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n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诚恳地指出当前历史新课改的热情虽然高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明显了,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中不凸显历史人物,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质是“人的缺位”。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还给教师”,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即人文教育。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立意
  每一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立意,既要抓住核心内容,又要领会学习本课的价值所在。例如笔者确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立意为:通过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影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治的诸多弊端,理解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修养。再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立意为: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古希腊留给后世一大政治遗产是人文精神。没有教学立意,即使学生把这两课的历史知识记得很牢,但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是否能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得人生启迪等等,这些充满人情、思想的人文气息很难散发出来。
  二、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法
  钱穆先生曾讲过:“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历史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教学中要关注细节,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如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教师引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个人命运,使学生认识到雅典运转民主由选官制度改为“抽签”方式,民主制度的公正性将受到严峻考验,雅典民主走向了反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的一篇教学设计中,以“华盛顿的忧虑、努力、担当、缺憾”这一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无论问题讲解还是人物评价,防止讲课过度的抽象化、概念化。“以人带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活化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生命的历史。
  三、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教师就要营造文化氛围,把乡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最合适不过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宋明理学》(岳麓版)的思想深奥、晦涩,方旭老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开发设计。他以游览“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为线索展开教学,既抓住本课的核心内容——理学的形成发展,理学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又使学生感受到书院的文化气息、理学的思辨、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和气节。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丁丁老师的《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教学实录中,以学生家乡的两座教堂入手,识别它们是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导入新课教学。笔者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联系得越紧密,越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觉意识,感受乡土史的文化气息,感受历史课堂的人文魅力。
  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高考,要“务实”: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解析历史习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务虚”的一面,警惕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赵亚夫教授曾说:“历史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真善美,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教会学生诚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实际作用。一节历史课不是用来为教师赢得喝彩,而是实实在在地服务学生的人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因此我们尽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的历史情感,促成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有生命、思辨、动情的历史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
  说明:本文所选课例除文中做标注外,其他均为人教版。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
  [3]丁丁.《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实录[J].历史教学,2013(3).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强化意识  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妙趣横生,趣味难挡,快乐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快乐教学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实施快乐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实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基于2012年译林版英语教材,下文分析了结合和谐关系、有趣游戏、角色扮演、通顺口诀这四个方面的快乐初中英语教学方案,以提供英语教学的一些意见。  一、
相对城市的优越条件,乡村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就是一群“弱势群体”,这个“弱势群体”里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容乐观。我试着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从阅读开始,有所积累,学会借鉴,读写结合,学习仿创,力求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有用之路。  “动”起来之一——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好吃的孩子,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口袋里有随时可用的零花钱。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
《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沉思和命运感悟,饱含着作者对母亲泣血的深刻怀念,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澄净的思、透彻的悟,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极具精神魅力,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迪。  面对这样的经典之作,面对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流露,笔者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选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鉴赏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以下是本课教学设
2013年4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培训在连云港市举行。笔者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课题开设了一节观摩研讨课。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到课后研讨,均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实施。从课后的专家点评和自我反思来看,再次印证了重视“双基”依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笔者现就这节课的“前世今生
《春》、《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教材。说起这两篇文章,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说出《春》中的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的叔叔于勒》中故事情节(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避于勒)。究其原因,因为《教学参考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实际教学时,我们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是沿用了教参上的这种概括来引导学生概括的。久而久之,教师都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种表现  (一)学习方面  1.学业任务过重,竞争激烈,父母亲友的期望值太高,导致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不同程度的厌学是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无论成绩优劣都有所体现。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教师的抵触情绪。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表率、引领的作用。好的教学语言是讲究表达艺术的语言,能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使深奥晦涩变得浅显易懂。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笔者在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改变传统评价观念,还学生公正、科学又具艺术性的评价,让每个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苏人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会如何做人。  一、多层面塑造人的品质——初中思想政治课培养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