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领悟科学本质等。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得科学更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而且好玩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
那如何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而且好玩的学习环境呢?
一、给学生一个“自助餐”式的材料准备过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探究实验时学生研究的范围变小了,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减弱。为此,我们何不放开手,在围绕实验课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从周围选择喜欢研究的事物,学生自己准备部分实验材料,上课时教师再提供部分材料供他们选择,从设计实验到选材都让学生们自己做主,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的实验空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完成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当然,这个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和补充。
在六年级《洗衣服的学问》这堂课上,我让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自己选择和组合所用的材料,鼓勵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使得材料准备、组合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价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提供的洗涤用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叫学生们带来的话,那可就五花八门了,什么洗涤用品都有,打破了实验的局限性,而且学生往往对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兴趣更大,实验时积极性往往更高。对我而言,我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烧杯、搅拌棒、勺子、托盘、沾有墨水的布条、培养皿等。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各种污渍的布条各5块、洗衣粉、肥皂粉、漂白粉等。学生紧紧围绕对比实验的要求设计实验,并且能够在家中和课堂上都能够像在自助餐厅一样拿着托盘去选取自己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选取材料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梳理了自己实验的步骤,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各个步骤中,尤其是准备活动,更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实验,领取材料,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亲切可行,给学生以家一般的温馨。
二、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老师”
传统的课堂都是学生在被动地学,教师在泛泛而谈地教,久而久之形成了满堂灌的顽疾。我觉得换换位,试试让学生成为老师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开放式地自主学习,从知识储量层面上来说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半开放或者小部分开放式地进行尝试?
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教学《研究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张纸过来,然后让他们介绍下自己带来的纸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于是突发奇想,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而我则是静悄悄地站在一边等全班同学介绍完了以后再进行补充。当第一个学生响亮地介绍完他带来的纸的时候,全班响起了掌声,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得到鼓励后,下面的同学积极性就更高了,对于走上讲台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对于台下的学生而言更多是一种震撼,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身边的同学也能够做到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地讲。学生之间的思想观点应该是更加接近的,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当我们的“小小老师”在与其他同学探讨科学知识的时候就更容易被接受。
这样的“小小老师”在上课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得到共同发展。如果有一天,我的学生觉得:老師,你是不是讲得太多了啊!那我会欣慰地笑了。
三、学生分工合作,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要实现自我教育,首先还是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要求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给每个小组成员做好分工,设定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并且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我刚开始上低年级课的时候发现举手的同学时不时地会说实验课上发生的一些小摩擦,课堂的连续性经常被打断,一堂课不可能一直在处理这些小摩擦,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低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在思维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了的事就不必事事都通过老师。
在《观察水》那课时,很多学生都喜欢当操作员,因为这样可以尝一下老师带去的液体是什么味道的。于是等到换岗位的时候要当操作员的同学很多,这个时候,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想当操作员这个迫切的心理,让上课表现好的同学对于喜欢的岗位可以连任一次,也许没连任到理想岗位的学生会沮丧,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时不时地拿自己和小组内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比较,表现好的同学为了理想的岗位也会再接再厉,无形当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总之,开放式教育、自主性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空间,相信学生能处理好课堂上突发的情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进取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与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以及终身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如何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而且好玩的学习环境呢?
一、给学生一个“自助餐”式的材料准备过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探究实验时学生研究的范围变小了,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减弱。为此,我们何不放开手,在围绕实验课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从周围选择喜欢研究的事物,学生自己准备部分实验材料,上课时教师再提供部分材料供他们选择,从设计实验到选材都让学生们自己做主,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的实验空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完成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当然,这个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和补充。
在六年级《洗衣服的学问》这堂课上,我让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自己选择和组合所用的材料,鼓勵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使得材料准备、组合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价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提供的洗涤用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叫学生们带来的话,那可就五花八门了,什么洗涤用品都有,打破了实验的局限性,而且学生往往对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兴趣更大,实验时积极性往往更高。对我而言,我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烧杯、搅拌棒、勺子、托盘、沾有墨水的布条、培养皿等。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各种污渍的布条各5块、洗衣粉、肥皂粉、漂白粉等。学生紧紧围绕对比实验的要求设计实验,并且能够在家中和课堂上都能够像在自助餐厅一样拿着托盘去选取自己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选取材料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梳理了自己实验的步骤,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各个步骤中,尤其是准备活动,更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实验,领取材料,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亲切可行,给学生以家一般的温馨。
二、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老师”
传统的课堂都是学生在被动地学,教师在泛泛而谈地教,久而久之形成了满堂灌的顽疾。我觉得换换位,试试让学生成为老师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开放式地自主学习,从知识储量层面上来说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半开放或者小部分开放式地进行尝试?
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教学《研究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张纸过来,然后让他们介绍下自己带来的纸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于是突发奇想,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而我则是静悄悄地站在一边等全班同学介绍完了以后再进行补充。当第一个学生响亮地介绍完他带来的纸的时候,全班响起了掌声,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得到鼓励后,下面的同学积极性就更高了,对于走上讲台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对于台下的学生而言更多是一种震撼,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身边的同学也能够做到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地讲。学生之间的思想观点应该是更加接近的,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当我们的“小小老师”在与其他同学探讨科学知识的时候就更容易被接受。
这样的“小小老师”在上课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得到共同发展。如果有一天,我的学生觉得:老師,你是不是讲得太多了啊!那我会欣慰地笑了。
三、学生分工合作,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要实现自我教育,首先还是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科学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要求学生围坐在一起合作完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给每个小组成员做好分工,设定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并且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我刚开始上低年级课的时候发现举手的同学时不时地会说实验课上发生的一些小摩擦,课堂的连续性经常被打断,一堂课不可能一直在处理这些小摩擦,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低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在思维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了的事就不必事事都通过老师。
在《观察水》那课时,很多学生都喜欢当操作员,因为这样可以尝一下老师带去的液体是什么味道的。于是等到换岗位的时候要当操作员的同学很多,这个时候,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想当操作员这个迫切的心理,让上课表现好的同学对于喜欢的岗位可以连任一次,也许没连任到理想岗位的学生会沮丧,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时不时地拿自己和小组内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比较,表现好的同学为了理想的岗位也会再接再厉,无形当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总之,开放式教育、自主性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空间,相信学生能处理好课堂上突发的情况;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进取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与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以及终身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