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当慎行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师生同考,有人说是“防止职业倦怠促专业发展的良药”,也有人说是“同考折射短视教学管理观”,观点莫衷一是。师生同考之所以引起这么多非议还是在于其出发点。笔者认为,“师生同考”不是不可以尝试,但是“同考”的目的、方式、评价需要进一步设计和厘清。
  ——“师生同考”的目的是否明确端正?
  “师生同考”不是冲着学生,而是冲着老师。因为学生考试由来已久,考试用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查掌握程度;教师参加学生的考试,同题、同时、同场、同批改,这样的考试不多见。我们应该问一问,让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道考试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考试中学会考试,从而学会教学,学会教育,如果方式得当,这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可以尝试;但是,如果是为了治其态度,变其待遇,以此作为压制教师、让其服从的手段,那么,这就成了“控制型”的教师管理,这样的目的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管理格格不入。
  ——“师生同考”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情?
  教师不是不可以考试,而是要看考什么和怎么考,“师生同考”更是这样,需要合情合理。教师考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教学法等等,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让教师考学生的试卷,情形就发生了变化,值得讨论。笔者主张师生可以“同题”、“同时”,但无需师生“同场”、“同批改”。考试可以在办公室进行,没有时间的限制,还可以相互讨论,这样,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师生同考”的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
  用效果衡量行为是一种常规的方式,“师生同考”的效果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将教师考试的成绩在保密的情况下仅供参考,对于教师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用一张试卷衡量千差万别的教师,如果用统一的分数线评价教师,甚至与奖金、评优等挂钩,显然有太多的不合理性。因为其中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考得好的教师担心下次考试,考得不好的教师备受打击,与发展性评价背道而驰,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少弊多。
  编辑:陈富祥
其他文献
针对图书购买的个性化需求与管理需要,提出一种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的个性化图书推荐平台.本文首先对个性化推荐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对系统整体架构、功能模块、运行
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在我国的社会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经济结构还是一个长久的趋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展市场经济,如何处理好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
通过对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等一系列与质量体系管理相关的概念的研究,及对体育服务产品质量构成要素等问题的初步探讨,从而帮助体育服务组织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其管理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专业阅读;  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日记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7—0025—01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专业阅读——为优秀教师的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24—01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角。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革新,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彻底动摇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新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
以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为例,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其现状及开展途径进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从事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数据规模逐渐扩大。互联网上的商家希望了解竞争对手及其信息,以调整经营策略。提出一种利用RDF三元组的语义特征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