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英美的诗歌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戏剧性独白。这种表现形式很明显区分开了诗人和独白者,在表现独白者内心世界以及塑造其性格上面都极具戏剧性。这种表现形式发源于六个多世纪以前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解体的时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戏剧性独白也逐渐成为英美文学中影响极为深远的传统。
  关键词:戏剧性独白;英美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引言:
  戏剧性独白在英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艺术性独白和传统的抒情体诗文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这种表现形式在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等方面可以更加的客观。戏剧性独白在漫长的成长历史中受到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当前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在这个漫长的成长历史中,戏剧性独白还发展出了怨诗、信体诗、幽默型口语独白三种主要形式。
  一、戏剧性独白的发展
  戏剧性独白英文名为the dramatic monologue,這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常存在于英美的诗歌还有相关的文学作品中。现代英文诗歌传统发源于英国的中世纪末期,英文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很多阶段,但无论哪个阶段都会有诗人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诗歌创作[1]。1837年6月20日到1901年1月22日,这个时期英国的君主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这个时期也是应用戏剧性独创作诗歌非常繁荣的阶段,是维多利亚时期所有文学表现形式中最为流行和生命力最为旺盛的。
  二、戏剧性独白的特征
  (一)客观性
  客观性是戏剧性独白最明显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文学作品中对事件进行介绍以及对人物进行刻画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完成的,虽然文学作品因此显得主观性比较强,但是这种主观性与作者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多大关系。看待这样的文学作品,要将作者自身和独白者区分开,独白者的一切行为都是非常客观的,虽然独白者的思想观念和作者没有差别,而且有可能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但是这对戏剧性独白的客观性没有任何影响。
  (二)双重声音
  这一点指的是独白者的声音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作者的声音。作者的声音是隐藏在独白者声音中的,可以说在感情的表达上是非常含蓄的,并没有像抒情诗那样直接的发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的表现形式让整个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强,而且读者在这其中还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比如勃朗宁的文学作品多是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针对其作品不同观点的讨论。
  (三)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情感并不是戏剧系性独白的主要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人物独白对一部作品而言并不是最精彩的部分,独白话语之间的各种变化才是其中的精髓,读者在深入阅读中可随着这种变化感知其心理变化,从而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进而了解到前文所没有讲到的隐秘事件,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戏剧性独白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不仅更加具有艺术性,而且人物形象也更加深刻[2]。
  三、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的形势
  (一)怨诗
  这种诗体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主要通过特定的人物来表达哀怨之情,在15世纪的中期很多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怨诗在文艺复兴时期数量开始大大增加,这种诗体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作者,我们熟知的莎士比亚就来自于这个时期。怨诗在18世纪中期因浪漫主义的兴起而又一次得到了发展,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怨诗中的戏剧性独白客观性更强,独白者的主观性进一步的得到强化。
  (二)信体诗
  信体诗是以第三人称来表达情感的形式,通常其表达的情感都是痛苦、感叹以及思考等[3]。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表达形式的应用开始增加,它的大范围应用也是基于人们越发的理性,因此也导致了怨诗的应用逐渐减少,从而也就给信体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例如蒲伯创作的《艾罗莎致亚贝拉的信》,其对信体诗这种形式的运用在所有的传统英美文学作品中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三)幽默性口语独白
  这种表现方式在14世纪的70年代的乔叟就开始运用了,他通过使用生动的独白口语来创造作品中的场景,同时用幽默的独白的塑造人物性格。幽默性口语独白可以说是发源于英国成长于英国的独特文学表现形式,在塑造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上这种形式都特别的合适,渐渐的这种表现形式也成为了 戏剧性独白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结束语:
  基本上所有英美诗人都应用戏剧性独白进行过创作,这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势经过了漫长发展,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哪怕是今天戏剧性独白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戏剧性独白将会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我-你”关系——论勃朗宁戏剧性独白的戏剧性[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02(01):75-84.
  [2]吴珊.论中国现代新诗中的戏剧性独白——以卞之琳《酸梅汤》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9):80-83.
  [3]骆谋贝.华兹华斯的实验精神对英国诗艺的新发展——论《抒情歌谣集》中传统歌谣影响下的戏剧性技巧[J].当代外语研究,2015,21(03):73-77.
其他文献
摘 要:李玉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亦是当时活跃于曲坛的“苏州派”的代表人物。以清朝建立为节点,可以将他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表现世态人情,后期则着眼于历史兴亡。《占花魁》取材自冯梦龙编订的《警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历来被视为他前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根据当前的研究结果,学者们对“情”与“理”的关系解释纷纭。本文在与原作的对比中,对其叙述层次进
摘 要:2017年热播连续剧《白鹿原》中,多有围绕祠堂开展的剧情。祠堂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精神的物化体现,是宗族重大事物活动的聚集地。宗祠文化体现了奉先思孝、向贤向善、个体启蒙等思想,具有个体社会化与道德养成、集体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增强及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涵养等社会功用。  关键词:《白鹿原》;宗祠;宗祠文化;社会功用  作者简介:唐玉杰(1994.9-),男,汉族,海南儋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 要:近年来,不论是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女性都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追赶着男性。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很多方面的数据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现代女性是不容小视的。而这一年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步调改变趋势上可见一斑。这一理念在外国电影中相较于中国有更长的历史。电影《时时刻刻》就是如此,可以说,它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所以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其蕴含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
摘 要:作为第六代新锐女导演的佼佼者─李玉,一直以来被認为是“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其影片一直被认为“新女性主义电影”,本文从她的人生经历和电影分析入手,意在指出其影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影片,她影片中展现的更多的是她的独特的人性感悟和强烈的作者意识。  关键词:李玉;电影;感悟;意识  作者简介:冯祺琦,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
摘 要:《三块广告牌》以其女性作为绝对主人公的视角在上映之初就引发一阵热潮,它故事的独到性与人物内心刻画的细腻性都称得上是一部佳作。影片着重于挖掘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转变从而推动整部电影的发展。影片中所携带的意义也值得观众在观影之余久久回味。115分钟的时长将这部经典美国叙事的影片恰如其分的展现给观众。  关键词:《三块广告牌》;电影;意义  作者简介:刘嘉(1995.10-),女,汉族,甘肃省天水
摘 要:埃及电影《黑蜂蜜》讲述了已习惯美国生活的埃及青年Masry重归故土后,经历了对祖国由困惑到接受,到最后热爱的情感变化的故事。笔者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用二元对立的方法从电影题目、故事情節、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对电影中所涉及的二元对立项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揭示电影所要表现的内涵以及主题。  关键词:二元对立;黑蜂蜜;埃及  作者简介:董佳慧(1994.5-),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