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帝秩序到国家秩序——论博絮埃对奥古斯丁和平观的阐发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和平观念被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领域,而在西方中世纪,和平的状态则更多意味着神圣秩序的稳定.路易十四重臣博絮埃主教强调宗教统一和国家秩序,被后人评选为"最名副其实的法兰西院士",一直被视作中世纪奥古斯丁神学的继承者.由于早年在投石党运动中参与梅兹城市治理,他在动乱记忆中汲取了教父神学形而上的理论源泉,开始关注尘世秩序的可塑性,构建了以上帝之城为基础的世俗之城模型.其布道文本从宗教、伦理、政治的多重维度对世俗世界的和平秩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不仅体现了17世纪思想家对中世纪基督思想的延续与反思,也可推动当代人对国家秩序进行理性思考.
其他文献
石壁传奥,生卒年不详,曾著有《梵网经记》《华严经锦冠钞》等7部作品,这些著作对宋代长水子璿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也曾传入韩国与日本(有其抄本与刊本),且在敦煌文献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据传他是宗密的门人,曾多次为宗密的著作注疏,成为了沟通唐代宗密与宋代子璿的重要过渡人物,但关于他的传记和著作几乎不存,这对人们厘清华严宗传承的脉络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圭峰传奥"之"奥"是否就是石壁传奥,这是一个困扰学界很久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石壁传奥的考证不仅能充分体现唐宋华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能进一步完善华
欧阳竟无提出的法相唯识"分宗说"是其最为重要的学术创见之一,也可谓近代佛教史上一大公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种种不同的评价.太虚大师从义理旨趣和造论体例、义理立场和教法地位、义理沿革和针对对象等方面,系统地批评了"分宗说",而坚持传统的法相唯识"一宗说".相较于传统理论,"分宗说"具有创新性,但是在思想内容、思维逻辑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问题和缺陷,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平面、形式的逻辑,而无法领会立体、辩证的"体用不二"法则,从而导致"分宗说"在"体用二分"与"体用合一"之间摇摆.
《鹤林碑》撰写于大历三年的可能性最大,从文内对牛头法系的表述来看,《鹤林碑》写于《故左溪大师碑》之前是可以肯定的.法钦与玄素之间最初的机缘时间不长,至于在玄素生前,法钦是否重回鹤林寺,文献未曾记载.李华写作塔铭碑志是严谨的,因为严谨,所以他在写《鹤林碑》时未直接将法钦列为玄素排名第一的大弟子.李华撰写《鹤林碑》,法钦未曾参与,而是由仍然在鹤林寺中的法海以及法镜的俗家弟子杨诣出面,迨至他撰写《故左溪大师碑》时,法钦从玄素门下弟子中脱颖而出,《故左溪大师碑》中才明确地写入一句“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从而形成牛
《宋僧海仑画五十三参图》是《华严经》中所述善财童子参拜53位名师终得正果故事的图像演绎.关于图像作者海仑的时代、籍贯和身份等,学界有不同观点.通过相关史料的考析发现:海仑不是乌斯藏人,更不是宁玛派僧人,有发僧海仑的籍贯应为楚郡,其宗教信仰明显受禅宗思想影响,海仑是一位在家修行的禅宗居士;《宋僧海仑画五十三参图》反映了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大势.
白马藏人的苯教信仰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白马藏族地区遗存的苯教经书是白马藏人信仰苯教的典型例证.这一地区发现的经书可分为祭神、除污、护法、招魂招福、禳解、伏魔和其他七大类型,个别经书在其他藏族地区没有或者很少发现.这些经书内容具有鲜明的斯巴苯教色彩,是研究苯教的珍贵材料.目前平武县白马藏族地区在各种仪式中还使用这些经书,为了解斯巴苯教祭祀仪式提供了活态资料.
藏族文化中"嘉贡则楚杰"的多重身份问题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他的身份认知方面学界有被辨认为孔夫子、唐太宗、鲧大禹、仓颉、象雄人等多种解读.文章对"嘉贡则楚杰"所包含的语言学内涵,以及敦煌文书、藏汉文献等中"嘉贡则楚杰"的历史记载与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藏族佛苯文献和史书中的"嘉贡则楚杰"并非特指中原历史上某一具体的人物,也不存在固定的历史原型,而"嘉贡则楚杰"应该是中原汉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藏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变异的"中原文化符号"的产物,其象征的是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
《智度八界》与《大般若经》视角差异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经典名称、篇幅结构、人物地点、情景设计、轮回涅槃,以及见地、行为、乘级等等.加强《智度八界》与《大般若经》关系研究,对二者之间互识、互证、互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般若经》藏译版的版本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德国法兰克福圣格奥尔基哲学与神学研究院的彼得·卡诺尔,是天主教相称主义伦理学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其最重要的伦理学贡献,是对天主教传统道德神学中的双重效果原则(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作了新的阐释和分析,从而开创了相称主义伦理学学派.
基于滇西弥渡"奠土"仪式的田野考察,本文认为:从仪式结构来看,当地注重"荐亡"与"奠土"仪式的结合,在"阈限"视野下二者均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仪式;从神灵观念的实物象征来看,纸龙兼具正神与凶煞双重象征涵义,这一现象可从"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原则出发做出解释,并可从地方文化传统中探索其成因;花灯戏在奠土仪式中属于典型的祭祀戏剧,可从角色扮演、表演空间、演出目的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可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安龙奠土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古代以色列人的宇宙观,以造物神话去解释宇宙的起源,以献祭仪式去呈现对世界结构的理解.本文分析了希伯来圣经中的两个创世神话,即六日创造与东方伊甸园的叙事,说明古代以色列入在被掳后的历史处境里,转化了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为我所用,表达了对宇宙生成、人神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探索.此外,本文以《利未记》中的献祭仪式与圣洁法典为基础,讨论古代以色列入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实践和圣经律法去建构文化象征意义(typology)中的宇宙,并实现神话宇宙观的历史化(historic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