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8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静,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执行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我在美国一所高校做访问学者时,有一次课上讨论用的一张图片引起我们的兴趣。那是我国北京市的一所学校举办升旗仪式的画面。场面很壮观,1 000多名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微昂着头,凝视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学生的神情很美。这应该是中国师生都很熟悉的场景,也习以为常,通常也不会突然间产生更多的想法。但是那天参加讨论的师生大多数是美国人,还有少数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他们没有到过中国,不了解中国学校学生一些具体活动,当然也包括升旗。随后,课堂上出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仪式”“学校会有哪些专属于这个国家的特殊活动或课程”等问题。
  说起这件事,我不是要介绍那天讨论的具体内容,但在思考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件事。为什么我会想起这个活动,或许应该是这个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让我愿意提起它,并作为我思考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的分析视角。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因其文化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对关乎信仰系统、价值论点、伦理规则、仪式形态等会有不同的感受。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和价值伦理,也给予个体以精神生命发展的根基与汲养,解释世界的逻辑与秩序。站在这一认识立场,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了。
  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地球村”的特征比较明显,人们常常会利用旅游、学习、访问、商务等机会到其他国家,进入他们的城市,了解他们的生活,或是与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中协商、对话与合作。从全球化的程度看,作为生活的一般原则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但当我们进行比较正规的国际交流时,特别是跟不同国家、民族的人进行深度接触时,就会发现在初步交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较多地体现在肤色及语言上。然而,如果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城市,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近、工作或学习任务相似的境遇下,信仰、价值观念及价值排序、伦理观念及伦理规则的差异则会慢慢凸显,这是骨子里的差别,是血液中就有的不同。这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基因的差别。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不,更合适的说法是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他们成长并浸润在各自世代相传且具有本民族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已形成经验。随着语言、生活习惯、伦理规则、价值信念的慢慢形成,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外显或内隐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得以固化、传承和表现。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由一个个不同的文化共同体组成。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亦表现在可以共存、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方面。
  就个体而言,精神发展是一个人是否“自为”存在的重要指标,是人生完整的最不可缺的部分。人的成长,不仅指向身体方面的变化,还包括思想、情感、意志方面的变化。人的一生,不仅在意吃、穿、住、行等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有理想、道德、精神、信仰的追求。这是非常朴素的认识,毋庸多议。值得强调的是,不同地区在影响个体精神发展方面有很多不同,比较典型的区别是有无宗教。有宗教的地区,个体的精神发展和信仰系统的建立主要源于宗教的影响。而没有宗教的地区,更多的是依靠整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信仰观念体系,其为个体成长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和意义系统。如果个体的精神生命发展缺失民族精神的滋养,缺失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没有厚重的伦理常识,那么也很难具备鲜明的本民族性格,其情感方式、精神生活、意志信仰也很难有一个完满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直接影响我们信仰系统的建立。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一、台湾职前师资培育的政策新动向rn中国教师:大陆地区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已经实施数年,在台湾地区是否也有类似的制度?rn梁福镇:台湾地区和此比较类似的是公费生制度.公费生
摘要:当今,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总量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文章对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围墙文化;人才流动机制  作者简介:章珍丹(1970-),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浙江兰溪321100)  中图
从1981年到2005年,我加入到专利战线已经24年了.正值(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20周年之际,回忆往事,开创专利事业的艰辛还历历在目.
“企”字无“人” 则为“止”,人才是企业发展最积极的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缺乏人才的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无从谈起.本文从目前县级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
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其1977年的作品《学做工二: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2005年是我国(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20周年,也是我个人从事律师职业20周年.当年,我被所在单位选派参加经济法培训班学习,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专利代理人.正是专利法的颁布,使我
开篇语:专利制度实施了20年的中国,知识产权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制度完善、宣传普及、人才储备的基础上,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正在迎来进一步的、质的飞跃.
摘要:在阐述农村职教培训的现状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案例,总结成功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职教培训的资源配置机制、投入选择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供需对接机制。  关键词:农村职教;农民培训;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吴海升(1969-),男,安徽望江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安徽合肥2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201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A2
为了适应状态检修与智能化电网改造的开展,拓展员工的知识面,淄博供电公司利用废旧的仪器和设备对检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对设备结构、传统试验方法的学习以及时故障设备
姚颖,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儿童阅读与儿童文学教育等。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委员等社会职务。  《礼记·学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探讨教学论问题的专著,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 800多年。它系统阐述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