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三径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j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语文就是让语文还原到听、说、读、写的初始本真状态。为此,语文阅读活动应凸显学生的读者视界,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关键词】真语文;思辨阅读;语文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研究”(2019JK13-L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教为不教’农村初中真语文课堂构建的校本化研究”(GH-13-18-L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纵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并非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而是内容的堆砌、考点的罗列,是一个个问题和一个个答案组成的海量习题的训练。偏离了阅读,没有了活动,将丰富生动的语文阅读活动变成了内容的演绎和结论的归纳,变成了形式上的阅读、假阅读。
  内容的简单堆砌无法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的海量习题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加难以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所必备的“真语文”品格和关键思辨能力。何为“真语文”课堂?“真语文”课堂,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以语言运用为内核,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提升思辨能力,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叶圣陶先生曾经反复强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必须一把抓”。也就是说,真语文就是让语文还原到听、说、读、写的初始状态,还原本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那么,基于真语文视域,如何立足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回归阅读本真,让阅读思辨活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活动应凸显学生的“读者视界”
  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认识有两种,一是文本视界,一是读者视界。文本视界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读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意义。阅读者只有把文本视界与读者视界相融相生,才能算是读懂了。
  部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为散文单元。该单元有四篇散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型;《散文二篇》是议论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散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单元目标列出了三条:一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二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三是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欣赏能力。这里,单元目标一即属于文本视界范畴,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和对作者情感表达进行理解;单元目标二要求学生对文体知识进行认识与把握,也属于文本视界范畴;单元目标三要求学生品味、欣赏文本语言,以形成语言赏析能力,则属于读者视界的范畴。
  教材呈现的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知识,而对间接经验的掌握与内化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关注两个“视界”,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同时,尤其突出读者视界——学生的阅读角度。“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解读,主要是结合自我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去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生发出自我独特的个性解读。” [1]如果没有个人直接经验的参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建构起来的阅读意义难免将陷入浅薄。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读者视界”,为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主旨、认知人物特点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呢?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一文中,对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这样描写道:“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和赏析语言描写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中所见的吆喝情景,在调动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让其进行联想和想象,再抓住“卖杨梅”的吆喝现场模仿表演,感情朗读,读出声调,读出韵味,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感情朗读中感受昆明杨梅的味美、苗族少女的人美和风俗风情的画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口,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互动中凸显生活直接经验建构“读者视界”,以利于理解文本,形成语文素养。余文森教授说:“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2]
  二、阅读活动应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既是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深入思考,在阅读活动中培养诸如定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
  教材中很多文本都是名篇佳作,在阅读中,教师应该还原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初衷与演变的过程,在文本内部之间或不同文本之间进行比较阅读,分析探究,从而体悟文本系统的外在形式差异和内在艺术效果。这对于深刻解读文本,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岳陽楼记》和《醉翁亭记》三篇千古名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发散思维:比较三篇文章有无异同?通过阅读比较,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是相同点,比如:三篇文章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均对具体景物细致描写、刻画;均在游记中借景抒情,融入个人感悟……二是不同点,比如:三篇文章语言风格不同,柳宗元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范仲淹对岳阳楼景色的表现简洁凝练,大气磅礴,欧阳修将人、事、景融于一体,如诗如画;三篇文章同是作者在因故被贬的境况下有感而作,然三人的情怀出发点略有差别,柳宗元立足于个人得失,寄情于山水,表现的是被贬居后个人的孤凄悲凉心境,而范仲淹与欧阳修则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范仲淹抒发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之伟情,欧阳修则展现了“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鱼水之情……如果说三篇文章的相同点较易发现,没有难度,那么学生对不同点的大胆看法则充分体现了其思维力的活跃和提升,值得肯定。   在閱读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学生的理解就会较传统的教学有更深的感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人物的认识也更全面深刻,就会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阅读活动应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3]这里所说的“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就是对活动的“自主参与”意识。人是社会性的,乐于参加活动是人的天性之一,处于未成年人状态的初中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意识,把学生参与的冲动转化为理性的学习热情和自觉的学习行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活动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主体”落实于阅读活动中,教师一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二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思辨阅读,让学习与思维真正发生。
  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引导学生赏析关键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笔者进行了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一是请学生在朗读该句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图画画出句中所描述之景,比一比,看谁的画作更符合文中意境。二是展示学生画作,结合文、图进行赏析:画作中哪个地方与文中描写一致,哪个地方不一致,为什么?借此开展借图赏文活动。在赏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一痕”“一点”“一芥”用词之精妙,体会白描手法之神韵,感受作者传达出的阔大的境界和万籁俱寂的特殊氛围。三是小结归纳:作者表现此景特点几何?用意何在?手法为甚?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以画图为凭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感受夜雪景色之神奇、作者白描手法之精妙,体悟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情趣盎然,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实践意识,并外化为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行为。这是关注人的、积极的、“有我”的活动。因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4]在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在语文活动中实现语言维度、思维维度、审美维度和文化维度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李敏.深度学习视域下文本解读方法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9(01):16.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5.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8.
  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05):4-7.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学生,经历着由儿童走向少年的成长关键期,也经历着艺术素质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期”。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心智的快速成长,对世界认知的深入,他们已不局限于用以往图式化、意象化的造型表现画面,却又为自己不能表现眼前生动、真实的形象而感到困惑。若引导不当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对绘画表达与创造的自信。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在绘画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础,加强视觉观察,多增加绘画写生的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材简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的内容,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本课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和是整十数”,另一个是“和是非整十数”。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创设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促进学生去探究,使学生
【摘要】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要努力铺设好它的“底色”,调配好它的“原色”,选择好它的“主色”,研磨好它的“亮色”,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尝试·分享·导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编号:B-b/2016/02/21)研究成果。  
“那些武林高手,先是谨遵师法,刻苦修炼,而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直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这是支玉恒老师在接受某教育刊物采访时的答问。无独有偶,王崧舟老师也曾在《人民教育》上撰文《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借用武学概念来阐述教艺修炼中“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至理。  应该说,武学和教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有共性。因为高明的武师和优秀的教师都讲究功力的修炼和精进,而绝不会满足于花拳绣腿式的“
现代诗既表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又有美妙的语言,所以这些诗选入教材后经常会有仿写的要求。《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就有这样的要求:“请模仿课文的第2~6自然段的样子,写诗。”   这首诗共7节,分别写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历史悠久、民族精神等,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深度学习的本质,明确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积极探究了实现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度、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小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过程教学;有效策略  一、引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尤其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往
【摘要】医学生党员是医疗卫生队伍的“预备队”,是未来医学工作的承担者。探索党支部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是培养医学生党员医德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途径包括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理论基础要扎实、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和党支部书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党支部活动;医学生党员;医德  【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度党建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17YB03。  医德是整个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背景下,有不少学校开设了语文阅读课。可是,阅读课堂常常出现对阅读书籍没有选择,学生胡乱阅读过过眼瘾的情况,这样的结果是书籍杂而乱,课堂空而泛,学生并未真正走进书里。如何解决这种盲目阅读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我认为老师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阅读内容的筛选  1. 每学期之前,征集学生民意  把学生感兴趣又有价值的文章收集起来,分时政、课本延伸、经典等类型。  2.
一、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律即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是在学生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律行为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6-7岁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陶行知认为: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理念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等学科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建设成效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双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