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北大精神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24922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年,北京大学将庆祝建校110周年。作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乃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大学,百余年历史中,北京大学在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孕育、生成和传承着自己的一种文化,它的精髓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北大精神”。
其他文献
2007年4月28日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李大钊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论坛——暨纪念李大钊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等重要科研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的代表共计30余人与会。
把黑格尔与德里达进行对照,我们会发现:黑格尔思考的是法的自由原则,在这个原则上能够有法的建筑。而德里达在公正和暴力之间的张力区域中理解法,那里不可能有建构,而只有解构。面对西方传统和当代思想我们自身如何能够占据一个区别于后现代的立场?当代思想的整体性区分已经为我们打开对人性的居住的记忆。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
厄内斯特·勒南(Renan Ernest 1823—1892),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是法国当时少数几位在各方面都堪比德国思想家的人物(汤普森语)。《耶稣的一生》,是他的煌煌巨著《基督教起源》的第一部,其中译本已经看见两个了。两个译本都提到1863年《耶稣的一生》出版的盛况(一年内重印10次)和它为作者赢得的巨大声誉,“截至1927年,仅大英博物馆就收法语、英语、德语、俄语和意大利语的评判著作180多部”,可见作者辉煌的荣名!
2007年4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2007年“法律、艺术与人文关怀”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本次论坛的倡导与支持者、罗中立奖学金赞助人仇浩然先生与许多著名的法律人、艺术人以及广大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律、艺术与人文关怀的主题。
水,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解释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氢氧化合物;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以固态或气态存在。水是生物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期刊
北京大学近日举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些共识和理论成果。
请允许我先讲一则北大人的轶事。八十年代初始,刚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不久,我校人文学科的一位老教授招了两位女弟子。开学第一天迎新会后,老教授跟这两位女弟子说:明天上午八点正,我们在北大图书馆南门集合,我带你们到工具书阅览室去上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