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的普世伦理道德教育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zhan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方面造成的当代道德意识的孤立、萎缩和倒错迫使人类寻求全球意识下的一种新的伦理概念,即普世伦理。现代教育的取向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普世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普世伦理 道德教育 生活教育 理解教育 传统伦理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
  
  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一筹莫展之时人们再度将视线投向道德以及伦理。现代教育的取向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人类普世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教育已被赋予解除当代社会和人类危机的新的意义。学校的普世伦理道德教育该如何进行和开展?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试作出说明。
  
  1 全球视域下的普世伦理
  
  在全球意识关照下的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文化趋势走向。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概念,普世伦理没有任何全球性意识形态的诉求,也不是一种凌驾于各种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上、并具有强制支配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理论野心的宰制性道德理论,而毋宁说,它只是一种基于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性价值观念之基础、并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为主题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概念。
  
  2 学校作为普世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高尚的道德观念在人们的头脑和国家事务中似乎变得日益模糊和淡漠了。毫无疑问只有教育才能逐渐填补人们精神和道德观念方面与日俱增的空白,帮助我们去面对当今社会及不久的将来所产生的各种新的威胁和挑战。
  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或者说是教育的核心,然而它却不幸地成为了当代教育的缺失。重申道德教育,本身就是校正现代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
  
  3 生活教育和理解教育以及传统伦理教育
  
  中国道德教育的低效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呼唤最本真的回归教育——生活教育、理解教育以及传统伦理教育。
  3.1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陈述他的教育经验时说:“要求每个人从幼年起就会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更侧重于人性丰满和人性发展的生活教育表明了人们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渴望,也明确地显示了教育的人文主义转向,它意味着教育向“人”的回归。这一转向和回归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以往教育目中无“人”的弊端,也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创造我们的可能生活,所以,这一转向和回归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它必将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普世伦理而言,生活教育有助于民主、自由、平等、关怀等品质的形成,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环境以及全人类的共同美好未来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和价值。
  3.2理解教育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是《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将视线更多地转向了人,它主要要解决的是人对人的理解、关心、合作人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理解教育有助于普世伦理当中宽容、理解品质的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使人掌握有助于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标准,而且应该致力于使他学会尊重其他文化。这种人道主义的伦理标准要求人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在接受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只要这种差异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那么它就不同于排斥——使世人有更多的相互理解、更有责任感和更加团结。
  3.3传统伦理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资源,如儒、道、釋三大伦理谱系以及其他一些边缘性的道德思潮都是当今我们在思考普世伦理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道德文化资源和伦理精神。儒家伦理传统中关于以“礼”维“德”的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关于由“孝”而“忠”的得家庭伦理推演社会伦理的道德思维方法;关于我们思考和探究普世伦理的基本秩序,反思和检省现代人类所日感困惑的家庭伦理问题,以及反省和承诺人类普遍责任等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资源借鉴意义。植根于本土文化,立足于可以作为普世伦理元素的民族伦理的肥沃土壤,把“和为贵”、“仁、义、礼、智、信”、 “君子慎独”等理念可以作为我国普世伦理道德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要注重筛选和提炼,不能盲目地、不分良莠,以免背道而驰。
  
  4反思
  
  普世伦理道德教育将怎样在当代学校的现实教育中践行,不只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尤其是在普世伦理理念并没有广泛深入国际公民的前提下。当代学校应该承担起普世伦理教育的重任,在教育充满着种种问题,教育事实同时违背着普世伦理原则的情况下,普世伦理道德教育的真正践行有待于人类用实际行动作出最后的解答。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2001.4 .
  [3]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它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处于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就要灵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授方法,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发挥信息技术直观、交互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积极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
摘要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予以厚望。毋庸置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落脚点应放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学计划的中心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本文拟就全优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几点综合性艺术特征,谈谈如何构筑理想的成功课堂。  关键词教学质量全优课堂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识码:A    1 师德    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润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实践合理分解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教学有方法,但无定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人们普遍推崇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广大教师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实践还有待时日,特别是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是难以改变初衷。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