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3种植入途径临床对比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3种植入途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TIVAP植入术患者320例.根据植入方式不同分为经颈内静脉穿刺组(A组,n=205)、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B组,n=60)、经头静脉切开植入组(C组,n=55).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未出现血胸、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A组置管长度(33.8±5.1)cm,为3组中最长(P<0.05);B组患者气胸(6.7%)、损伤动脉(5.0%)、局部血肿(8.3%)发生率均为3组中最高(P<0.05);C组手术时间为(39.8±10.6)min,高于其他两组(P<0.05).A、B、C组置管失败率分别为0、3.3%、3.6%(P0.05).A、B组导管成角折叠或卡压、体位性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3种TIVAP植入方法均安全有效.穿刺植入途径普及率高,简单易学,结合超声导引成功率高;头静脉切开植入途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但置管失败率较穿刺途径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MRI在肺癌射频消融(RFA)治疗过程中定位及引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6例患者应用MRI引导进行肺癌病灶定位并完成RFA治疗,观察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分析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同时观察MRI引导RFA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进一步评价MRI在引导RFA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结果 26例肺癌患者全部定位成功,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气胸8例、胸水8例,合并肺炎、皮下组织积气及术中咳血各1例.所有病灶1~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2%、69.9%、48.1%、24.8%;1~5年生存率
目的 探讨3.0T闭合式大孔径MR引导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4个病灶)采用3.0T闭合式大孔径MR引导行微波消融术.记录病灶大小、扫描序列、消融参数、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个月生化指标和甲胎蛋白(AFP),采用mRECIST评价肿瘤局部消融情况.结果 肿瘤最大径均值2.6 cm,扫描序列T1 Vibe fs 16 s,T2 haste fs 16 s.单病灶平均功率/时间:62.0 W/14.8 min.次要并发症发生率20%,无大出血、感染、胆瘘、
目的 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双支架技术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3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LVIS双支架平行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患者1、3分别于术后7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分别显示为瘤颈复发、瘤体复发,其中瘤体复发患者再次栓塞后达到致密栓塞;患者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结论 LVIS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安
目的 探讨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于局部介入后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计算客观缓解率(ORR)、临床受益率(CBR)、临床获益持续时间(DoCB)并随访观察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CR、5例PR、7例SD、2例PD
目的 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目的 研究快速交换法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 29例小肠梗阻患者接受快速交换法置入肠梗阻导管.泥鳅交换导丝到位后,其尾端经肠梗阻导管端孔进入,并经减压侧孔引出,透视下快速交换法置管.临床转归为分为:痊愈、手术、好转、无效.其中,痊愈、好转、手术视为临床有效.以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评价效果.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临床转归计有痊愈9例、手术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93.1%(27/29).结论 DSA引导的经侧孔快速交换法可简捷地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是治疗小肠梗阻的有效方
目的 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预后不良组(n=21).采用后循环侧支循环评分(pc-CS)、后循环(pc)-CTA侧支评分、基底动脉BATMAN评分,对血管内介入术前患者CTA影像进行评估.结果 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取栓前和出院NIH
目的 评价连续应用等渗性对比剂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项目为单中心前瞻性设计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03132558).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根据检查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CTA组(入院后仅接受头颅CTA评估颅内血管情况)和DSA组(入院头颅CTA明确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后即行血管内治疗).两组患者应用同一等渗性对比剂.比较患者术前和对比剂应用后48 h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