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鉴赏诗歌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最有难度的部分。如何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诗境,缘景明情,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也是学生最为欠缺的部分。本课尝试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帮助学生建构想象,更好地理解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缘景明情,解读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图形——背景理论还原诗境。诗歌是凝炼的艺术,是文学的最高殿堂,是最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但如何读懂诗呢?(问)只有置身诗境,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才能感受诗歌中的韵味,并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听范读,进入情境;2.朗读,正音。栖,qī;3.明确文体:本诗无韵脚,不押韵,不对仗,非格律诗,是一首古体诗。解读时不能使用“联”的概念;4.初读感受。这是一首读后会让人安静的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言志的诗;这是一首写归隐志趣的诗。预设:诗中有写景部分,也有纪实叙述的句子。诗歌主要歌咏归隐的志趣。诗歌前两句以悠然的钟声反衬山寺的僻静,又和下句喧闹的渔梁渡头、尘杂的人声、争渡的人群形成对照。“争”字值得玩味。世俗的人们除了争渡,还在争什么呢?(思考)山寺的钟声圆润洪亮,深沉清远。同样的钟声不同的人听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普通世人那里,钟声是回家的信号,在诗人那里却不止于此,似乎暗示着他对佛教清静辽远意境的羡慕和向往。诗中三四句,揭示了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随”,让人联想到随波逐流,个体淹没在滚滚洪流中。“亦”,也有自然淡远的妙处,不刻意,语言的自然可看出诗人恬淡隨性心境。诗歌五六句写诗人归途之景。“开”字,驱散之意,是一个过程。月光朗照,银洒大地,将烟雾驱散,是为“开”,也寓示诗人拨开让人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的现实社会,心境豁然开朗,映射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悦之情。“忽”,突然,有吃惊之意。诗人完全陶醉在山水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已到庞公隐居之地。“忽”也可看出诗人随性淡远、悠然自得之心境。诗歌最后两句写景与叙述结合。寂寥悠长、松林掩映的小路,半掩半开的石门,来去自如、惟山林为伴的宁静超脱的诗人。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品读玩味诗中每个字、每句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入乎其内,感诗人之所感。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诗歌。图形,即焦点,或主角或主要凸显;背景即画面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把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环境设为不断变化的图形背景,使读者跟随这种变化来感受诗人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终的凸显——断肠人。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日暮黄昏中的山寺是背景,悠悠的钟声是图形。突显钟声之嘹亮和山寺之僻远。静态的渔梁渡头是背景,喧闹争渡回家的人是图形。形成动静之对比。诗人视角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再到听觉,给人以回环往复之美。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远处的江村是背景,喧闹的人群是图形焦点。两种不同的走向,寓意不同的人生选择。追逐名利,奔波在滚滚红尘中;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幽境。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模糊难辨的树影山林为背景,将雾霾驱散的明月是图形焦点。月光朗照,银洒大地,将烟雾驱散,是为“开”,也寓示诗人拨开让人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的现实社会,心境豁然开朗,映射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悦之情。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扉(山门)半掩,林间悠长小路,幽静无人,为背景。独来独往的诗人为图形焦点。凸显恬然超脱、随心所欲出入于人世的的隐士形象。也隐隐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结合课本29页李白、杜甫的诗和后人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谈谈你对孟浩然诗歌的看法。明确:清、淡、悠远、素朴、大巧若拙、超脱、幽寂、隐逸、超妙等。学术界一般使用“清”来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章与诗人气质相关。风格即人。(布封)韵味说:孟浩然的诗歌虽着墨清淡,近乎白描,但别有韵味。司空图:“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强调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境、语言文字之外的韵味才是真正的“醇美”之处,诗歌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教学难点:借助图形——背景理论还原诗境。诗歌是凝炼的艺术,是文学的最高殿堂,是最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但如何读懂诗呢?(问)只有置身诗境,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才能感受诗歌中的韵味,并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听范读,进入情境;2.朗读,正音。栖,qī;3.明确文体:本诗无韵脚,不押韵,不对仗,非格律诗,是一首古体诗。解读时不能使用“联”的概念;4.初读感受。这是一首读后会让人安静的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言志的诗;这是一首写归隐志趣的诗。预设:诗中有写景部分,也有纪实叙述的句子。诗歌主要歌咏归隐的志趣。诗歌前两句以悠然的钟声反衬山寺的僻静,又和下句喧闹的渔梁渡头、尘杂的人声、争渡的人群形成对照。“争”字值得玩味。世俗的人们除了争渡,还在争什么呢?(思考)山寺的钟声圆润洪亮,深沉清远。同样的钟声不同的人听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普通世人那里,钟声是回家的信号,在诗人那里却不止于此,似乎暗示着他对佛教清静辽远意境的羡慕和向往。诗中三四句,揭示了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随”,让人联想到随波逐流,个体淹没在滚滚洪流中。“亦”,也有自然淡远的妙处,不刻意,语言的自然可看出诗人恬淡隨性心境。诗歌五六句写诗人归途之景。“开”字,驱散之意,是一个过程。月光朗照,银洒大地,将烟雾驱散,是为“开”,也寓示诗人拨开让人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的现实社会,心境豁然开朗,映射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悦之情。“忽”,突然,有吃惊之意。诗人完全陶醉在山水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已到庞公隐居之地。“忽”也可看出诗人随性淡远、悠然自得之心境。诗歌最后两句写景与叙述结合。寂寥悠长、松林掩映的小路,半掩半开的石门,来去自如、惟山林为伴的宁静超脱的诗人。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品读玩味诗中每个字、每句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入乎其内,感诗人之所感。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诗歌。图形,即焦点,或主角或主要凸显;背景即画面的背景。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把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环境设为不断变化的图形背景,使读者跟随这种变化来感受诗人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终的凸显——断肠人。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日暮黄昏中的山寺是背景,悠悠的钟声是图形。突显钟声之嘹亮和山寺之僻远。静态的渔梁渡头是背景,喧闹争渡回家的人是图形。形成动静之对比。诗人视角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再到听觉,给人以回环往复之美。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远处的江村是背景,喧闹的人群是图形焦点。两种不同的走向,寓意不同的人生选择。追逐名利,奔波在滚滚红尘中;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幽境。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模糊难辨的树影山林为背景,将雾霾驱散的明月是图形焦点。月光朗照,银洒大地,将烟雾驱散,是为“开”,也寓示诗人拨开让人云里雾里、让人捉摸不透的现实社会,心境豁然开朗,映射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悦之情。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扉(山门)半掩,林间悠长小路,幽静无人,为背景。独来独往的诗人为图形焦点。凸显恬然超脱、随心所欲出入于人世的的隐士形象。也隐隐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结合课本29页李白、杜甫的诗和后人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谈谈你对孟浩然诗歌的看法。明确:清、淡、悠远、素朴、大巧若拙、超脱、幽寂、隐逸、超妙等。学术界一般使用“清”来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章与诗人气质相关。风格即人。(布封)韵味说:孟浩然的诗歌虽着墨清淡,近乎白描,但别有韵味。司空图:“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强调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境、语言文字之外的韵味才是真正的“醇美”之处,诗歌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