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對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或超过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也可以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赏析片段,激发兴趣
教师撷取文中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
3.活动激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等。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读物推荐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小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我们没必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令人费解、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只要价值取向准确,不管是动漫书,还是小人书,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
(2)教育性原则: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时的正确价值取向。
(3)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
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3.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学生對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或超过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也可以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赏析片段,激发兴趣
教师撷取文中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
3.活动激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等。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读物推荐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小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我们没必要让他们去读那么深奥、令人费解、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只要价值取向准确,不管是动漫书,还是小人书,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
(2)教育性原则: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选书时的正确价值取向。
(3)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识。
遵循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3.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