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效能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有意识教育来完成的。有意识教育存在着将知识抽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的深度关怀等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进行补充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平等性、多样性、隐蔽性、愉悦性等特征,能通过主体人格的感召,愉悦教育情境的创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得人格自由,调节人格结构,丰富人格内容,促进人格的自性化发展,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无意识教育 大学生 人格塑造 效能分析
  [作者简介]梁炳辉(1981- ),男,河南驻马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工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63-02
  人格,指的是人的品性、道德情操、修养境界等。健康的人格是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诸人格要素的优化组合。人格的养成是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包含对自我的探索、发现、肯定和提升,其最终目的不是对某种抽象的原则和规范的接纳,也不是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与防范,而是唤醒和弘扬人性中的善性,让其懂得尊重自身的精神价值,成为具有德性的人。在现实中,大学生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意识教育来完成。在教育方式上,偏于单向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忽视了大学生非理性因素等品格的培养,同时还遵循“美德袋”式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度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呈现服从说教的意识减弱,逆向思维增多,自我判断、自我关注、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个体意识增强的人格特质,这些都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平等对话、身心自由和安全舒适感,有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意识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具有对话的平等性、人格的感召力、目标的隐蔽性、情感的愉悦性、环境的浸染力、载体的渗透性等特征。相对有意识教育而言,能强化教育的艺术,扩充教育的空间,更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提升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个体提升内省力,塑造出更理想的人格,为大学生人格养成提供了另一条重要途径。
  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
  无意识教育作为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相对“有意识教育”而言的。其作为一种无形和潜在的教育力量,不需要意志努力,侧重于利用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主要起到感化作用,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各种文化、活动和宣传媒介为载体,在大众传媒的牵引下,让教育者发出的刺激信号来挖掘、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激发他们的自省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让受教育者在一种完全自由和愉悦的熏陶感染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丰富想象力,启发灵感,感受人性的自由,获得自我同一性,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开放、平等、创造和主动参与意识,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和人格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1.无意识教育蕴涵的情感愉悦性帮助大学生获得自由人格。无意识蕴涵的情感愉悦性特征使无意识教育较其他的教育而言更生动形象,更容易打动人心。情感教育在人的接受系统中居于最高层次,愉悦的教育情境是发展人认知能力的动力,当人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情感能获得有效表达,心理能量能得到充分释放。无意识教育能通过形象性、典型性的塑造给主体创造愉快而轻松的教育情境,以此来顺应人情感的特点和需求,不时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激情和心理潜能,让受教育者的情绪体验和想象力变得丰富,非理性因素得到解放,创造性思维变得活跃敏捷,并在一种陶醉、愉悦、亢奋、激动等愉快的情绪中被熏陶,情感中的尊严感和使命感得到空前的洗礼和升华,人格也得到空前的自由。
  2.无意识教育倡导的平等性为大学生人格成长创设良好情境。无意识教育倡导的平等性推崇的是一种平等和民主的双主体的存在,能有效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为其人格成长创设愉悦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所谓的平等性是指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表现出最直观的关系是脱掉由于监督、禁忌所造成的虚假面具,表达出真实的意见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的主体彼此都具有精神领悟的能力,交往中更多的是超越知识进行交流与沟通,不断地进行双向理解。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主动、自觉地去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传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情绪波动,这种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感应所产生的共鸣,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能达到奇特的教育效果。
  3.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特征让大学生获得人格的自性化发展。人格发展最终就是自性的实现。如果人格要获得精神和心灵上最大可能的圆润和谐与统一完整,需要自性化的发展。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无教、无意、无形、无声的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的潜隐性教育,它不搞形式单一、模式固定、言语直白的教育动员和政治宣扬,也没有开门见山的直述道理和引经据典的劝导,其讲究的是教育的艺术性,将教育的内容、意向、目的进行潜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积极引导,悄悄将教育的意图和内容润入学生的心田,使其获得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自主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顿悟,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内化为受教育者强烈的信念和意志,让受教育者获得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最终让受教育者得以重构自我概念,调节自我认知,发挥自我潜能,激发自我力量,产生一种自觉追求,促使受教育者去实践,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与整合,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实现人格的整合和完善,获得自性化的发展。
  4.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将大学生人格塑造从时空限制中解放出来。传统的有意识教育通过采取正规的教育形式,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的教育和塑造,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无意识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性教育。这种渗透性和多元性特征能突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主的单一教育场景和讲究固定教育模式的教育方法,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极走向多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能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塑造。这种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更注重在每个教育的环节中加强情景的创建,让受教育者在不露声色的情境中受到无形的影响和暗示,且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熏陶,达到自我感受、自我顿悟和自我升华的成效,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和谐圆润的人格。
  无意识教育中主体人格的感召激发大学生的人格仿效。主体人格的感召就是通过一个个具有高尚人格的生动、具体、形象、感人的典型,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启迪教育,用道德范型来满足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在对道德范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心比心,产生感动、赞叹、崇敬、仰慕等一系列积极的情感,在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推动下产生效仿的动机。同时因为道德范型就在大学生的身边,亲切、自然也容易促使大学生产生效仿的动机。这些以真实性为基础的道德范型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影响着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他们的带动下,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激发,想象力变得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创造性思维变得活跃,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服从教育,主动要求对自我进行提升和充实,并联系实际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剖析、自我认识,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人格结构的顶端层次,获得健全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龚志宏.论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薛红亮.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隐性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10(2).
  [3]张浩.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J].东岳论丛,2007(7) .
  [4]董立刚.关于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4(7).
  [5](前苏)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其他文献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辩证发展关系。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阐述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共同体是以共同体的视角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深度合作的利益结合体,是转型时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深化校企合作制度的
对农作物品种培育工作的评价在农业科研评价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长期以来以年度通过审定品种等级和数量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方式与目前
走进大学校园,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广告充斥着校园的宣传栏,计算机二级、注册会计师、商务英语、雅思、电子商务师、软件程序员、驾驶证……花样繁多。  “技多不压身”,在校大学生虽然尚未踏出校门,但就业压力已经使“早做打算”成为大家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考证、考级作为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砝码,除了要攻克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比较传统的考试外,大学生对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也兴趣甚浓,相关
将模糊理论应用于工程质量等级评价,给出了一种优质工程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影响评价对象的模糊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本文结合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经验,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认真分析研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交通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内涵建设和实训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带来的
近年来,孝感市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助推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总结孝感市农民合作社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中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中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区域间农业科研单位协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