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一直以来都是被全世界重点关注的“生命军”。在社会大发展背景中衍生的纷繁复杂的传播媒介已然成为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而在这众多的“小窗口”中,动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现如今在跨文化融合交汇的浪潮中动画片及动画电影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青少年面对传播媒介的一系列心理特征,通过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来探讨动画的跨文化传播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从这些影响看看动画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动画;跨文化;青少年;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98-03
任何形式的传播方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先进成为不争事实的前提下,精神文明早已逐渐占据人们需求的首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技术的完善,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渠道越发迅速和方便。这不得不说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的各个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信息和文化的传递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青少年无疑是被每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重点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精神成长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也显现出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现如今大众传播媒介丰富化、透明化,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或多或少的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而对于青少年而言,自动画产生以来它几乎就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言,随着传媒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传播媒介的认识深入,动画的形式也随之丰富起来。现如今,时代给予的多元化会赋予动画在青少年心里多少印记和记忆,又会对青少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相信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跨文化如何繁复,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一直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青少年面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可以说这成为它最为基本的属性。那么深入来看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不难发现,它在社会道德的引导、监督、宣传中表现出很强的德育作用,而这对全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青少年面对大众传播媒介而言,这一属性就显的更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介承载的信息多样化,而在这当中筛选信息内容,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无疑具有模糊性。
其一,青少年在面对大众传播媒介时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来看,这一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自身带有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使得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成为满足青少年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出于认识能力的开始强化和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兴趣,以及想要获得独立和走向社会的急切愿望,这都促使他们想要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而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大众传播媒介便因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吸引青少年通过这一渠道来了解更多他们想要了解的事物。
其二,青少年这一时期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认知心理的改变也是很典型的特征。这一时期他们渴望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对大众媒介有强烈的需求,重点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取向和现实取向,他们不再喜欢童话和媒体信息的娱乐性,而渴望具有欣赏价值、学习价值等内容的信息源。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心理变化即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的增强,他们面对媒介有了自己的判断,这种独立性我们应该大大支持。
从上面的两个典型心理特征不难看出,青少年处于未成熟和成熟的中间过度时期,应当肯定他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认识和对未知的渴望,这对他们获取知识丰富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得不结合青少年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成熟的心理特征,也必须有效地对大众传播的信息内容给予适当的选择,发挥大众传播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动画的跨文化传播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动画自产生以来,发展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一直备受关注。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热潮,动画片及动画电影也被积极引进中国,开阔动画市场和空间,也为中国的动画在发展中学习提供经验。就动画而言,日本和美国产出的动画影片占据着全球动画的大部分市场,在这里想要就它们跨文化到中国的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动画对青少年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做一个分析。
就日本而言,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已经逐渐发展为动漫大国。在1963年,《铁臂阿童木》作为日本首部动画电视剧在国内一经播出立刻一炮走红。此后被四十多个国家购买和转播,中国也在80年代引进播出。这部动画片可以堪称为日本动画出口的先驱之作。从这之后,日本动画产业界有了明确的出口意识,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画片市场运作模式,如提高动画质量,画面讲究,内容充实且有鲜明的娱乐性,不仅仅针对青少年,而把受众群扩大到成年人。还有通过制作技术来降低成本,采取一些低价销售策略等。而日本政府也在动画成功的出口中看到了动画产业的经济文化意义,意识到这种“无烟产业”为宣传日本的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在这一时期及其之后的发展中,日本很快就成为世界影视动画领域最重要的内容提供国。以至日本的贸易策略想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像《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动画片,成为80后那一时代青少年的共同记忆。它们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使得青少年对于传统意义的动画产生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动画角色的理解和喜爱迎合了青少年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心理特征。这些动画片选材大都反映现实,通过现实的角度、轻松的方法阐述原本复杂的道理,这对于青少年面对大众传播这一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了准确并积极的定位。《聪明的一休》所表现出一休的智慧,让中国的青少年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中国式的寓教于乐;小丸子可爱天真,头脑简单经常惹出不少笑话,虽然选题低幼,但因为角色的生动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并且引来了无数成年人被这样回归童真的角色和故事吸引。这些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对动画的兴趣不再局限于看看热闹,而是在动画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从故事中明白现实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至今日,日本的动画片依然乐于被中国的青少年所接受。说到日本的动画电影,从2002年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一举夺得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2003年奥斯卡动画片奖开始,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开始变的深刻。这种不同于动画片的形式,更像是青少年的“大片时代”,用更加具有思考性的情节从电影中启发青少年自己思考,引导青少年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现代传播环境的复杂,现代传播方式的多样,青少年在“成人化”的传媒领域中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日本动画电影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是“精神的水源”,在淡化讲道理的同时让青少年自己去发现道理。这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应当继续宣扬下去。
就美国而言,与日本最初影响巨大的动画片不同,美国首先是以动画电影闻名世界的。直至今日,美国的动画电影依然拥有不可取代的世界地位。而美国动画电影无论处在哪个时代,这些作品都利用动画语言和音乐的无国界及跨年龄,选取广泛的题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动物等拟人手法通过诱人但不复杂的情节、漂亮的画面、可爱的动画形象,尤其是散发的人性之美来打动观众,不仅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对他们产生正确引导作用,而且吸引着无数“大朋友”着迷。提及美国的动画电影就不得不说迪斯尼,多年来,迪斯尼一直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以童话为底色,宣扬正直、勇敢、关爱等价值观念。它创作出许多青少年心中永远不变的卡通人物情结。在中国青少年心目中,如像日本动画片中的机器猫、阿童木等形象深入人心一样,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米老鼠、唐老鸭、汤姆猫、杰瑞鼠等形象同样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心里的“明星”。不仅在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到现在这样的玩偶一样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主题公园成为实现与动画电影明星亲密接触的愿望。它们不仅给青少年带来轻松和新鲜,而且引导青少年从快乐中领悟正义和邪恶、正确与错误等枯燥的道理。时至今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青少年的童年时光被丰富的媒介充斥,缺少了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为了寻求心中最初的梦想和纯真,不得不依赖大众传播,动画电影就成了青少年真正依赖的伙伴。他们渴望从动画中找寻青少年时期跟自己一样的影子,产生共鸣,暗示自己也是动画电影里勇敢角色的代言人。如现在创作的《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依然为现在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幻想的空间和学习的榜样,而青少年随着更多的方式接触世界,依然会对动画电影的形象情有独钟。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着迷动画电影的人物和故事,这大概是他们强烈的想要唤起内心依然童真的记忆最有效的方式。
就中国而言,动画的发展也曾一度辉煌,但基本处于平缓。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出现了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深受国内外欢迎。《大闹天宫》自问世以来因为整部作品形象富有个性、造型奇特、情节扣人心弦等特色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一面旗帜,凸显出这时期的辉煌与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从中国文学和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来赋予影片深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分不开。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电影风光不再。时隔数年,中国动画电影推出了沉默之后的崭新尝试《宝莲灯》,也看到了振兴中国动画的呼声变为现实的勇敢迈进。或许最终收益并不起眼,但它大胆的借鉴了国内外优秀动画电影的宝贵经验,还充分注意到当下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并努力探索应对方略,虽不尽如人意,但求新的意识值得肯定。当下的中国青少年对于这类题材的动画电影的故事版本已经太过于熟悉,因此对于老故事新拍并没有太大兴趣,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把童年时代的经典看作是连动画电影都不可逾越的经典。近年出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度被成功的宣传策略推到中国动画电影新气象的浪尖。而真正剖析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不难看出,它适合的受众大多数还是偏向儿童,因为内容太过于幼稚,表达的道理过于浅显,很难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总的来说,中国动画片也好,动画电影也好,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即它是一个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经典,在现当代的青少年心中,在跨文化冲击的视野下,满足他们心里审美需求的、能够产生共鸣的动画电影才是经典。
总的来说,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一方面,对于动画电影创作本身应当更加丰富化,创作者应当摒弃“成人化”的束缚,设身处地的为青少年心理需求着想,从故事的选材、动画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计、需要阐述的道理如何表达等等方面迎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优质的动画电影一定会让青少年认识到如何做人,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与险恶,认识到成长的目标等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无论日本、美国的动画电影,或者中国的动画电影,还有一些借助动画电影等大众传播方式误导青少年的作品出现。其内容缺乏知识性,甚至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健康的内容被广泛传播。跨文化传播固然打开了国际间的交流视野,但应当在跨文化的有利背景下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动画作品。由于青少年还处在各方面判断力不够成熟的阶段,这就需要动画电影的创作以及大众媒介的任何传播方式帮助青少年“筛选”利于他们成长的传播内容。青少年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他们对于动画电影的依赖就是一种精神需要,而动画电影对他们的影响也超乎大众的想象。
三、结 语
动画电影伴随着每一代青少年成长,而它自身也在不断的成长中。丰富的故事内容、画面的美感、场景的真实、人物形象的典型等等都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完善。我们应当看到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作用,即为全世界的青少年看到优秀的动画作品提供平台,也为动画创作者提供学习经验的平台。青少年需要大众传播媒介为纽带去认识世界,他们的猎奇心理和渴望社会认知心理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去帮助充实和肯定,我们应当知道青少年想要什么、了解什么,那么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让大家喜爱。
参考文献:
[1] 宁翔.动漫产业发展之新思考[J].电影评介,2009(15).
[2] 李南.影视传播对青少年影响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0(3).
[3] 赵洁.从日本动漫产业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J].青年记者,2010(11).
[4]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5] 魏婷.日韩动漫贸易政策及其借鉴[J].商业研究,2010(6).
[6] 郑灵燕,曾学军.中国动画发展之评述:精彩过去 苦涩当前[J].电影文学,2009(6).
[7] 唐小茹.从日美风格看中国动画的出路[J].中国电视,2004(10).
[8]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9] 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5).
关键词:动画;跨文化;青少年;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98-03
任何形式的传播方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先进成为不争事实的前提下,精神文明早已逐渐占据人们需求的首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技术的完善,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渠道越发迅速和方便。这不得不说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的各个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信息和文化的传递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青少年无疑是被每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重点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精神成长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也显现出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现如今大众传播媒介丰富化、透明化,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或多或少的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而对于青少年而言,自动画产生以来它几乎就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言,随着传媒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传播媒介的认识深入,动画的形式也随之丰富起来。现如今,时代给予的多元化会赋予动画在青少年心里多少印记和记忆,又会对青少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相信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跨文化如何繁复,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一直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青少年面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可以说这成为它最为基本的属性。那么深入来看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不难发现,它在社会道德的引导、监督、宣传中表现出很强的德育作用,而这对全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青少年面对大众传播媒介而言,这一属性就显的更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介承载的信息多样化,而在这当中筛选信息内容,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无疑具有模糊性。
其一,青少年在面对大众传播媒介时有很强的猎奇心理。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来看,这一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自身带有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使得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成为满足青少年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出于认识能力的开始强化和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兴趣,以及想要获得独立和走向社会的急切愿望,这都促使他们想要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而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大众传播媒介便因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吸引青少年通过这一渠道来了解更多他们想要了解的事物。
其二,青少年这一时期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认知心理的改变也是很典型的特征。这一时期他们渴望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对大众媒介有强烈的需求,重点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取向和现实取向,他们不再喜欢童话和媒体信息的娱乐性,而渴望具有欣赏价值、学习价值等内容的信息源。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心理变化即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的增强,他们面对媒介有了自己的判断,这种独立性我们应该大大支持。
从上面的两个典型心理特征不难看出,青少年处于未成熟和成熟的中间过度时期,应当肯定他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认识和对未知的渴望,这对他们获取知识丰富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得不结合青少年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成熟的心理特征,也必须有效地对大众传播的信息内容给予适当的选择,发挥大众传播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动画的跨文化传播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动画自产生以来,发展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一直备受关注。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热潮,动画片及动画电影也被积极引进中国,开阔动画市场和空间,也为中国的动画在发展中学习提供经验。就动画而言,日本和美国产出的动画影片占据着全球动画的大部分市场,在这里想要就它们跨文化到中国的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动画对青少年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做一个分析。
就日本而言,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已经逐渐发展为动漫大国。在1963年,《铁臂阿童木》作为日本首部动画电视剧在国内一经播出立刻一炮走红。此后被四十多个国家购买和转播,中国也在80年代引进播出。这部动画片可以堪称为日本动画出口的先驱之作。从这之后,日本动画产业界有了明确的出口意识,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画片市场运作模式,如提高动画质量,画面讲究,内容充实且有鲜明的娱乐性,不仅仅针对青少年,而把受众群扩大到成年人。还有通过制作技术来降低成本,采取一些低价销售策略等。而日本政府也在动画成功的出口中看到了动画产业的经济文化意义,意识到这种“无烟产业”为宣传日本的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在这一时期及其之后的发展中,日本很快就成为世界影视动画领域最重要的内容提供国。以至日本的贸易策略想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引进了像《聪明的一休》、《花仙子》、《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动画片,成为80后那一时代青少年的共同记忆。它们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使得青少年对于传统意义的动画产生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动画角色的理解和喜爱迎合了青少年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心理特征。这些动画片选材大都反映现实,通过现实的角度、轻松的方法阐述原本复杂的道理,这对于青少年面对大众传播这一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了准确并积极的定位。《聪明的一休》所表现出一休的智慧,让中国的青少年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中国式的寓教于乐;小丸子可爱天真,头脑简单经常惹出不少笑话,虽然选题低幼,但因为角色的生动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并且引来了无数成年人被这样回归童真的角色和故事吸引。这些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对动画的兴趣不再局限于看看热闹,而是在动画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从故事中明白现实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至今日,日本的动画片依然乐于被中国的青少年所接受。说到日本的动画电影,从2002年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一举夺得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2003年奥斯卡动画片奖开始,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开始变的深刻。这种不同于动画片的形式,更像是青少年的“大片时代”,用更加具有思考性的情节从电影中启发青少年自己思考,引导青少年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现代传播环境的复杂,现代传播方式的多样,青少年在“成人化”的传媒领域中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日本动画电影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是“精神的水源”,在淡化讲道理的同时让青少年自己去发现道理。这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应当继续宣扬下去。
就美国而言,与日本最初影响巨大的动画片不同,美国首先是以动画电影闻名世界的。直至今日,美国的动画电影依然拥有不可取代的世界地位。而美国动画电影无论处在哪个时代,这些作品都利用动画语言和音乐的无国界及跨年龄,选取广泛的题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动物等拟人手法通过诱人但不复杂的情节、漂亮的画面、可爱的动画形象,尤其是散发的人性之美来打动观众,不仅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对他们产生正确引导作用,而且吸引着无数“大朋友”着迷。提及美国的动画电影就不得不说迪斯尼,多年来,迪斯尼一直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以童话为底色,宣扬正直、勇敢、关爱等价值观念。它创作出许多青少年心中永远不变的卡通人物情结。在中国青少年心目中,如像日本动画片中的机器猫、阿童木等形象深入人心一样,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米老鼠、唐老鸭、汤姆猫、杰瑞鼠等形象同样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心里的“明星”。不仅在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到现在这样的玩偶一样深得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主题公园成为实现与动画电影明星亲密接触的愿望。它们不仅给青少年带来轻松和新鲜,而且引导青少年从快乐中领悟正义和邪恶、正确与错误等枯燥的道理。时至今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青少年的童年时光被丰富的媒介充斥,缺少了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为了寻求心中最初的梦想和纯真,不得不依赖大众传播,动画电影就成了青少年真正依赖的伙伴。他们渴望从动画中找寻青少年时期跟自己一样的影子,产生共鸣,暗示自己也是动画电影里勇敢角色的代言人。如现在创作的《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依然为现在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幻想的空间和学习的榜样,而青少年随着更多的方式接触世界,依然会对动画电影的形象情有独钟。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着迷动画电影的人物和故事,这大概是他们强烈的想要唤起内心依然童真的记忆最有效的方式。
就中国而言,动画的发展也曾一度辉煌,但基本处于平缓。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出现了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深受国内外欢迎。《大闹天宫》自问世以来因为整部作品形象富有个性、造型奇特、情节扣人心弦等特色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一面旗帜,凸显出这时期的辉煌与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从中国文学和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来赋予影片深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分不开。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和日美动画的冲击,中国动画电影风光不再。时隔数年,中国动画电影推出了沉默之后的崭新尝试《宝莲灯》,也看到了振兴中国动画的呼声变为现实的勇敢迈进。或许最终收益并不起眼,但它大胆的借鉴了国内外优秀动画电影的宝贵经验,还充分注意到当下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并努力探索应对方略,虽不尽如人意,但求新的意识值得肯定。当下的中国青少年对于这类题材的动画电影的故事版本已经太过于熟悉,因此对于老故事新拍并没有太大兴趣,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把童年时代的经典看作是连动画电影都不可逾越的经典。近年出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度被成功的宣传策略推到中国动画电影新气象的浪尖。而真正剖析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不难看出,它适合的受众大多数还是偏向儿童,因为内容太过于幼稚,表达的道理过于浅显,很难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总的来说,中国动画片也好,动画电影也好,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即它是一个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经典,在现当代的青少年心中,在跨文化冲击的视野下,满足他们心里审美需求的、能够产生共鸣的动画电影才是经典。
总的来说,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一方面,对于动画电影创作本身应当更加丰富化,创作者应当摒弃“成人化”的束缚,设身处地的为青少年心理需求着想,从故事的选材、动画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计、需要阐述的道理如何表达等等方面迎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优质的动画电影一定会让青少年认识到如何做人,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与险恶,认识到成长的目标等有意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无论日本、美国的动画电影,或者中国的动画电影,还有一些借助动画电影等大众传播方式误导青少年的作品出现。其内容缺乏知识性,甚至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健康的内容被广泛传播。跨文化传播固然打开了国际间的交流视野,但应当在跨文化的有利背景下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动画作品。由于青少年还处在各方面判断力不够成熟的阶段,这就需要动画电影的创作以及大众媒介的任何传播方式帮助青少年“筛选”利于他们成长的传播内容。青少年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他们对于动画电影的依赖就是一种精神需要,而动画电影对他们的影响也超乎大众的想象。
三、结 语
动画电影伴随着每一代青少年成长,而它自身也在不断的成长中。丰富的故事内容、画面的美感、场景的真实、人物形象的典型等等都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完善。我们应当看到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积极作用,即为全世界的青少年看到优秀的动画作品提供平台,也为动画创作者提供学习经验的平台。青少年需要大众传播媒介为纽带去认识世界,他们的猎奇心理和渴望社会认知心理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去帮助充实和肯定,我们应当知道青少年想要什么、了解什么,那么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让大家喜爱。
参考文献:
[1] 宁翔.动漫产业发展之新思考[J].电影评介,2009(15).
[2] 李南.影视传播对青少年影响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0(3).
[3] 赵洁.从日本动漫产业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J].青年记者,2010(11).
[4]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5] 魏婷.日韩动漫贸易政策及其借鉴[J].商业研究,2010(6).
[6] 郑灵燕,曾学军.中国动画发展之评述:精彩过去 苦涩当前[J].电影文学,2009(6).
[7] 唐小茹.从日美风格看中国动画的出路[J].中国电视,2004(10).
[8] 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9] 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