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于德等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高于德
  道德是有公德与私德之分的。这是因为有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分,有私天下和公天下之分。刘军宁在《南方周末》发文说,私德与公德都是以天道为基础,以天道为依归的。不信仰天道就没有公理,没有公理就不能产生美德的普遍标准和对所有人具有同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衡量德行的标准是天道,而不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效忠。在我认定的“公德”中,统治者和权力机关都不在道德高地上。真正的公德,虽然存在于公共事务领域,却无关最高统治者。公德先于最高统治者而存在。一个人若能以对待其他公民的态度对待最高统治者,这就够了。对统治者和国家机器有任何多余的敬意与效忠都会腐蚀权力,削弱公民的自立的人格、自由和尊严。对于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关键是看他们对天道的敬畏之心和恪守之心,而在道德上对他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任何期待,绝对不能指望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有道之德是君忠民,无道之德才是民忠君。
  
  增加“特岗教师”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部宣布,今年我国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扩至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见《南方网》)对此,作者陈永杰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而且也似乎不应该是“特岗教师”计划的政策目标。这一政策推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付我国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普遍存在的教育水平落差巨大的问题,希望通过推出这些“特设岗位”招揽人才,以改善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相当严峻。“特岗教师”名额在这个时候“扩容”,主要目的变成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们注意到,教育部准备扩大的5万名“特岗教师”并不仅限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名额也同时向其他大学毕业生开放,包括了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一些应届专科毕业生以及取得教师资格、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值得关注的是,首先,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的规定会否对其他群体的就业造成影响?如果有关规定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挤占了其他群体(例如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的教师岗位,那么,大学生失业问题就有可能转嫁为中师生失业问题。因为这个群体仅在欠发达地区才有竞争力,如果名额被挤占,将出现另一类就业问题。其次,该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吸引这些大学毕业生长期留在农村学校中,为期三年的“特岗教师”只是这些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一块跳板,各种三年后“回城”时能获得优惠待遇的承诺,更加强化了这种跳板含义。例如,今年的措施包括教育部正在论证的把“特岗计划”的实施与“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结合起来,亦即入围“特岗教师”的学生,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免试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取得其报考学校的学籍,三年“特岗”服务后就可以开始硕士课程的学习。换言之,连政策也在引导这些人才最终“回城”工作。教师队伍的这种流动性,对于长远提高贫困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未必是一件好事。
  此外,贫困落后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也不能仅仅通过增加教师数量的方式解决,而需要其他配套设施的配合。打个比方说,一个从大城市里来到贫困山区希望教农村儿童上网的大学生教师,他还需要一套支持这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设施和设备均需要政府投入。只增加教师数量而不增加教育投入,就相当于让士兵上战场却不发枪支,这仗该怎么打?
  
  警惕教师绩效工资异化为过度集权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有教师认为,(见《时代周报》,作者:刘海涛)客观说,“绩效工资”的国家诉求,是以此来调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义务教育的现实进步。问题是,这种好意付诸现实时,会朝着国家的期待迈进吗?虽然绩效工资落实时会在制度层面上对权力有所制衡,但现实中,这种制衡往往会沦落为虚妄的制度期待。如果真的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即一线教师真的能拿到高工资,领导岂不是都要弃官而充实到第一线去?
  就笔者的现实经历来看,“骨干教师”名副其实的不是很多,因为它的分配是根据学校来定指标,而不是依据教师实际能力的高低来定。自然地,“骨干教师”就成了权力肆意分配的“礼品”。危言耸听点来说,绩效制给学校领导高工资提供了“合法性”。在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衡的大教育环境下,实施绩效工资制有点言之过早。这种权力会滥用绩效工资制度,不但不能有效达成国家制订此政策的期待,更有可能被用来为权力“护航”。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一)编排结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笔算除法的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从二下“有余数除法”(一层竖式)开始,到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两层、三层的分层竖式),最后到四下“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两层、三层的分层竖式)。从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看出,在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中,学生将经历从一层竖式跨越到两层、三层分层竖式的过程,这是学习整数笔算除法的一个转折
世界上存在众多的教育制度,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教育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儿童中心的西式教育倡导孩子个性的自由及对好奇心的保护,教师中心的中式教育更多的是以知识的获取为重点,对分数的看重也就成为必然。为此,对教育的理解就大致存在两种,一是创新导向为主的西式教育,一是储存知识为主的中式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似乎将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理解看成了教育的全部,英语有个说法——知识的迁移比知道知识更重要。在教育过
“教师成长”这个话题常常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说的人诚恳,听的人却并不放在心上,因此,学术型教师培养之举通常被认为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本文尝试从本校一些现象出发,对学术型教师培养中的教师自主成长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些看法。  一、透视“高原现象”:“骨干教师”的再成长危机  “高原期”原是技能学习心理学的术语,现也用来表示人才成长过程中一段相对平寂、止步不前的时期。教师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经过若干
当前的国学热在幼儿的相关教学中产生了诸多困难,鉴此,我们的活动课为幼儿学习经典古诗做好充分的铺垫,以有利于其顺利地进入经典内容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环节一:幼儿们此前已学过几首通俗浅显的古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孩子们背诵着本单元的《静夜思》入场。教师谈话引入,复习上次活动的内容,引出本次活动。  师:刚刚我们背诵的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幼1:表达了诗人李白很想
教师的单位时间更加值钱?  “工资不等于月薪,也不等于年薪,工资等于时薪!”这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新的工资计算方法:算算你一小时的薪水是多少。  李女士今年33岁,是武汉一所高校的教师,她算了一下自己的时薪:月工资4000元左右,粗略算下来的话,一周薪水是1000元,一周工作时间大概20个小时,时薪50元左右。而另一个吴先生也算了一把:他今年30岁,在一家私营企业做销售,月薪不稳定,平均下来1万元左右
主题师德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编者按:广东省“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师德征文活动获奖名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东省教育厅在2014年师德主题建设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了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由广东教育杂志社承
日前,拥有众多拥趸的网络书评人“和菜头”在其博客发布了《碎片化生存》一文,讲述自己碎片化阅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深度阅读,该博文在网友中间引起不小的波澜,转发和议论的声音层出不穷。这让人思考,碎片化阅读消解思考能力,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引文见《文汇报》刊载的《读书如何能不支离破碎?》)  这位网络书评人在《碎片化生存》中说: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单日最高可以刷100条;每日处理碎片信息的极限在
疏林简净,载花将行。水落石出,野旷春明。念一个人,忆其性灵。思之思之,心与云平。  ——题记  我是因为陈丹青先生,才知道他的。  我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虽有相见恨晚之憾怅,但并不妨碍我喜欢他,尊崇他。  斯人已逝,幸而有诸多绮妙文字留下——《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
有些感情,可以熬出来。比如,跟一个虽然没有激情之爱、但却有细水温情的男人。有些感情,熬也熬不出来。比如,跟一个你不仅不爱甚至讨厌的男人。  一个女人,要想对男人慢慢生出爱情,至少,从一开始,他身上就该有点吸引她的东西。同样,一个从一开始就让你倒胃口的男人,日子久了,只会让你搜肠刮肚吐到想死!  有些男女,天生气场不和,即便同床共枕一百年,也是怨偶一对。不合适的恋爱就不要开始,不合适的婚姻不如趁早结
【摘 要】教材情境图仅是为教学提供的素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教师要有二次“改造”的意识和能力。既要“瞻前”,激活经验,提升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经验的改造、重组和提升,使之更好地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又要“顾后”,把握知识间的关联,迁移能力,实现教一课,能为一类课教学服务的目标。讲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比仅讲知识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价值取向。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