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应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市场为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小企业;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F23
课题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东省财政厅.2013B54。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两个方面,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1]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与构造样式,以此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主要构造元素有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而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急需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制定、实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社会企业为需求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调查人才市场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需求、新生素质等,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能胜任会计工作,具有相应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突出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注重目标岗位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不仅应具备会计、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还应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成本核算、财务管理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而言,实施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首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件教学,以多媒体与模式实训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最后,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以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素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其教学过程,应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应用能力的需求,明确会计工作岗位分工。同时,根据业务规格、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原则,以会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本校的师资情况,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准确规划实习时间与基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完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能力梯层递进、双证融通模式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融合教师、教学管理者、行业专家等,组建课程研究小组,对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职业标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工作任务,依据岗位需求,与中小企业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同时,可根据会计核算、出纳等岗位,开设经济数学、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还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实现课证融合。[3]此外,高职会计电算化中专业中,整个课程体系应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可开展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会计分岗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以此完善能力的梯层递进。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对于校内实习实训而言,应按照财务部门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实训基地设计,依据中小企业实际会计数据开展实训,增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际了解。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其相近的实训室,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财务管理者共同研究会计课程,并向企业财务人员提供业务培训,以此建立互助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固一些中小企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此外,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如利用网络软件,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设立虚拟的会计服务中心等机构,模式代理记账等。
(三)、优化教学体系
完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强化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掌握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从而确定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等。[4]首先,构建教学模块化体系,制定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设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分析企业的工作岗位,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责设置会计课程。其次,建立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然后,以素质、能力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以能力、综合素质为核心设置课程。最后,结合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高职院校应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精简增删,增加现代技术知识。同时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建立"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而言,应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落实人才培养制度,以此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培养,以提高就业为目标。因此,应结合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岗位职责,以此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2):120-121.
[2]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2-54.
[3]付晓兰."岗证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52.
[4]孙金平.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1):257-258
张钦宇(1978年12月),男,汉族,山东青岛,讲师,武汉纺织大学学士,主要从事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研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小企业;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F23
课题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东省财政厅.2013B54。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两个方面,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1]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与构造样式,以此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主要构造元素有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而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急需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制定、实施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社会企业为需求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调查人才市场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需求、新生素质等,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能胜任会计工作,具有相应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突出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注重目标岗位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不仅应具备会计、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还应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成本核算、财务管理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而言,实施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首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件教学,以多媒体与模式实训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最后,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以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素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其教学过程,应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应用能力的需求,明确会计工作岗位分工。同时,根据业务规格、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原则,以会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本校的师资情况,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准确规划实习时间与基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完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能力梯层递进、双证融通模式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融合教师、教学管理者、行业专家等,组建课程研究小组,对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职业标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工作任务,依据岗位需求,与中小企业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同时,可根据会计核算、出纳等岗位,开设经济数学、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还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实现课证融合。[3]此外,高职会计电算化中专业中,整个课程体系应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可开展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会计分岗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以此完善能力的梯层递进。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对于校内实习实训而言,应按照财务部门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实训基地设计,依据中小企业实际会计数据开展实训,增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际了解。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与其相近的实训室,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财务管理者共同研究会计课程,并向企业财务人员提供业务培训,以此建立互助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固一些中小企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此外,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如利用网络软件,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设立虚拟的会计服务中心等机构,模式代理记账等。
(三)、优化教学体系
完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强化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掌握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从而确定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等。[4]首先,构建教学模块化体系,制定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设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分析企业的工作岗位,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责设置会计课程。其次,建立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然后,以素质、能力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以能力、综合素质为核心设置课程。最后,结合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高职院校应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精简增删,增加现代技术知识。同时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建立"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而言,应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落实人才培养制度,以此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培养,以提高就业为目标。因此,应结合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岗位职责,以此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2):120-121.
[2]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52-54.
[3]付晓兰."岗证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52.
[4]孙金平.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11):257-258
张钦宇(1978年12月),男,汉族,山东青岛,讲师,武汉纺织大学学士,主要从事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研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