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食管异物发病率不高,但有时相当凶险且往往延误诊治~([1]).1993至2008年,我们收治食管异物病人中15例行外科治疗,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机 构】
:
215300,江苏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胸心外科,215300,江苏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胸心外科,215300,江苏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胸心外科,215300,江苏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胸心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异物发病率不高,但有时相当凶险且往往延误诊治~([1]).1993至2008年,我们收治食管异物病人中15例行外科治疗,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办,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承办的“2011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将于2011年5月27日~2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论坛将采取邀请专家讲座和挑选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发言的形式就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和体外循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和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和热点问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既体现新时期知识的前沿性,也将注重面向青年医师的实用性。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对372例GERD病人实施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46例,Toupet胃底折叠术79例,前180°胃底折叠术147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72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50~21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6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病儿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12岁.确诊川崎病0.5~5.0年.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样病变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术前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39~54 mm;左室收缩未内径(LVS
目的 探讨单、双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病变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60例主动脉病变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病人随机分成顺行脑灌注单侧组和舣侧组,每组30例.于体外循环开始时(T_1)、停循环时(T_2)、脑灌注25 min时(T_3)、脑灌注结束时(T_4)、体外循环结束时(T_5)以及术后1 h(T_6)、6 h(T_7)、24 h(T_8)时抽取右侧颈静脉球鄙血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
组织工程[1]的关键技术是将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支架制成目标组织形状,种上目标组织细胞形成复合物,如著名的鼠背上长出人耳的实验.应用组织工程方法已经重建出诸如软骨和血管等多种组织,但临床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rTPA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多用于急性冠状动脉阻塞、肺栓塞及脑卒中的溶栓治疗.2007至2008年间我们尝试应用rTPA治疗3例急性血栓性机械瓣功能障碍病人,均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体外循环(CPB)下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手术需要借助CPB,不但有CPB创伤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而且手术瘢痕也直接影响美观,易对病人心理造成影响.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病人和医师都要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存在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儿童病例.另外,受小儿血管内径较细和封堵器规格的限制,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是胸外科急症之一,往往会引起继发性肺萎缩和低氧血症,重则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1953年,Gibbon首次为一位18岁女病人成功实施体外循环(CPB)下手术.随着CPB的推广和使用,CPB在发挥其心肺支持功能的基础上,技术不断完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其他临床学科的新技术与CPB相结合,使得CPB过程更安全、有效.相关学科的发展为CPB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能.现就体外循环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