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意愿,创设分层次教学,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张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国家确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将成为我们上下求索的动力。分层教学是创设适合学生教育的一种具体行动。
一、分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必然存在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知识接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意愿,从实际出发,把握分层目标,正确认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从差异出发达到人人成功,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它山之石——包头二中分层教学的先行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中学在课程改革初期充分借鉴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师资和生源情况,在贺校长的带领下努力探索,逐步推行“分层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包头二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以高一年级数学单科为例从100分到30分,每一个分数段的学生都在100人左右,另外还有一部分艺体特长生,同一堂课很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另外,高一新生偏科现象严重,即使按总分多少分成快慢班,在同一班中虽然总分相当,但你是数学好、英语差,我是英语好、物理差……,同一堂课同样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特别是艺体特长学生,课堂讲深了听不懂,只有打瞌睡,浪费了时间,而特长的发展却得不到时间、空间和师资上的满足,专业发展受阻。包头二中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探索分层教学,创设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艺体特长生的专业发展。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包头二中根据自身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层,率先在英语、数学差异突出学科进行分层教学。其中A层主要是艺体特长生,以保证完成大纲中最基本的要求,重基础;B层学生是学有困难,基础不扎实,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遵循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增强信心,补基础,重提升;C层学生属于学优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教学中遵循大纲和教材,局部突破教材,重方法,重提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并为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并出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自我剖析——铜仁二中现状
我校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在1400人左右,相对班额较大,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高一招生入口成绩从200分到500分成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300--400分。学生单科薄弱现象普遍存在,现行分班制度按总分高低粗略为分两个层次,只进行了一个相对集中,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单科突出和单科薄弱学生,同一堂课为了兼顾绝大部分学生,同样存在优生吃不饱,单科薄弱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下面以高一年级本学期的一次月考成绩为例进行对比:
图中反映的问题:表一是随机抽出的班级及相邻学生,高一(1)班属于按总分分班中的C层次学生,但是单科突出和单科薄弱现象普遍存在,该现象在其它学科中(除语文外)普遍存在。同一课堂肯定不能满足各个学生的单科需求。表二是随机抽出的某科(数学)月考各班分数段对比表,特别是在二类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完全可以在一类班级的中上等,在教学中同一堂课为了兼顾班上的绝大多数,必然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间接地挫伤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似问题还很多,更多的利弊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四、实施策略——分层走班制教学猜想
(一)分层: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的原则,培养学生人格建全、自信和自我定位,不盲目、不盲从。教师集体备课,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辅导和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师生按目标达成度进行多维度评估。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愿望,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分班与走班:行政班固定,教学班实行走班制。方法一:按照现有分班体制(以总分排序)粗略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班每班人数相对二类班人数少8人左右(利于二类班单科突出学生走入一类班学习)两个班或四个班组成一组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法二:按总分排序,平均分成行政班,两班或三个班结对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方法还很多,略举一二权当引子。
(三)特例:语文学科差别不明显,可由各备课组根据教师特长,实施模块化或专题化辅导(比如:现代文阅读专题等);艺体特长生需确定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全校优等生按学科可实行培优辅导,并完善临界生(努力“跳”一下可摘到更好的“苹果”的学生)的师生结对帮扶以及学困生的生一生结对帮扶。
(四)流动与激励:行政班级是固定的,走班是实行动态管理,层次选择相对稳定但不固定,“留得住,学则进”,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定位能力;让执教各层次的教师都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各尽其才,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开展有效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进步和成才。
五、行动保障与执行力
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各科室间的相互协调。从制度建设,后勤保障,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教师思想工作,学生思想工作,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激励机制,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学生学业成果展示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创设一个适合二中学生的教育,办出二中特色。
六、预想困难——凡事预则立
(一)排课难度增加,教师压力增加,班级管理压力增大,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师各层目标把握不当,达不到分层走班的教学效果,而流于形式,走入旧分班体制中的好班、差班,使两极分化严重。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从优、跟风,达不到目的而产生自卑,不利于学生成长。
(四)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在推进初期,没有吹糠见米的速效,造成学生压力过大。
(五)流动上课,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可能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六)对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一、分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必然存在学生在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知识接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意愿,从实际出发,把握分层目标,正确认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从差异出发达到人人成功,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它山之石——包头二中分层教学的先行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中学在课程改革初期充分借鉴了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师资和生源情况,在贺校长的带领下努力探索,逐步推行“分层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包头二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以高一年级数学单科为例从100分到30分,每一个分数段的学生都在100人左右,另外还有一部分艺体特长生,同一堂课很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另外,高一新生偏科现象严重,即使按总分多少分成快慢班,在同一班中虽然总分相当,但你是数学好、英语差,我是英语好、物理差……,同一堂课同样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特别是艺体特长学生,课堂讲深了听不懂,只有打瞌睡,浪费了时间,而特长的发展却得不到时间、空间和师资上的满足,专业发展受阻。包头二中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探索分层教学,创设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艺体特长生的专业发展。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包头二中根据自身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层,率先在英语、数学差异突出学科进行分层教学。其中A层主要是艺体特长生,以保证完成大纲中最基本的要求,重基础;B层学生是学有困难,基础不扎实,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遵循大纲和教材灵活施教,重方法指导和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增强信心,补基础,重提升;C层学生属于学优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教学中遵循大纲和教材,局部突破教材,重方法,重提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并为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并出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自我剖析——铜仁二中现状
我校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在1400人左右,相对班额较大,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高一招生入口成绩从200分到500分成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300--400分。学生单科薄弱现象普遍存在,现行分班制度按总分高低粗略为分两个层次,只进行了一个相对集中,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单科突出和单科薄弱学生,同一堂课为了兼顾绝大部分学生,同样存在优生吃不饱,单科薄弱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下面以高一年级本学期的一次月考成绩为例进行对比:
图中反映的问题:表一是随机抽出的班级及相邻学生,高一(1)班属于按总分分班中的C层次学生,但是单科突出和单科薄弱现象普遍存在,该现象在其它学科中(除语文外)普遍存在。同一课堂肯定不能满足各个学生的单科需求。表二是随机抽出的某科(数学)月考各班分数段对比表,特别是在二类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完全可以在一类班级的中上等,在教学中同一堂课为了兼顾班上的绝大多数,必然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间接地挫伤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似问题还很多,更多的利弊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四、实施策略——分层走班制教学猜想
(一)分层: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的原则,培养学生人格建全、自信和自我定位,不盲目、不盲从。教师集体备课,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辅导和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师生按目标达成度进行多维度评估。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愿望,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分班与走班:行政班固定,教学班实行走班制。方法一:按照现有分班体制(以总分排序)粗略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班每班人数相对二类班人数少8人左右(利于二类班单科突出学生走入一类班学习)两个班或四个班组成一组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法二:按总分排序,平均分成行政班,两班或三个班结对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方法还很多,略举一二权当引子。
(三)特例:语文学科差别不明显,可由各备课组根据教师特长,实施模块化或专题化辅导(比如:现代文阅读专题等);艺体特长生需确定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全校优等生按学科可实行培优辅导,并完善临界生(努力“跳”一下可摘到更好的“苹果”的学生)的师生结对帮扶以及学困生的生一生结对帮扶。
(四)流动与激励:行政班级是固定的,走班是实行动态管理,层次选择相对稳定但不固定,“留得住,学则进”,允许学生在不同层次间流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定位能力;让执教各层次的教师都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各尽其才,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开展有效教学,求得最佳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进步和成才。
五、行动保障与执行力
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各科室间的相互协调。从制度建设,后勤保障,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教师思想工作,学生思想工作,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激励机制,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学生学业成果展示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创设一个适合二中学生的教育,办出二中特色。
六、预想困难——凡事预则立
(一)排课难度增加,教师压力增加,班级管理压力增大,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师各层目标把握不当,达不到分层走班的教学效果,而流于形式,走入旧分班体制中的好班、差班,使两极分化严重。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从优、跟风,达不到目的而产生自卑,不利于学生成长。
(四)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在推进初期,没有吹糠见米的速效,造成学生压力过大。
(五)流动上课,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可能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六)对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