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治理研究高端论坛暨首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

来源 :中国行政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2018年3月31日,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治理研究高端论坛暨首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新时代中国治理研究议题,见证首届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应邀参加会议,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肖滨教授主持会议。
其他文献
会议纪要是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常用的一种公文形式。从法律角度看,会议纪要属于政府信息之范畴,但从行政决策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用角度看,会议纪要也可能具有内部性、讨论性、过程性信息的特点。因此,对于会议纪要是否公开问题,应当在利益衡量和比例原则的法理基础上,引入基本的判定逻辑和操作性规则。会议纪要应否公开的判定,在逻辑上应当分析会议纪要所记载的信息内容而非会议纪要这一信息形式;在操作规则层面,应考虑信息的空间、时间、内容、功能四要素来判定过程性、讨论性信息。对会议纪要应否公开问题,当前既需要在实践层面对一些认
大学章程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是大学自主办学的依据和指导其办学行为的总纲领,是一整套大学治理的制度框架,是现代大学治理法治的集中体现。现代大学治理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过程,其实质是大学权利的制度安排,是法律维护下的治理,是以大学章程为载体的治理。本文从大学章程的视角,力图用实证法分析大学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基于大学章程的价值分析和大学治理的现实需要,探讨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关联性、互促性;针对理论指导缺位和管理实践困惑,提出用现代大学治理理论指导大学章程建设,依托大学章程完
教育启蒙的现代性方案并未完全实现启蒙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追求,人重新进入“野蛮状态”,启蒙立人的理想又一次落空。面对启蒙的现代性危机,后现代主义正是在批判、解构启蒙的现代性方案过程中,使启蒙哲学再一次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可见,教育启蒙的后现代性方案对于现代性方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与替代,而是一种恢复与修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作为教育启蒙哲学的两个不同向度,共同交织于启蒙哲学之中,有着共同的价值担当与启蒙使命,一同致力于“人的解放”。
经济发展是实打实的事,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更要在发展实体经济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强调的也是“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各级政府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战略抉择,着力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应有实效。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与法治工作的坚强领导和村务公开、厂务公井的早期实践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为加强民主监督、预防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了便捷服务。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政务公开的内涵与要求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升级,还有赖于制定《政务公开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必须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坚持本土学术自信。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韩南等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对于拓展人们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偏重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方法,也限制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学的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迷信,增强文化自信,便成了当下一项重要的工作。
城市文化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民间文化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民间文化开始向城市文化转换。这一转换过程受到城市化发展、城市与民间文化内部所共有的文化根基、民间文化本身所具备的蓬勃生命力以及政府行政职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文化观去研究和审视民间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互化”,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育化功能。
方骏(1943-),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灌云。1965年毕业下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81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般。曾任美术系系主任。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治理结构的存量与增量进行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地发展治理民主,我国就能实现更高程度的社会公平。
本文基于相关经济理论引入"实际产出增长率缺口"、"经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调整后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并结合对"劳动生产率"、"货币工资"指标进行更规范的数据处理后研究发现,"实际产出缺口"、"名义增长缺口"对通胀率均有显著的正向解释力;"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间的非同步调整会导致需求缺口与通胀率间的关系曲线发生移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潜在产出增长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由于名义工资存在粘性,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利于缓解通胀压力;由于不同名义工资粘性存在差异,使用粘性更强的"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率"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