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98年开始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启动,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会计模式性变革,说明事业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向企业会计准则并轨、向国际接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主体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180-01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会计原则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二)修正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应采取渐进式转变的方式,先行业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
二、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及其修正方法的探讨
现行制度为核算固定资产,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基金;同时规定固定资产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由此,带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以下缺陷:
(一)购置固定资产。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
(二)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种会计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但上述分录的对应关系显得有些牵强,令人费解,未能直观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有什么必然联系;同时造成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
(三)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三、收入与支出核算的差异
(一)收入。《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方能确认收入的实现: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集团确认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是一种商品,因而适用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只有在广告确已播出,广告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确认广告收入的实现。而在目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下,只要收到客户的款项,即确认为收入,实际上,很多时候广告尚未发布,或者发布的时间、价格等要素尚未确定,与广告收入相关的成本也无法计量,而且客户此时也未将已支付的款项作为成本处理。
(二)支出。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其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划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相应地,事业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
事业单位,所有支出要求按使用方向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基本支出中再细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块,项目支出中再分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三块,在每块下面又分列出若干项明细支出。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现在的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经营性支出,并且占总支出比例逐渐在上升。经营性活动也是为了营利,那么,支出的发生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判断标准,再进行这种分类核算是既无必要,也是不科学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正确计算的成本耗费,所反映的现金收付与收入、费用没有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分配费用,难以核算产出成本,并将成本与预期的绩效成果进行配比,从而不利于明确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晓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改进[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07).
[2]戴琼.基于实践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0(13).
[3]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0(0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主体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180-01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会计原则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二)修正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应采取渐进式转变的方式,先行业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
二、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及其修正方法的探讨
现行制度为核算固定资产,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基金;同时规定固定资产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由此,带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以下缺陷:
(一)购置固定资产。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
(二)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固定资产,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种会计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但上述分录的对应关系显得有些牵强,令人费解,未能直观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有什么必然联系;同时造成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与以其他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不一。
(三)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三、收入与支出核算的差异
(一)收入。《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方能确认收入的实现: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集团确认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是一种商品,因而适用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只有在广告确已播出,广告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确认广告收入的实现。而在目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下,只要收到客户的款项,即确认为收入,实际上,很多时候广告尚未发布,或者发布的时间、价格等要素尚未确定,与广告收入相关的成本也无法计量,而且客户此时也未将已支付的款项作为成本处理。
(二)支出。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其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划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相应地,事业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
事业单位,所有支出要求按使用方向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基本支出中再细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块,项目支出中再分为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三块,在每块下面又分列出若干项明细支出。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现在的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经营性支出,并且占总支出比例逐渐在上升。经营性活动也是为了营利,那么,支出的发生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判断标准,再进行这种分类核算是既无必要,也是不科学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正确计算的成本耗费,所反映的现金收付与收入、费用没有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分配费用,难以核算产出成本,并将成本与预期的绩效成果进行配比,从而不利于明确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晓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其改进[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07).
[2]戴琼.基于实践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0(13).
[3]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