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诚恳地指出当前历史新课改的热情虽然高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明显了,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中不凸显历史人物,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质是“人的缺位”。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还给教师”,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即人文教育。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立意
每一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立意,既要抓住核心内容,又要领会学习本课的价值所在。例如笔者确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立意为:通过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影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治的诸多弊端,理解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修养。再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立意为: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古希腊留给后世一大政治遗产是人文精神。没有教学立意,即使学生把这两课的历史知识记得很牢,但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是否能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得人生启迪等等,这些充满人情、思想的人文气息很难散发出来。
二、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法
钱穆先生曾讲过:“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历史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教学中要关注细节,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如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教师引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个人命运,使学生认识到雅典运转民主由选官制度改为“抽签”方式,民主制度的公正性将受到严峻考验,雅典民主走向了反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的一篇教学设计中,以“华盛顿的忧虑、努力、担当、缺憾”这一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无论问题讲解还是人物评价,防止讲课过度的抽象化、概念化。“以人带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活化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生命的历史。
三、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教师就要营造文化氛围,把乡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最合适不过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宋明理学》(岳麓版)的思想深奥、晦涩,方旭老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开发设计。他以游览“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为线索展开教学,既抓住本课的核心内容——理学的形成发展,理学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又使学生感受到书院的文化气息、理学的思辨、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和气节。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丁丁老师的《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教学实录中,以学生家乡的两座教堂入手,识别它们是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导入新课教学。笔者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联系得越紧密,越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觉意识,感受乡土史的文化气息,感受历史课堂的人文魅力。
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高考,要“务实”: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解析历史习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务虚”的一面,警惕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赵亚夫教授曾说:“历史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真善美,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教会学生诚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实际作用。一节历史课不是用来为教师赢得喝彩,而是实实在在地服务学生的人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因此我们尽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的历史情感,促成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有生命、思辨、动情的历史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
说明:本文所选课例除文中做标注外,其他均为人教版。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
[3]丁丁.《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实录[J].历史教学,2013(3).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立意
每一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立意,既要抓住核心内容,又要领会学习本课的价值所在。例如笔者确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立意为:通过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影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治的诸多弊端,理解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修养。再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立意为: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古希腊留给后世一大政治遗产是人文精神。没有教学立意,即使学生把这两课的历史知识记得很牢,但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是否能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得人生启迪等等,这些充满人情、思想的人文气息很难散发出来。
二、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法
钱穆先生曾讲过:“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历史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教学中要关注细节,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如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教师引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个人命运,使学生认识到雅典运转民主由选官制度改为“抽签”方式,民主制度的公正性将受到严峻考验,雅典民主走向了反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的一篇教学设计中,以“华盛顿的忧虑、努力、担当、缺憾”这一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无论问题讲解还是人物评价,防止讲课过度的抽象化、概念化。“以人带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活化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有生命的历史。
三、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教师就要营造文化氛围,把乡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最合适不过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宋明理学》(岳麓版)的思想深奥、晦涩,方旭老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开发设计。他以游览“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为线索展开教学,既抓住本课的核心内容——理学的形成发展,理学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又使学生感受到书院的文化气息、理学的思辨、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和气节。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丁丁老师的《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教学实录中,以学生家乡的两座教堂入手,识别它们是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导入新课教学。笔者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联系得越紧密,越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觉意识,感受乡土史的文化气息,感受历史课堂的人文魅力。
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高考,要“务实”: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解析历史习题的能力。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务虚”的一面,警惕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赵亚夫教授曾说:“历史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真善美,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教会学生诚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实际作用。一节历史课不是用来为教师赢得喝彩,而是实实在在地服务学生的人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因此我们尽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的历史情感,促成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有生命、思辨、动情的历史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
说明:本文所选课例除文中做标注外,其他均为人教版。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
[3]丁丁.《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实录[J].历史教学,2013(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