上,也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理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实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现实情况,在充分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立场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③
  发展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我国经历了不同阶段。二十世纪上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开始深入人心。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重点关注的几大关系之一。毛泽东对人在该关系中的地位作出解释,他认为人是自然的奴隶,但同时也是自然的主人。该观点基本上代表那个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观点。指出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那个时代的许多植树造林活动和水利工程都是当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代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决定,在这一基本国策指导下,经济发展成为主要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依然立足中国底子薄以及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更是指出发展经济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人口是一个战略问题等论断,这些论断精辟地讨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几者的关键,也回答了发展经济前提下如何处理人、社会和自然关系。④这样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容。
  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是将人、自然、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统筹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自身和解,进而带动人与自然和解,最终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生态文明理论中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其代表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才是关系国家长久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事情。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当时提出的口号如: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协调发展都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有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意思。
  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这个名词正式在党的报告中出现。这是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情况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构想,是理论的创新,更是实践活动的指导书。当前提出的“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口号就是最好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中看,生态问题带都一定客观性,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整体性,改善生态问题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各个区域之间协调处理,从大处着眼,综合治理。从当前生态问题重灾区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区域生态问题已经形成,而且区域的扩展非常快。实际上,一些基础的生态环境问题尽管呈现区域性,可是整理或者改善这类环境问题却需要整体性。可是当前一些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却影响生态问题的整体治理。⑤分析相关原因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治理理念的缺失和政府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
  治理理念的缺失。追究根本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政策还是由政府的治理理念所决定,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趋向会严重影响追求价值的方式,治理理念还会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具体行动实施过程中。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社会树立了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念:经济价值高于一切,这样的理念在经济发展30年中逐渐得到固化和强化。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的行政理念就是上述价值观念的体现。以GDP为主的公共政策牺牲了生态环境,这也是区域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可是经济发展到现在,形势已经发展显著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公识,治理理念也开始需要关注收益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有关生态问题方面的治理理念也需要通力合作。可是当前区域政府的治理理念还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一些政府缺乏相关治理理念。相关治理理念的缺少会反映在公共政策,最终使得生态问题出现。
  政府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制定各种公共政策、管理相关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在中国现有政治制度下,政府部门的利益带有一定区域性。这与跨区域的生态利益有一定的博弈。生态利益有助于政府政治经济利益的话,推行必然很顺利,如生态利益无益于政府政治经济利益,甚至损坏其利益时,生态利益的推行工作就会受到很大阻碍。而且当前政治经济利益十分强调时效性,这与生态效益长远性也不符。为了晋升,为了短期效益,政府部门往往追逐短暂的现实利益。这里面存在很多博弈,博弈的结果不一定坏,可是博弈的过程却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隐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整体性和长远性,从这样新的角度看到区域发展,类似这样的博弈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⑥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同步进行。在经历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30年后,我国经济状况取得辉煌的成就,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可是区域化发展并不均衡。当然,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区域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区域化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观中,十分重视强调整体性,生态文明的利益呈现跨区域性,其利益覆盖的区域十分广泛,这样的观念中,不应该存在区域的划分,部分需要服从整体,局部利益需要服从整体利益,整体生态利益才是追求的目标。而我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区域经济发展得到重视,可是忽略了整体性,尤其是生态文明的整体性。在当前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需要区域化协调发展,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不再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单独的一部分,而是将区域经济发展放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协调统一,保障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区域化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整体原则。区域化发展更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護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区域发展不应该追求短期效益,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追求生态效益长期化的理念,放弃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错误理念和做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上升到战略高度,不管是整体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那种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GDP论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不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存在。区域发展更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小结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大科学理论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下的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学习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同时,也在结合我们各个阶段实际情况的基础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⑧这些理念贴近现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容的实践和丰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尤其已经出现区域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追求和谐,其实质就是人类自身和解,进而带动人与自然和解,最终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在这样的启示下,我国区域发展更应该秉承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尤其是在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后,我国区域化发展更应该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理念,领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做好准备。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刘胜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2期。
  ②张大庆,张智洪:“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③何小勇,张艳娥:“论马恩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徐晓宗:“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党史文苑》,2006年第4期。
  ⑤陈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下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1期。
  ⑥陈润羊,花明:“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广州环境科学》,2006年第3期。
  ⑦张睿:“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
  责编 /丰家卫(实习)
其他文献
【摘要】公民民族主义被视为以政治认同为核心、与自由主义理念相融合的民族主义形态。但多元主义者认为,公民民族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一元论倾向,可能产生特殊主义诉求,甚至催生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沙文主义。为此,当今各自由民主国家应当重新审视公民民族主义理论,寻求更合理的自由民族主义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民民族主义 多元主义 中立性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D06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民族
对于我国文化话语权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文章试图从话语内容、言说主体及传播渠道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之道。在话语内容层面,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和
2015年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议题在三个主要领域内展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实践。除上述三大议题群外,实证方法
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带领百姓增收致富、带领百姓建设乡风文明、带领百姓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带领百姓落实村民自治等。然而,村干部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党把这些原则逐步具体化和系统化,并形成党的建设方面独特的工作制度、内容和规律。  【关键词】思想建党 制度建党 党建规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理论在
英国公投脱欧让欧洲和全世界都感到震惊和遗憾,欧盟东扩政策与其一体化目标的矛盾与冲突,欧盟大国对中东政治局势不适当干预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西方对民主的极端形式——全民公决的迷信和滥用,都是此次英国脱欧的幕后推手。
民族认同感经过法律的确认,形成了制度意义上的公民民族成份,学理上称为族籍。族籍确认权具有国家权力属性,多重原则的轻重异位、次序颠倒造成了我国公民族籍登记中诸多问题
【摘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的党建基本规律,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验证。这个基本规律以下述理论为根基: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理论;关于“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论。必须自觉地运用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利于加强党建和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  【关键词】党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