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滇文化器物上的猴装饰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lx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文化是战国秦汉时期古滇人创造的一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主要分布于今云南滇池周围。滇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铜器等物品上大量采用写实性的动物造型作为装饰题材。这些动物不下数十种,猴是其中较多者之一,但与最常见的牛、虎、蛇等相比,过去很少引人关注。实际上,滇文化器物上的猴装饰不仅造型精美、构思巧妙,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出猴在古滇人社会生活及文化观念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值得作一专门考察。
其他文献
南宫后底阁遗址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的一项重要新发现。整个遗址面积较大,发现水井、墓葬等遗迹,并有汉代遗物,可能是一处长期沿用的城镇遗址。2006年的发掘地点应是一处佛寺遗存,出土大量佛像及鸱吻、瓦当等构件,其中200余件不同体量的北朝隋唐汉白玉造像尤为引人注目。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刘贺曾经拥有的西汉中期《论语》抄本,近于《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齐《论语》系统[1],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但竹简保存状况不佳,整理较为困难,至今仍只能利用清理揭剥时扫描的红外图像释读出部分文句。目前的印象是,简本与今本文句相似程度较高,差异多表现在虚词和用字习惯上;但也有一些实质性异文,与今本含义有重要差别,值得尽早刊布,以供学界讨论。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5000余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包括众多珍贵典籍和历史性文书档案,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墓葬发掘简报、展览图录等,已对简牍进行了介绍[1],这里仅就医书中保存相对完好的"房中"简再谈些初步认识。"房中"简共约60枚,简文多残断,完简字迹亦基本残泐,完简容字37~39字,与《礼记·中庸》《曲礼》《论语·述而》以及"祠祝""葬赋""六博"和《易占》等同出于一个竹笥。
西李门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的河西镇,距离高平市区约10公里(图一)。村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4处[1],其中二仙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村选址讲究,布局因形就势,且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杰出代表。2016年,西李门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大刘台山遗址位于辽宁省锦州凌海市板石沟乡大牛村大刘屯西侧的一处低矮山丘上,小凌河从山下的东、西、南三面环绕而过,距锦州市区约12公里(图一)。遗址位于小凌河的一级台地上,北面为断崖,中心点坐标为北纬41°11′12″,东经120°56′41″,海拔72米。
2004年4月,为配合陵侯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1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原村西北约800米处(图一)。这12座墓葬包括砖室墓4座、土洞墓7座、土坑墓1座。其中,M1为砖室墓,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且纪年明确。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2018年8~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阳泉市文物局和盂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山西省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北200米处发现的两座砖室墓(编号M1、M2)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西南距盂县县城约8公里,东南距牛村镇约3.5公里(图一)。两墓南北错列而置,规划有序,应属同一家族,M1位于M2东南,两墓之间还发现一座明堂(编号H1),M2和H1被一座现代墓坑打破(图二)。现将本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