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_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的随波逐流的否定形象。于是,笔者标新立异,大胆地将“渔父”作为主要教学对象,而边缘化了“屈原”形象,这也算是笔者本次授课的一大创新之举。
  二、诠释“渔父”的三层涵义
  在确定“渔父”为教学主要对象之后,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读“渔父”涵义,最后确定从三个层面加以诠释:
  1.“渔父”何意?主要从标题“渔父”作如何解释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基本涵义。根据课文注释,“渔”指捕鱼;“父”同“甫”,男子的美称;故“渔父”乃捕鱼的男子,基本等同现在的“渔父”、“渔翁”。
  2.“渔父”何形?文本中“渔父”以何种人物形象出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思考“渔父”的深层涵义,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文本开篇渔父询问屈原的话很值得分析,“子非三闾大夫与?”如果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捕鱼人,在那个缺少媒体交流的封闭时代,他能认识三闾大夫吗?“何故至于斯?”“斯”指“这种境地,即屈原被流放之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悲凉境遇”,如果渔父只是普通的捕鱼人,又怎么知道屈原的遭遇呢?从这些内容来推测,渔父想必也是世外高人。
  其次,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人生态度。当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善意规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治乱之世,穷达之间的两种不同处世原则,渔父规劝屈原要懂得“与世推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性格特点。
  再次,《沧浪歌》是解读“渔父”心灵的密码。渔父在规劝屈原无效的情况下,歌唱《沧浪歌》,飘然而去。歌以咏志,《沧浪歌》则成了解读“渔父”形象最关键的内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喻指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则喻太平盛世,“缨”指代帽子,象征地位,故“濯我缨”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天下太平就出仕,为国效力,此句乃劝人积极进取。“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浊”是喻动乱之时,“足”指代身体,故“濯吾足”指保全自身,不问世事。天下浑浊就归隐,终老山林。此句乃劝人面对无力改变的浑浊世界,须以超然豁达之心去面对。《汉书新注》中评述:沧浪歌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文中对渔父的描述,还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复与言”等内容,面对屈原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渔父虽表面不愠不怒,划着小船,哼着小调,飘然而去,但“不复与言”里似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轻蔑之意,而“渔父”那种顺应自然,不偏执僵化,洒脱豁达,超然自乐的隐者形象则跃然纸上。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应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3.“渔父”何蕴?文本中“渔父”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蕴。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历代评论者大多认为这篇文章是歌颂屈原的,通过将屈原与渔父对比,反衬屈原光辉峻洁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操,那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让学生将屈原和渔父对比分析。其实,他们的对话是一场关于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思想交锋,屈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死明志,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屈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渔父引导屈原悟道的话语重心是对心灵的关怀,与世推移,超然而活,以隐守志,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代表了道家的出世思想,是一位睿智的现实主义者,这其实是屈原精神和庄子哲学的碰撞。
  《楚辞·渔父》面世之后,“渔父”就不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是隐士的象征,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超脱旷达、恬淡自适是“渔父”的文化意蕴。
  三、探寻“渔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得意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归隐吟风啸月,给后世带来深厚的文化影响。直至今日,“渔父”形象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蔡凌在《唐宋诗词中渔父形象的现实意义》中认为,当下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唯金钱是举的思想应运而生,追功逐利的实用价值观日益凸现,使得很多人心理失衡,而渔父形象就为这些人提供了完善人格的精神支撑,渔父超然闲适的洒脱情致,从容自由的生命意识给了人们很多现实的启示。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渔父》一文的教授,笔者并非在否定屈原的精神追求,而是在探寻“渔父”身上的积极意义。毕竟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任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而这些情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问题将关乎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介入并参与课堂教学,如何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联系课堂进行了以下反思,以求取得实际性的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角色 反思     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来,一直忙着做题评卷,领着学生一路走来,上的都是清一色的复习课和评讲课,没有太多新知识的注入,课堂真是有点波澜
现代教育的拓展使得教育形式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微课就是其中的创新手段之一。这种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授课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必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现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微课的产生冲击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将更真实的课堂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微视频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解决疑难问题,感受作者的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選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践准备  1.比赛分六大项目:朗读、质疑、讲解、背诵、填词、改写。  2.操作说明  (1)将全班分为7组,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而要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一、课本剧的实施步骤  1.课本剧素材的开发  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每一篇都作为课本剧的素材是不行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各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素材的选择。在选择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1)叙事强的传记类散文。(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传记文学。(3)经典文言文的某些经典段落进行改编。(4)能契合时代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的文章。例如在《荆轲刺秦》中我们选取了大兵压境、易水诀别、荆轲
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写作,继而在写作反馈中深化技法,理论和实践互为支撑,循环往复,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是语文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课内课外双线写作训练,既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理念的社会价值引导;又紧扣课本教材,使作文教学避免脱离教材,成为“空中楼阁”。一枝独秀不是春,双线写作训练相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篇童话,有别于其它的童话,富有诗意,耐人寻味。传递的是关于爱的主题,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人间这份美好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和品味本文诗意的语言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操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收录了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名篇《怀念红狐》。该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其实,细读文章就不难发现作者自始自终都将红狐放于和人同等的位置。所谓的“人性”在红狐身上同样具备。尤其是当狐崽被抓后红狐的一系列表现令人潸然泪下。  作者用冷峻而悲悯的眼光关注着处于弱势地位的狐狸,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红狐的深深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基于作家平等善待世间万物的“普世情怀”。正是这种“普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探究,发挥阅读的教育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微课”,借助短小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其在理解的同时能深度阅读,促进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模式,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其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