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子》中的散文,巧妙地运用问句、反复句、排偶句等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修辞效果,使得文章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像万钧雷霆,雄辩有力。
关键词:问句 反问句 排偶句
《孟子》中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像万钧雷霆,雄辩有力。究其原因,句式选用所产生的强烈的修辞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问句的选用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使用了大量的问句,这本是毋庸赘言的,但是,《孟子》散文使用的问句对其文章气势、论辩所起的作用与别的语录体散文相比却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孟子》散文中问句的使用特色。
《孟子》散文中的问句,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一)一般问句,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
这种问句在《孟子》中比比皆是。例如:
(1)“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之平陆》)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文王之囿》)
这些问句,都是用在文章的开头,即开头一句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从而引起了下文。用这种方式开头,开门见山触及论题,很自然、很直接地就导入了正文,使得文章一开始就干脆、了当,富有力感。
不仅如此,《孟子》中有很多章,从头至尾,自始至终都在使用问句,简直可以说,它们都是由问句构成的。这一个个问句,像一个个枢纽,把全章的各个段落紧紧地联系成一个个整体。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各个段落之间共使用了十五个问句,这些问句在上述话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又引起了下文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如此承前启后,把各个段落连在了一起,使整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使用问句,目的非常明确,都是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论题而精心设计的。例如《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章:
(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它。
这一章,首先连设两个比喻,提出了两个问题,让齐宣王自己得出“弃之”和“已之”的结论,然后又运用类推方法,进一步提出“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逼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它”。“顾左右而言它”活画出了齐宣王理屈词穷、欲罢不能、欲怒不得的尴尬窘态。这一章,连续运用了三次“则如之何?”,这三个问句,不但将上下文连在一起,而且由小及大、由私到公、连连引起,渐入题旨,一步步将论题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孟子》每一章、每一段中的问句都是针对某个问题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精心设计出来的。因此,《孟子》中的一般问句从形式上来看,起到了连接上下文、过渡文章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起到了深化论题的作用,大大增强了逻辑论辩力量。
(二)设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答
(4)“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性犹湍水也》)
(5)“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士何事》)
这种设问句,突出、强调了谈话重点,掀起了一个波澜,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思考,但不等对方回答,自己紧接着又马上作答,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话语间的时间间隔,使话语间的节奏加快,促进了文章气势的形成。
(三)反问句,只问不答,寓答于问
这种反问句在《孟子》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据粗略统计,运用了七十多次。例如:
(6)“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叟不远千里而来》)
(7)“以许子之言,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这几例反问句,都是用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像这种用反问句构成的结尾,言虽已尽,意却无穷,达到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大大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二、反复句的选用
《孟子》散文中的反复句形式多样,有的是字词完全相同的句子的反复,有的是部分字词相同,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且句型也完全相同的反复。运用反复句,使得文章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律美。例如《庄暴见孟子》章,两次重复使用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事君者》章也两次使用了“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再如《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的开头是:“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文章的结尾又一次重复了“(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叟不远千里而来》章的开头是:“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其结尾是:“王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由于在一篇文章中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子,前后呼应,反复突出,强调某一个论题,从而大大渲染了论辩的气氛,加强了辩论的气势。
《孟子》不但反复使用字词完全相同的句子,有时还把表义相同(近)的同一个句型反复使用,以增强气势。例如:
(8)“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所谓故国者》)
上面这个排比句是由三个复句构成的,第一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两次使用“未可也”,加以强调,并与第三个分句进行比较,突出了国人的重要。第二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两次重复使用了“勿听”,第三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也是两次重复了“勿听”,而且都是与各自后面的第三个分句进行对比,反复突出了国民的重要。不但每一个复句内部都使用了反复手法,而且纵观这三个复句构成的排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复句的部分字词也是相同的,句型结构也完全相同,作者运用这种部分字词相同、句型结构也相同的反复手法,更加强调突出了国民的重要。
有时还用表义相同的同一句型构成段落反复。例如:
(9)“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庄暴见孟子》)
(10)“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庄暴见孟子》)
这种用相同句型,只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词而形成的反复,看似拙而实巧,看似重复而不觉其啰嗦,看似烦琐而实有力量,大大增强了语势,壮大了文势!
三、排偶句的选用
排偶句包括排比句和对偶句。排偶句在《孟子》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对偶句使用了二百多次,排比句也用了不下于七十五次。我们先看对偶句。
《孟子》散文中的对偶句既有工对,又有散对,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大量对偶句的使用,使得《孟子》散文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辩论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例如:
(1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叟不远千里而来》)
(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叟不远千里而来》)
(13)“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齐桓晋文之事》)
(14)“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同上)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同上)
例(13)、(14)、(15)都是选自《齐桓晋文之事》章,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孟子》中经常出现大量对偶句,有时一个段落,甚至全章都是由对偶句构成的。例如《鱼我所欲也》章,除了个别句子外,几乎全章都是由对偶句构成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辩论起来铿锵有力,气势充沛,文采横溢。
如果说对偶句造成了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美,那么排比句则造成了文章的气势美。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揭露齐宣王之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当返本推行王道,“保民而王”。全章用一系列的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事,以壮文势。当孟子反问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连用三个排比句加以回答:
(16)“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孟子故意引出齐王有大欲,但齐王“笑而不言”,孟子于是问:
(1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一连运用了五个句子构成排比以蓄文势,故意铺开,烘托下文,紧接着又连用四个排比短句,直接道出了齐宣王之“大欲” :
(1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这个排比,宛若洪水开闸,势不可挡,使得齐王无法置辩。紧接着孟子又故作险语“后必有灾”,逼使齐王不得不虚心下问。孟子又举出了邹楚之战作比喻说明:
(19)“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只有发政施仁,齐宣王才能够“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紧接着又连用四个句子构成排比煞尾,进一步说明了反本施仁的好处: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整篇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一气呵成,使得句式整齐,声调铿锵,气势雄壮,犹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由此可见,孟子运用排比句,大大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论辩的说服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散文之所以气势磅礴,雄辩有力,与大量地使用问句、反复句、排偶句是分不开的。
(亓静 山东莱芜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
关键词:问句 反问句 排偶句
《孟子》中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像万钧雷霆,雄辩有力。究其原因,句式选用所产生的强烈的修辞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问句的选用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使用了大量的问句,这本是毋庸赘言的,但是,《孟子》散文使用的问句对其文章气势、论辩所起的作用与别的语录体散文相比却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孟子》散文中问句的使用特色。
《孟子》散文中的问句,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一)一般问句,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
这种问句在《孟子》中比比皆是。例如:
(1)“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之平陆》)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文王之囿》)
这些问句,都是用在文章的开头,即开头一句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从而引起了下文。用这种方式开头,开门见山触及论题,很自然、很直接地就导入了正文,使得文章一开始就干脆、了当,富有力感。
不仅如此,《孟子》中有很多章,从头至尾,自始至终都在使用问句,简直可以说,它们都是由问句构成的。这一个个问句,像一个个枢纽,把全章的各个段落紧紧地联系成一个个整体。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各个段落之间共使用了十五个问句,这些问句在上述话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又引起了下文对这些问题的答复。如此承前启后,把各个段落连在了一起,使整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使用问句,目的非常明确,都是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论题而精心设计的。例如《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章:
(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它。
这一章,首先连设两个比喻,提出了两个问题,让齐宣王自己得出“弃之”和“已之”的结论,然后又运用类推方法,进一步提出“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逼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它”。“顾左右而言它”活画出了齐宣王理屈词穷、欲罢不能、欲怒不得的尴尬窘态。这一章,连续运用了三次“则如之何?”,这三个问句,不但将上下文连在一起,而且由小及大、由私到公、连连引起,渐入题旨,一步步将论题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孟子》每一章、每一段中的问句都是针对某个问题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精心设计出来的。因此,《孟子》中的一般问句从形式上来看,起到了连接上下文、过渡文章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起到了深化论题的作用,大大增强了逻辑论辩力量。
(二)设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答
(4)“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性犹湍水也》)
(5)“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士何事》)
这种设问句,突出、强调了谈话重点,掀起了一个波澜,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思考,但不等对方回答,自己紧接着又马上作答,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话语间的时间间隔,使话语间的节奏加快,促进了文章气势的形成。
(三)反问句,只问不答,寓答于问
这种反问句在《孟子》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据粗略统计,运用了七十多次。例如:
(6)“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叟不远千里而来》)
(7)“以许子之言,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这几例反问句,都是用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像这种用反问句构成的结尾,言虽已尽,意却无穷,达到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大大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二、反复句的选用
《孟子》散文中的反复句形式多样,有的是字词完全相同的句子的反复,有的是部分字词相同,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且句型也完全相同的反复。运用反复句,使得文章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律美。例如《庄暴见孟子》章,两次重复使用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事君者》章也两次使用了“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再如《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的开头是:“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文章的结尾又一次重复了“(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叟不远千里而来》章的开头是:“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其结尾是:“王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由于在一篇文章中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子,前后呼应,反复突出,强调某一个论题,从而大大渲染了论辩的气氛,加强了辩论的气势。
《孟子》不但反复使用字词完全相同的句子,有时还把表义相同(近)的同一个句型反复使用,以增强气势。例如:
(8)“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所谓故国者》)
上面这个排比句是由三个复句构成的,第一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两次使用“未可也”,加以强调,并与第三个分句进行比较,突出了国人的重要。第二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两次重复使用了“勿听”,第三个复句的前两个分句也是两次重复了“勿听”,而且都是与各自后面的第三个分句进行对比,反复突出了国民的重要。不但每一个复句内部都使用了反复手法,而且纵观这三个复句构成的排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复句的部分字词也是相同的,句型结构也完全相同,作者运用这种部分字词相同、句型结构也相同的反复手法,更加强调突出了国民的重要。
有时还用表义相同的同一句型构成段落反复。例如:
(9)“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庄暴见孟子》)
(10)“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庄暴见孟子》)
这种用相同句型,只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词而形成的反复,看似拙而实巧,看似重复而不觉其啰嗦,看似烦琐而实有力量,大大增强了语势,壮大了文势!
三、排偶句的选用
排偶句包括排比句和对偶句。排偶句在《孟子》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对偶句使用了二百多次,排比句也用了不下于七十五次。我们先看对偶句。
《孟子》散文中的对偶句既有工对,又有散对,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大量对偶句的使用,使得《孟子》散文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辩论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例如:
(1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叟不远千里而来》)
(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叟不远千里而来》)
(13)“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齐桓晋文之事》)
(14)“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同上)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同上)
例(13)、(14)、(15)都是选自《齐桓晋文之事》章,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孟子》中经常出现大量对偶句,有时一个段落,甚至全章都是由对偶句构成的。例如《鱼我所欲也》章,除了个别句子外,几乎全章都是由对偶句构成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辩论起来铿锵有力,气势充沛,文采横溢。
如果说对偶句造成了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美,那么排比句则造成了文章的气势美。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揭露齐宣王之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当返本推行王道,“保民而王”。全章用一系列的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事,以壮文势。当孟子反问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连用三个排比句加以回答:
(16)“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孟子故意引出齐王有大欲,但齐王“笑而不言”,孟子于是问:
(1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一连运用了五个句子构成排比以蓄文势,故意铺开,烘托下文,紧接着又连用四个排比短句,直接道出了齐宣王之“大欲” :
(1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这个排比,宛若洪水开闸,势不可挡,使得齐王无法置辩。紧接着孟子又故作险语“后必有灾”,逼使齐王不得不虚心下问。孟子又举出了邹楚之战作比喻说明:
(19)“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只有发政施仁,齐宣王才能够“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紧接着又连用四个句子构成排比煞尾,进一步说明了反本施仁的好处: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整篇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一气呵成,使得句式整齐,声调铿锵,气势雄壮,犹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由此可见,孟子运用排比句,大大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论辩的说服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散文之所以气势磅礴,雄辩有力,与大量地使用问句、反复句、排偶句是分不开的。
(亓静 山东莱芜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