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大教师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文章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4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河南人,但却与河南这片土地、与河南人有很多情缘。
  1973年,我在晋南的绛县插队4年多之后,被抽调到县文化馆做临时的“调干”。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被调到县豫剧团工作,名义上是“编剧”,实际上担任乐队演奏员。虽然我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水平称不上专业,但是在当时,一个所谓的“编剧”能干什么呢?为了不白吃饭,我也只能自告奋勇地当了乐队演奏员,有时拉小提琴,有时拉大提琴。
  就是在绛县豫剧团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与河南、与河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剧团上演的只是那几出样板戏和像《朝阳沟》《海霞》这样的现代戏,但是豫剧那优美的唱腔和铿铿锵锵的锣鼓点却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积淀。特别是剧团里我的那些曾经的同事们,他们大多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在绛县落户的并不多。至今,我还能记得他们中很多人的家乡:郑州、开封、许昌、驻马店、信阳、濮阳……这些地方过去我从来没听说过,更不可能与这么多河南人亲密接触。就说豫剧,我原先也只知道常香玉和《花木兰》,哪里听说过什么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这些名旦,更别说豫剧还分什么开封地区正宗的祥符调和豫东的东路梆子、豫西的西府调以及豫北调、豫南调了。
  与河南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我也就学会了说一口河南话,而且还能听出郑州话和开封话的细微不同。现在,时光已经过去30多年,但只要遇见河南人,我还能“谝”几句“正宗”河南话。
  在山西虽说与剧团的河南籍同事们共事两年,却从来没有去过河南。我的两脚真正踏上河南这片土地,还真是《河南教育》牵的线呢!
  1987年,我已从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回到山西工作了5年,因为参加教育部的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在太原举行课题组会议的时候,结识了《河南教育》现在的执行主编王新荣女士。当时她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大学毕业不久,虽然本科专业并非教育,但对教育研究的热情很高,大老远地自费跑到山西参加课题会议,着实有些特别。我们略略交谈,彼此便像遇到了知音,很是投机。这次邂逅成了我与《河南教育》合作的起点,自然,我在山西绛县与那些河南艺人们的友情是一个重要铺垫,它使我对河南、对河南人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种想为河南做点事情的冲动。
  在我1990年调回故乡北京,先后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与《河南教育》有过多次合作,如:应邀参与撰写教育普及读物,为编辑部举办的班主任培训班讲课,并几次应邀为《河南教育》撰写专栏文章,河南已经成为我常去常往、非常熟悉的地方。这其中1998年撰写的《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专栏是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河南教育》编辑的王新荣女士参加了这一项目,并且在河南的中小学生间进行了质量很高的访谈,这些访谈成为我们的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也是这一组文章的责任编辑。
  在当时,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看待当代青少年,以心理学化的策略探讨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记得那组文章发表以后,来自河南和其他省份的很多老师给我写信,说他们一直关注我的文章,从阅读这些文章中得到很多启发,并为此向我致谢。后来,这10篇文章全部被收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受到了学术界和广大教师的肯定。
  “十五”期间,我又承担了国家级项目《尊重平等教育与德育改革》,并于2007年为《河南教育》撰写了“尊重平等教育”系列文章。可以说,《河南教育》既激励我认真思考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给予我灵感,又给我提供了一个阵地,使《河南教育》的广大读者,成为我在研究中归纳、总结出的心得体会的第一批读者。在十多年的合作中,我陆续把在《河南教育》上发表的文章加以充实、完善,出版了《德育忧思》和《道德发展心理学》等专著。当我从报刊和互联网上看到我的著作受到了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的时候,心中不禁对《河南教育》产生出一种感谢之情。如果没有与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对话,没有河南教育编辑部的激励,我也许会像很多脱离实际的“学者”那样,搞出来的只是“象牙之塔”的东西。
  地处中原大地中心的河南真是一块宝地,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使河南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适宜的气候为其发达的农业提供了保证,方便的交通给河南与全国各地的交流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从《河南教育》近年来的办刊方向来看,她并不仅仅是一份河南省自己的教育刊物,其影响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她已经拥有了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的作者群体。
  至今,见到河南人,我仍有见到“老乡”的感觉,亲切、熟悉。过去多年,我不仅与《河南教育》合作,而且我的实验学校、实验幼儿园遍及河南各地,今后,我仍然要继续为河南作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淮秀帮”是网络创意配音视频团队中的佼佼者。本文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以“淮秀帮”作品为研究对象,由点到面观照目前我国网络创意配音视频文本的特征,即创意:声画幽默表达;符号:与现实的互动;拼贴:打破事物疆界;置换:颠覆原始意义等特点。  【关键词】淮秀帮;后现代文化;视频文本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网络搞笑视频中的“淮秀帮”现象研究》(SISUYY02)  
“追求优质,勇为胜者”是优胜路小学3000余名师生的精神追求。循着“优秀在这里生长”的课程理念,我们为每一个孩子点赞,为每一个孩子竖起大拇指。大拇指代表着优秀、欣赏,代表着鼓励和生长,因此就有了“大拇指”课程。“大拇指”课程秉持学生立场,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量身设计优尚修身类、优达语言类、优美艺术类、优益思维类、优质健康类五大类课程。  课程建设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生态。学校关注学生
编者按:  夏玉芳校长作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青年校长培养对象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简称NTU-NIE)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在新加坡一年期间,她深刻感受到新加坡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与其重视教育密不可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作者对新加坡教育的观察、体会会给读者以启发。  新加坡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一个花园城市型的国家,这是大家对现在新加坡的认识。但新加坡在1959年摆脱英国殖民
从2012年我校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教师们围绕“主题”两个字进行了多方面探索。3年过去了,学校的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尤其是我们在师生课内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引领教师根据年级特点和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走出了“做特色教师,育特色学生”的“八小之路”。  简单的初衷  刚开始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我们主要是解决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对接问题,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校师生的5
作为班主任,对班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全面教育的义务。面对学生的过错,在班主任自身素质过硬的前提下,出于高度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惩戒是否必要,又該如何具体操作呢?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有一天上阅读复习课,复习到《奇异的琥珀》一课时,我问道:“一块不会说话的琥珀却能给我们讲这么有趣的故事,你知道科学家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吗?”  大大咧咧的嘉琪脱口而出:“想象出来的。”这当然不是我预设的答案。  马龙反驳:“推测出来的。”直接肯定他的答案正确,还是让学生自己比较呢?我选择了后者。  “
编者按:班主任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随着学生发育的提前和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复杂,类似莫岩的“青春期躁动”式学生屡见不鲜。青春期的学生会有一些出格的言行,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本质不好。莫岩很幸运,因为他遇到了申淑敏这样用心的好老师。一个用心的班主任,会让他的学生变得很幸运。让我们像申老师一样,把莫岩式的幸运送给我们班中的问题学生吧!    兰兰的哭诉让我怒火万丈
做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刀切”的传统作业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但“差异”并不是等于“优劣”,“差异”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并给予分层评价,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并且发挥其最大的
如何丰富语言的积累呢?俗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将一些做法分享如下:  一、兴趣为先  指导学生做摘抄之前,我先在班级里讲积累摘抄对学习语文的帮助和益处,并建议学生人手一本硬皮摘抄本,本子不要太大。可以在扉页上展示个人小档案,再设计一些精美的插图,就像一本书一样。经学生设计好的摘抄本,个性独特,图文并茂,成了学生的心爱之物,他们每
林州市姚村镇位于豫北太行山东麓、红旗渠畔,是全国文明镇,目前有中小学29所。自2012年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姚村镇师生围绕一个“读”字,孜孜以求,一路跋涉一路歌。  一位普通教师  范文艳是我镇东张教学点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教师。说她普通,是因为她和其他教师一样起早贪黑,默默耕耘,为偏僻农村的孩子们奉献着青春。然而,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她却能凭着自己的执着,一直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路上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