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品那些有意味的语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选入教材,一般的教学关注文章的主题——第一部分的“重生”与第二部分的“母爱”。但在最近的重读中,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机巧的比喻,但是妥贴异常,独具匠心。试举几例探讨。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疑问: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放在一起是否有些啰嗦?
  解释:这两句话表面上的差异是坐标的差异,前句以“我家”为坐标,后者以“地坛”为坐标。“地坛离我家很近”,这是我常到地坛去的原因,如果地坛离我家很远,残疾的史铁生不可能常去地坛,因此作者这样说;但是另一方面,我家是可以移动的,而地坛是不可移动的,所以“我家离地坛很近”,照应了下文提到的作者的家搬来搬去。因而两句必不可少。
  2.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
  疑问:本句的常规表述为:地坛建成了有四百多年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
  解释:拉近了“我”与“地坛”之间的距离。地坛的建造实际上与我没有丝毫关系,但是根据作者的表述,我与地坛似乎冥冥之中有了某种联系,所以作者用“缘分”“宿命”“等我”来形容,强化了这种联系。
  3.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疑问:这句话常规表述为:它(地坛)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它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它的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它的玉砌雕栏又散落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
  解释:常规表述实际上是个被动句,“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是被风吹雨打而破败的;而原句是个主动句,似乎是地坛自己主动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而被动句式更符合生活常态。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主动句式?仅仅是为语言的新奇?仅仅为了拟人化的修辞?笔者的理解有二:
  (1)暗含着“我”与“地坛”的对应性。上文有一句:“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残废了双腿。而我们通常的表述是:我的双腿残废了。这个关于“我”的表达方式与关于“地坛”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仔细对照,发现作者有意地写出两者的对应性:“我残废了双腿”对应着“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的“狂妄”又对应着地坛的“浮夸”“炫耀”。强化了两者的“宿命”。因而残废的我到了荒芜的地坛有一种同病相怜的味道。同样,我的重生与我意识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有密切关联。
  (2)有意疏离,还原生命的本真。主动句式,有意疏离地坛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的关系,不再把这些东西当作地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也疏离了我与双腿之间的关系,把双腿当做外在于自己生命的一个物件。达到这种境界,也就表明了作者已经正视自己双腿残废的现实。地坛去掉“浮夸”“炫耀”,正像作者去掉“狂妄”,这样,“地坛”、“我”回归到自己本真的状态。
  4.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疑问:此句的常规表述为: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人。作者为什么将主语“母亲”改为“她”?
  解释:“母亲”比“她”显得更亲切。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疏远,而是在母亲去世多年后追忆母亲因为理性而对自己感情的抑制,综观全文,作者追思母亲,情感浓郁而含蓄,不是直露奔放式的。比如,在第二段作者避讳用“自杀”这个词眼,而用“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 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不要自杀)”,都显示了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压制。
  另外,用“她”字,推远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客观距离,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5.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疑问:(1)四个“又”字开头表示时间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2)将“又是”改为“在”,意思有没有改变?(3)将“雾罩的”“骄阳高悬的”“处处虫鸣的”“鸟儿归巢的”四个形容词分别改为“美丽的”“炎热的”“吵闹的”“寂静的”,表达效果是否一样?
  解释:(1)采用互文修辞。(2)“又”表示重复,表明作者故地重游,风景依旧,而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又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味道,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遗憾。(3)原文四个写景词语描绘了地坛的四个场景,画面感很强,而修改的四个形容词是印象式的概括,没有形象性,显得虚空。
  6.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疑问:这句话显得啰嗦,不如改为“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在那不眠的黑夜”?
  解释:啰嗦的往往重复,但重复不一定是啰嗦,也有可能是强调。原文的重复,有一种循环轮回的味道,“白天”、“黑夜”往返重复,无休无止,写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空虚与无所依凭。类似的句子还有,比如:“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加点字部分“她”“我”密集出现,念起来拗口,但正是这样的频繁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感的纠结。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他叫Adam,我在大学里一共认识三个Adam,但他是情圣。  但Adam作为情圣并非一帆风顺,所有人都在等他“翻船”,我也在等。让大家失望的是,他的船没有翻,只是搁浅了。有个女孩子给了他的笑脸一个白眼,他就呆掉了。在那一瞬间,他发誓一定要追到那个女孩子。他真的做到了,三年里他没有换过女友。  大学毕业,劳燕分飞。Adam考了GRE,最后还是没有登上飞机。远在星城的她最终失望了,约定没有实现,她远嫁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節选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第三期,是《野草》的第一篇。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革命阵营分化,发生于1923年的“兄弟失和”事件,使作者鲁迅内心世界充满了孤独和彷徨。但此次的孤独彷徨较之十多年前因辛亥革命失败而造成的孤独苦闷,是截然不同的。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作者“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足的了”;而这一次,作者虽有孤独彷徨之感,但却并不消沉悲观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過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解释这种现象叫作“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多说未必有益,少言
带上眼镜,变身成航天员,穿梭于八大行星中;化作一个星宿,在无垠的太空中遨游;亲眼见证土星的光环、木星的大红斑……在中关村二小,这些都不是梦想,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实现!4月5日下午,中关村二小与北京某公司合作的VR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系统公开课正式开讲啦。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海淀区教委领导、北京教育学院计算机系专家、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学与信息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及新闻媒体观摩了此次公开课。  
亿万富翁兼石油大亨小保罗·盖蒂在自家豪宅中安装了一个投币付费电话供客人使用,这样他就不用自己掏电话费了。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发明了水下眼镜(泳镜),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在浴室里看书。  愛因斯坦在临终前,把最后一句话用德语讲给了一位不会说德语的护士。  恐怖作家斯蒂芬·金不但不会给自己的孩子讲睡前故事,反而会让孩子们给他讲故事。
然而古生物學者发现,人类历史不过只占了这个星球生命的几个“微瞬”——宇宙英里的一两英里、宇宙年的一两分钟而已,而这个发现又导致第四个“弗式革命”。连同弗氏所指的第二个革命——或达尔文的革命言论——这种时间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威胁。因为人类历史的短暂,意义非常清楚;而清楚的意义通常是正确的:如果人类只是繁茂的生命之树的枝丫,如果这枝丫,只在地质学上的前一瞬间才伸出,那么我们很可能不会是进化过程中可以预测
当《清风三叹》书稿的最后一题收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我放心了。最起码,我的散文版的《母亲》应该是完成了。  这下好了,即使我因了身体的情况不能再写,那也不怕了,因为我总算是有一个完整的散文版《母亲》版本,可以呈献给我仙逝十五年的母亲了。  散文版的《母亲》,还包括去年出的《流水四韵》和《同声四调》,加上刚完成的《清风三叹》,这就是三本书。  这三本书,我都不是一气呵成地写成的,而是一题一题地,断断
最早的充气轮胎是白色的  你知道吗?世界上第一个橡胶轮胎是白色的,因为轮胎是由橡胶制成的,而橡胶的天然色是白色。但是,这种白色橡胶轮胎无论是强度还是抗撕裂性都不够理想,容易老化,而且价格也比较高。使用时间久了,胶料会变黄变棕,失去了装饰效果。  后来,人们在制造轮胎的时候,除了橡胶,还添加了一种黑色物质——炭黑。这样,轮胎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黑色。  当炭黑与橡胶结合之后,橡胶就会变得非常坚固。尽管
大凡名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往往是匠心独运而非随心所欲。鲁迅先生尤其如此,如孔乙己、夏瑜、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太、豆腐西施杨二嫂等莫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名字有的是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有的是体现作者爱憎或透露人物命运,有的是传达特定的时代信息和揭示社会背景。所以解读作品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有时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以下是我们试着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